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shù)家訪談 >> 正文

臺灣“繪本阿公”的創(chuàng)作經(jīng) ——訪鄭明進

http://m.134apc.cn 2012年11月16日10:14 來源: 中華讀書報

 

 

鄭明進,臺灣前輩繪本畫家、兒童美育奠基人,長期從事小學美術(shù)教育、繪本創(chuàng)作和海外繪本引進推廣。主要作品有兒童畫作品《十兄弟》、《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動物兒歌集》、《一條線》、《烏龜娶親》等。(李公元/攝)  鄭明進,臺灣前輩繪本畫家、兒童美育奠基人,長期從事小學美術(shù)教育、繪本創(chuàng)作和海外繪本引進推廣。主要作品有兒童畫作品《十兄弟》、《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動物兒歌集》、《一條線》、《烏龜娶親》等。(李公元/攝)

  也許是一生從事與兒童有關(guān)的美術(shù)教育、兒童畫創(chuàng)作、圖畫書推廣工作的緣故,來自臺灣的資深繪本畫家鄭明進先生年屆八旬仍保持難得的童心。今年6月2日是他八十大壽,為了向這位被臺灣幾代小讀者稱為“繪本阿公”的前輩繪本畫家、兒童美育先驅(qū)致敬,臺北等地舉行了“繪本阿公·圖畫王國——鄭明進80創(chuàng)作展”系列回顧活動。

  繼去年在大陸出版他與作家林海音合作的集文學性、地理知識和稚趣圖畫于一體的繪本《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他取材自中國民間故事、初版于1968年的首部繪本作品《十兄弟》前不久也在大陸出版。為此他專程來到北京,三天的“‘繪本阿公’北京行”日程安排得很滿,網(wǎng)絡(luò)視頻訪談、圖書館講座、與小朋友互動和新書首發(fā)、媒體采訪一個都不少。

  坐在記者面前的他談起美術(shù)教學和繪本創(chuàng)作、推廣的話題滔滔不絕,表情生動手勢夸張,在格子襯衫和大紅色腕表襯托下活力十足,絲毫未見疲態(tài)。和小孩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如今最大的牽掛是兩個孫女,他講了一個小插曲:大孫女出生前他夢到有位老先生提醒他要為即將誕生的孫女創(chuàng)作一份禮物,于是他用樹脂黏土捏了上百個顏色不同品種各異的小動物。這份大禮后來成了孫女愛不釋手的最佳玩具,雖然陸續(xù)摔壞了一部分,等他今年辦創(chuàng)作展的時候,還有整整八十個送去參展,是非常特別的展品。

  鄭明進先生此番北京行時間雖短但收獲頗多,從與大陸小朋友和家長的交流、互動中體會他們對他作品的認同,他還抽時間去下榻酒店樓下、北海公園寫生。說到興奮處,他展開畫紙,那上面的色彩和筆觸與《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中如出一轍。

  讀書報:上次來大陸是很久以前了吧?

  鄭明進:25年前我來過北京。當時臺灣光復書局和北京這邊的少年兒童活動中心聯(lián)辦兩岸兒童畫比賽,也就是臺灣選些兒童畫作品過來展覽,大陸選一些到臺灣展覽,我來為小朋友頒獎。記得現(xiàn)場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和我說話,那時我在頒獎人里面還算是年輕的哪。

  讀書報:這次在大陸出版的《十兄弟》取材自民間故事,這個故事曾有連環(huán)畫乃至電影等不同版本問世,但您的作品還是有獨特之處,請說說當時的創(chuàng)作情況。

  鄭明進:畫《十兄弟》的時候我還在當老師。當時臺灣有家出版社辦了一本給小學生看的月刊,有一天他們的總經(jīng)理拿來一篇故事要我配著畫本圖畫書,我當時完全不知道應該怎么畫,可是之前給他們畫過些插畫,就答應試試看。那是我第一次畫圖畫書。我想,既然《十兄弟》這個故事是給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看的,圖畫造型一定要讓小朋友看得懂,就采用兒童畫的平面空間概念,造型夸張,好在《十兄弟》的故事特征就是這樣。另外,當時臺灣出版全彩色畫冊的印刷費用很高,所以畫《十兄弟》我只能用三色,為此我調(diào)了三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畫的時候用平涂手法,制版時不分色,像版畫那么做,出來的效果就比較飽滿。

  遺憾的是《十兄弟》出版后沒多久那家出版社和月刊都停掉了,我手頭也只留下一本。后來臺灣小魯文化公司的沙小姐看到它,很感動,就拿來再出版。

  讀書報:做美術(shù)老師的經(jīng)歷是否令您在畫繪本時更能貼近小讀者的閱讀心理?

  鄭明進:是的。我教學的時候很注意兒童繪畫心理。這個說法源自歐洲,源自奧地利一位專門研究兒童畫和兒童心理學的先驅(qū)。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東西。我嘗試著把兒童心理學運用到我的教學和創(chuàng)作中。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看事物的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畫給小孩子看的書,你畫個遠山,畫個復雜的風景,她根本看不懂。像我翻譯出版的那本《好餓的毛毛蟲》是風靡世界的繪本經(jīng)典,在畫面上就很懂得孩子的心。

  讀書報:現(xiàn)在很多創(chuàng)作者越來越借助于技術(shù),用電腦畫畫,這種技術(shù)“進步”對創(chuàng)作是好事嗎?

  鄭明進:我現(xiàn)在還是手繪,但也不必把用電腦畫畫想象得那么悲觀。手繪更自然,更有生命力。手的律動是手和腦的協(xié)調(diào),非常自然,電腦帶給我的一大困擾就是這個部分克服不了。很多年輕人用電腦畫,希望很快畫出結(jié)果,但兒童畫要讓兒童能感覺到畫面的自然和童趣。未來的小朋友在畫畫和欣賞畫方面比較吃虧,因為電腦畫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讀書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您和一本書的文字作者如何分工?

  鄭明進:文字已經(jīng)寫好,拿來配圖,如果畫家不努力,配圖就完全成為插圖,談不上圖文并茂。以我的創(chuàng)作立場,會在文字講述的故事之外,用圖畫拓展想象空間,加強表現(xiàn)力,畫出比文字更多的內(nèi)容。繪畫語言要比文字語言更多樣,但這個多樣要有控制,不能用畫面威脅到文字。這個搭配呀,全靠畫家的拿捏,是一種經(jīng)驗。  

  讀書報:您始終強調(diào)繪本不止帶給孩子視覺審美,還要有些教益和知識傳播效果,您的很多作品也確實有地理、歷史還有科普內(nèi)容,這是否意味著繪本作者要有非常廣泛的知識面?

  鄭明進:你的問題觸及到臺灣繪本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偏文學、偏故事,但生活味不夠重。我一直強調(diào),要加強科學類圖畫書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以往人們認為科學圖畫書就是植物動物花花草草。其實,科學除了自然科學,還有人文科學。我畫的《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就是人文科學,另外我把美育也列入科學類。

  臺灣的教育很重視語文英語數(shù)學這些科目,美術(shù)就不受重視,這不對。我當老師的時候,其他科目想搶我的美術(shù)課時間,我會堅持上課。不過,官方對美術(shù)教育不怎么重視也有好的一面,這讓我教什么怎么教有很大的自主性。

  讀書報:做過老師,也畫了那么多年繪本,后來致力于引進、推廣海外繪本是順理成章?

  鄭明進:當時臺灣的漢聲雜志要引進百種世界各地的繪本,他們擔心臺灣讀者嫌價格貴,就邀請我給這些書寫“媽媽手冊”(導讀)。

  那時很多臺灣小朋友缺少友愛,缺少對父母的尊敬,心里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為此,臺灣繪本在偏重文學類基礎(chǔ)上,逐漸增加了心理成長類,另外我主張加上科學類。后來漢聲要做小百科圖畫書,我從家中找出一百多種日本出的科學類圖書,加上漢聲自己搜集的一百多種科學類圖書,從這些當中選出科學百科圖畫書的素材。

  漢聲的老總擔心這些繪本的銷售,就找來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和馬景賢,我們一起商量對策。他們決定采用直銷的方式,我?guī)椭嘤栔变N人員。等到誠品書店在臺灣出現(xiàn),他們也想要做專門賣繪本的部門,他們圖書部的一位小姐就找到我,給她上一周的培訓課。后來,誠品書店引進了不少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繪本,賣得很好。這種模式漸漸在臺灣形成,兒童繪本賣得越來越好,出版和閱讀的風氣也形成了。

  有些大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海外繪本里用了我以前寫的“媽媽手冊”中的文字,他們找到我問可不可以授權(quán)使用,我說,稿費就不要了,你們出書的時候記得署上我的名字,寄一本書給我就夠了。

  讀書報:最近這年您的創(chuàng)作和推廣繪本的情況如何?

  鄭明進:本來我出新書的速度是比較慢的,但今年因為八十歲的緣故,要辦回顧展覽,就被“逼得”半年出了五本書。以我這樣的年齡,現(xiàn)在不大適合再教小朋友畫畫了,何況家里的兩個小朋友(孫女)我還管不過來呢。這段時間是有些累了,要休息一陣子。但有了合適的點子還是要做繪本的。

  ■本報記者 丁楊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