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不久前,由戴敦邦先生的兒子戴紅倩領路,我和深圳的瓷刻藝術家張向風先生等一行,懷著深深的敬仰,來到位于上海冠生園路的戴敦邦工作室,拜訪戴敦邦先生。戴老先生早已在門里等候,他跟我們熱情地一一握手。一進屋子,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上掛著戴敦邦先生未完成的一張新作,盡管我們已預先知道戴敦邦先生這張作品表現(xiàn)的是老子《道德經(jīng)》和它的尺寸,但還是被這幅巨作展現(xiàn)的氣息所震懾。我們的對話就由這張畫開始。
記者:這張畫是您最新的作品吧,內(nèi)容好像與道教的鼻祖老子有關,可否談談為什么要畫它?
戴敦邦:我是上海道教協(xié)會的副會長,對老子以及學說做過長期的研究!兜赖陆(jīng)》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chǎn),道家的思想從教化層面看它更具有治國的理念,對當今的社會還是具有很現(xiàn)實的指導性意義;老子思想有宏觀有微觀,非常虛幻深奧也難懂,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它是很難的;我一般習慣是構思上內(nèi)容決定形式,有段時間用這種方式畫現(xiàn)實的東西。
我現(xiàn)在眼睛的視力不太好,畫大幅比畫小幅畫更有利,還有就是我想畫的內(nèi)容以前基本上都畫過了,前些時候我畫《金瓶梅》,現(xiàn)在我畫老子《道德經(jīng)》。畫面上大量出現(xiàn)女性裸體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意念,我認為人類社會和諧以及人類文明精神不應該有地域的狹隘觀念,所以我這張畫中還有維納斯、大衛(wèi)、瑪麗蓮·夢露等形象,也不只全是《道德經(jīng)》的東西。我畫這張畫部分原因是以《道德經(jīng)》“和”及“執(zhí)大象”思想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試圖以具象形式來表現(xiàn)它的哲學思想、以人類本原的美與善鞭撻社會的黑暗面,嘗試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這種理念,對社會產(chǎn)生某種教化意義。目前這張畫只完成了部分墨稿,以后畫里有顏色,還要加上山水背景,我計劃用五年時間來完成。
記者:戴先生,由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您從藝的時間已超過一個甲子,從您的新作看出您對藝術創(chuàng)作還保持著旺盛的追求;您是如何接觸畫畫的?在您學畫的年代,堅持自己的興趣一定很不容易。
戴敦邦:我父親是個手藝人,早年從江蘇來上海謀生做鞋匠,家里沒有搞藝術的背景。那時我畫畫主要是為了謀生,比如有個私人出版商要出書,他就會找人寫文稿或腳本,又另外找人畫畫。我當時在讀上海敬業(yè)中學,就已經(jīng)一邊讀書,一邊畫畫。就像現(xiàn)在的來料加工一樣按人家的要求把活計做出來,賺取微薄的收入。從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所以我畫畫是為了生存,沒有一絲浪漫的情調(diào)。記得有次人家把稿費寄過來,給我父親看到,他說,你為什么有那么多錢,好像比我掙得還多嘛。直到今天,我還認為自己是個民間藝人。
記者:您的人物線描有著鮮明的個性,可姑且稱之為中國人物畫的“戴體”。繪畫藝術是以形象說話的,形成您的這種獨特的風格一定走過異常艱辛的探索之路,能否說說這里頭的故事。
戴敦邦:大家知道,中國書畫藝術中的線本身具有獨立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中國書畫獨特的線就得益于中國毛筆的表現(xiàn)力。明代畫家陳老蓮的一套《水滸葉子》(一種古人行酒令時的酒令牌),我很喜歡,不斷地研究他用線的特點、味道、線的不同組合產(chǎn)生的韻味等等,一套三十多幅的《水滸葉子》,我臨摹了幾遍。我平時也喜歡欣賞傳統(tǒng)戲曲,主要用意是從中獲取一些歷史知識或藝術上的啟迪。譬如戲曲里頭優(yōu)美的身段、手勢、眼神等等。連環(huán)畫、壁畫、歷代名畫家的傳世之作我都用心揣摸過。我讀上海第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北京中國青年報當美術編輯,不久后因患肺結核回上海養(yǎng)病,也由此因禍得福,躲過了一場 “反右”運動!拔母铩鼻拔野l(fā)表了《五彩路》、《水上交通站》、《一支駁殼槍》等連環(huán)畫作品,“文革”后開始為外文版《紅樓夢》畫配圖,畫《紅樓夢人物百圖》,畫《水滸人物一百零八圖》,《戴敦邦古典文學名著畫集》,與《水滸》系列連環(huán)畫、《紅樓夢》系列連環(huán)畫等等交替著畫,經(jīng)過不斷錘煉,終于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以前我畫中表現(xiàn)的是經(jīng)史子集,四大名著等等,現(xiàn)在我想畫些以前沒有畫過的東西,包括以畫來宣揚老子的思想,你們剛才看到的就是我的一個新的嘗試;旧衔移骄荒瓿鲆槐緯ツ晡疫出了三本書:《五十六個民族》、《紀念辛亥百年戴敦邦繪人物譜》、《金瓶梅》。我畫畫有個原則:我只畫我想要畫的東西。
記者:您的藝術也有了您的兒子戴紅杰、戴紅倩作為傳承者,另外還有深圳的瓷刻藝術家張向風先生傳揚您的國畫藝術,您對他們有什么樣的期望。
戴敦邦:首先我祝張向風先生在深圳坪山的向風瓷刻藝術展《戴敦邦水滸108將》獲得成功。過去的瓷藝作品,局限在山水花鳥上,人物雖然也有,但僅僅是一種線條,顯得單薄、輕;要把繪畫作品惟妙惟肖地移植到堅硬的瓷盤上是很難的,難得他是以刀代筆的手工勞作,還保留原作的藝術風貌,這批瓷刻《水滸108將》作品就是拿到世界上也毫不遜色。我有兩個兒子繼承了我的藝術使我寬慰,我希望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在前人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達到更高的境界。
(圖片由張向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