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shù)家訪談 >> 正文
張月華女士接受本報專訪追憶先夫、著名書法家陳其銓
書道人生意韻高遠
◎ 深圳特區(qū)報駐臺記者 王莉英
在臺北林森北路某公寓,家私無幾,惟留書案。房間四壁,掛滿書法條幅,墨色在時光中愈顯雍容大氣。這是書法家陳其銓先生的遺孀、臺灣弘道書學會榮譽理事長張月華老師的工作室。日前在臺北舉辦的“海峽兩岸四老書畫遺墨展”,展出包括已故書畫大家啟功、陳其銓、臺靜農(nóng)、王靜芝的187幅書畫作品。因為張羅這次展覽張老師在臺北與臺中來回穿梭。在當天展覽結(jié)束后,她在工作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暢談先夫陳其銓的書道人生。
1
諸體兼擅無不精妙
稀齡創(chuàng)立“綜合體”
陳其銓先生功底深厚、諸體兼擅,既有創(chuàng)作實力,又有學術(shù)研究能力,是兩岸公認的一代書家。
各體之中,陳先生的甲骨文高古蒼勁;金文老成樸茂,筆趣盎然,且多施于小品,上書精言短語,雅俗共賞;隸書則出自《禮器碑》,輔之以《乙瑛碑》之厚重與《史晨碑》之古奧,加上個人特有的運筆節(jié)奏,形成既古樸又遒美的獨創(chuàng)書風;行書則法王羲之父子,晚年逐漸舍棄流美,形貌雖有離合,精神反而趨近;草書得力篆隸的凝練筆意、氣象雄強而韻致遒逸。
陳先生曾說過,“余之學書,早年自唐楷入手,30歲以前即已遍臨篆隸行草魏碑,40歲后勤研書學及甲骨文,50歲以后泛臨晉唐法帖,博覽經(jīng)史子集及古今法書勝墨,并從事書論撰述及書法教育的推展。”
張老師對記者說,正是有此嚴謹?shù)膶W書過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使陳先生的書法能夠融合古體以成新書。
尤其值得一書的是,陳先生在晚年集篆隸楷行草而成“綜合體”,是為罕見的創(chuàng)格之作。
學書而求變,是千古書人共同的愿望,然而想創(chuàng)新談何容易。陳先生深諳書史流變,發(fā)明書法“無固定形象,有一定原則”之說,以七十高齡深入傳統(tǒng)而走出傳統(tǒng)。陳其銓先生的“綜合體”,初期以篆隸為主,且字字獨立,成熟后參入行草筆意,映帶流暢。張老師說,“要發(fā)表出去的作品,先生至少要在墻上看一個禮拜,認為可以了才放手蓋章,不滿意的就拿來當擦墨的紙”,“真是廢紙三千哪”。
歷經(jīng)十余年的琢磨取舍,融會貫通,“綜體”書終成為他畢生書藝的結(jié)晶。就整體而言,“綜體”書有融鑄禮器和魏碑風骨的筆力,有行草書的流暢節(jié)奏和篆隸的古樸蒼勁,筆畫之間相承呼應(yīng),游絲相連,行筆暢快無礙而又方圓相濟,可謂是他書法功力深厚,資學過人的最好體現(xiàn)。
陳先生曾經(jīng)跟張老師講過,好的書法家要像藥童,對每種植物的藥性都了若指掌,信手一抓,就是一副好藥。有人曾問過他寫字前是否打稿,他說,“不假思索,援筆立就”。
陳先生將臨池心得自作詩句:“筆法傳承源一脈,頓提轉(zhuǎn)折道兼通;篇章離合情雖異,點畫回互理則同;氣韻風神窺品學,縱橫欹正顯機鋒;錯綜群體渾成趣,篆隸草真共冶融!
2
以弘揚傳播書道為己任
陳先生兼擅書史、書法、書理、書體理念的開發(fā),將書法與人生體悟相融合,在臺灣早期缺乏書法論述的時代,可謂開風氣之先,對臺灣書法史堪稱意義重大。
陳先生一生以弘揚書道為己任。他曾經(jīng)說過,“中華書法是世界上特有的美術(shù)品,具有真善美的內(nèi)涵,可以啟發(fā)智慧,可以陶冶品行。一幅書法名跡,一件碑碣名拓,如果凝神靜觀,雖一點一畫之間,往往令人發(fā)生無窮境界之思。”
1962年,陳先生在臺灣發(fā)起“省政府同仁書法研究會”,舉辦書法研習,名家作品欣賞演講,開公務(wù)機關(guān)研習書法風氣;1963年,他與臺灣藝文界名人發(fā)起成立“八儔書畫會”,8人各有精研,彼此砥礪學問,共同致力發(fā)展書畫藝術(shù);1974年,他應(yīng)聘主持臺中圖書館書法講座,前后達8年之久,培養(yǎng)了大量中小學書法教師;1980年,他創(chuàng)辦“弘道書藝會”(后改名為“弘道書學會”)并任會長,學員遍布臺灣全島,引領(lǐng)全社會學習書法藝術(shù),影響至今深遠。
張老師說,“陳先生志在弘道,只要有機會,有人請,他都不會拒絕。高等學府來請他去講,地方上的廟會來請,他也開開心心去。”陳先生認為,要讓民眾多接觸書法,體會書法的精神,領(lǐng)略書法的真諦。有一次在廟會辦講座,年紀最大的有阿媽級的,也有穿著拖鞋的小朋友,都是聽說有個“大師”來講課了!八艿靡獾馗嬖V我,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離開”。張老師說。
行草“達觀”二字是陳先生的“招牌字”。陳先生曾做跋文對這兩個字做出注解:“達觀”并非消極的自我陶醉,而是積極的理念作為。凡事應(yīng)有理想、有目標、有計劃,然后全力以赴,但問耕耘,不問收獲。
“但問耕耘,不問收獲” ——這正是陳先生一生以書弘道的寫照。“弘道書學會”創(chuàng)立30多年來,培養(yǎng)了大量的師資和后起之秀,而陳先生也被譽為“臺灣書法藝術(shù)教育的主流人物”。
3
兩岸“啟(其)老”一見如故
說起籌辦“海峽兩岸四老書畫遺墨展”,還得從啟功先生與陳其銓先生的一段淵源說起。張老師說,1990年,二老分別代表兩岸書法學會率團參加新加坡主辦的第一屆國際書法大展。此前,二老并不相識,也從未聽說過彼此,卻一見如故。陳其銓敬仰啟功對古文物的鑒賞能力及學識的淵博,啟功對陳其銓晚年創(chuàng)立的“綜體書”大為欣賞,稱其“比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還好!
張老師說,“那一次我們先生從新加坡回來,一進門就跟我說,這次去新加坡,最快樂的事是認識一個啟功!
兩年后,啟老的弟子蘇士澍赴臺訪問,行前啟老對他說,“到臺灣一定要拜訪輔大任教的王靜芝(啟功弟子)和陳其銓先生!
1999年,大陸舉辦全國第一屆電視書法大賽,二老又同為總評審。會后,陳其銓偕夫人張月華去啟老家中拜訪。當時啟老住在北師大宿舍,敲門過后,傳出應(yīng)門聲:“對不起啊,我眼睛黃斑癥,眼前茫茫一片,看不清楚各位了!弊ê螅惼溷寣⒆约旱臅ㄟx輯送給啟老,張老師說:“當時啟老馬上走到窗臺前戴上眼鏡,又拿起放大鏡,把選輯湊在鼻子前,一頁一頁翻,足足看了15分鐘。當時我就想,‘這位老先生太性情了,連寒暄也省了!笨赐旰蟠蠹覜]聊幾句話,電話鈴聲響起,只聽啟老說:“對不起啦,我眼睛不行啦!薄拔覍嵲趯懖粍恿耍疫B一個豎也寫不直了!痹瓉硎撬髯终邅黼。索字者仍不放棄,只聽啟老說:“吾衰矣!吾兩視茫茫,明日不知今日事,我即世不久矣!我知道你不說悶在心里難受,這樣好吧,我讓你說,我把電話放在桌上,等你說夠了我再掛!
張老師說,其實當天去拜訪啟老還有一件事,希望啟老為陳其銓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的書法展題鈐。剛才的那一幕,讓她實在不好意思開口。辭別時,啟老看見張月華手提袋內(nèi)的一卷宣紙,便問是做什么用的!皩嵲诓蝗虇X,原想請賜陳其銓北京書法展題字的……”“留下來,我試試看,不一定能寫好!
3個月后,啟老托人送來展覽題字,另書贈“十幅蒲帆萬柳條,好風盈路送春潮,昨宵樽酒今朝水,一樣深情系夢遙”表達情誼。
2000年8月,已是84歲的陳其銓先生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書法展,引起極大的轟動。當時已經(jīng)極少參加活動的啟功先生,在家人的攙扶下到場祝賀,兩岸“啟(其)老”一同觀展言談甚歡。
啟老的弟子蘇士澍曾經(jīng)講過,初見陳先生時,便對他誠懇友善、溫文儒雅的氣質(zhì)印象深刻。陳先生一生弘揚書道,跟他學而受益的學生不知有多少,但陳先生卻常說,“我不能掠人之美,在他們從我問學之前,有些早經(jīng)名師指導而有相當基礎(chǔ),我不過提供他們觀念和研習方向再加努力而已。”
張老師說,啟功先生與陳其銓先生專擅未盡相同,但在人品高潔、學識廣博、書藝精湛上確有值得一述的地方。
4
以中華文化為依歸
旅臺幾十年,陳先生一直對家鄉(xiāng)廣東豐順眷戀不已。上世紀90年代,陳先生返鄉(xiāng)探親祭祖,替家鄉(xiāng)修橋,又給小學母校修繕捐錢,并為家鄉(xiāng)太平寺題字以為紀念:“五十年來海桑,古佛依然,殿堂丕煥;三千里外魂夢,河山一統(tǒng),父老康寧。”
晚年的陳先生,把書法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大陸。2000年8月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書法展期間,陳先生還在北京大學作了《臺灣50年來的書法發(fā)展與傳承》演講,使大陸學者書家對臺灣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有了深入了解。此外,陳先生還先后在汕頭、潮州、豐順等地舉辦展覽,展示書法精粹,培育書法文化;在嘉應(yīng)大學、汕頭大學、韓山師范學院等高等學府演講,既講書法真諦,又講人生哲學與文學修養(yǎng),使在場師生受益匪淺。
2001年,母校韓山師范學院新圖書館動工,陳先生表達了捐贈個人書法作品的想法,并說:“展覽空間有多大,我就送多少幅字。”如何命名展廳,陳先生說可叫“書道館”,不僅要陳列書法作品,更要成為傳承書法藝術(shù)的地方。“以后我每年來母校義務(wù)開設(shè)書法課程,弘揚中華書法藝術(shù)!
2003年10月,“陳其銓書道館”落成揭幕,陳先生卻因中風住院,未能親睹書道館的落成,由張老師代為出席揭幕儀式。2003年12月15日,87歲的陳先生駕鶴西去,震驚兩岸藝術(shù)界。
從2004年7月起,年過花甲的張老師奔走于兩岸之間,以柔弱之軀承擔起傳承陳先生書道的重任,每逢寒暑假帶領(lǐng)陳先生創(chuàng)辦的弘道書學會的教師,在韓師免費開辦書法輔修班,義務(wù)講學,迄今已10年,培養(yǎng)了上萬名書法學子。
張老師告訴記者,陳先生在病重期間,跟他聊閑話他都聽不進去,但只要提到書法,他就會相當專注。張老師曾問過他,究竟什么樣的書風是最高的?嶺南書風應(yīng)該如何定位?陳先生毫不遲疑地答了兩個字:高古。
張老師說,嶺南書風在高古,就是晉唐以前的風格,高遠古雅不涉俗韻。
今年是陳先生去世10周年。張老師透露,陳其銓先生書法展初定于今年10月在廣東博物館展出,屆時還將舉辦學術(shù)研討會,同時展出陳先生弟子及其學生的作品,實現(xiàn)“三代同堂”。
鏈接
陳其銓先生小傳
陳其銓 號奇川,廣東豐順人。1917年出生于潮安縣城,10歲習書,從唐楷入手,后受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今韓山師范學院)詹安泰、王顯詔兩位老師的啟迪,向往書法研習及藝文寫作。一生以書史、書理、創(chuàng)作、推廣、書體的理念開發(fā)及教育為志向。曾任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廣東嘉應(yīng)大學客座教授、臺灣弘道書學會會長、新加坡書法研究院名譽院長。
學術(shù)專著:《中國字體源流》、《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概要》等。書論:《漢字源流與書法變化》、《漢字源流與書法創(chuàng)意空間的拓展》、《兩晉書學述略》、《論書道美》等。
陳其銓書法作品
本版圖片由張月華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