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郭鳳怡被請進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無異于嘲弄中國當代藝術。用郭鳳怡的圖畫印證中國,意味著中國藝術界沒有思想,沒有文化,也沒有當代。如果策展人誤讀了郭鳳怡的作品,那就只能證明他淺薄。 2003年,盧杰為了繞開風格化、學院式的中國當代藝術,另起爐灶,策劃新長征展,找了幾位民間藝人參展,包括郭鳳怡。策展的思路是反諷,能給一味仿古和仿洋的中國當代藝術敲一敲警鐘。10年后,當威尼斯主題展接納郭鳳怡這位唯一的土生土長的中國匠人時,性質(zhì)就變了。
郭鳳怡畫畫是她跳神治病的手段,以互動的方式,攜帶出個人的性情和寄托。這應當是引起盧杰關注的原因。不過她的作品缺乏中醫(yī)理念的支持,又不是傳統(tǒng)圖符,除了她自己,別人無法識讀,古人戲稱“鬼畫符”。如果硬性識讀郭鳳怡的畫面內(nèi)涵,將重蹈“文革”期間西安的一個惡作。杭t衛(wèi)兵找了一張宣紙,貼在一個烙餅上,做成拓片,酷似一圈遠古器皿上的符號,責成一位考古學權威識讀。如果他不能識讀,就是個草包;如果他能夠識讀,就是個騙子?尚Φ氖沁@位權威識讀了。
盧杰的初衷或許要檢測人類的盲從:把郭鳳怡堂而皇之地請進展覽會,給她的畫在名份上蓋章,發(fā)放通行證。咦,藝術圈內(nèi)外居然都認了。尤倫斯和京港等地的畫廊,進一步讓她的畫進入國際市場。經(jīng)過威尼斯展覽的包裝,國際炒家會繼續(xù)炒作,最終由中國的一些藏家埋單。這是中國藝術品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的基本線索,大家等著瞧。
我同郭鳳怡有過一面之交,在西安機場到美院的小車上。她給我的印象是淳樸、開朗和隨性,不大經(jīng)常出門的農(nóng)村大娘的作風。車開到土門的高架橋,她直呼下車,司機說高架橋不能停車,她說下面就是我家,為什么不能停?郭鳳怡固然活在當代,但同中國當代文化思潮大不相干,如同她住在高速公路邊,身心卻還待在19世紀以前一樣。
她的畫類似兒童畫,不屬于當代藝術。硬要將郭鳳怡同當代拉上關系,那么中國境內(nèi)活著的哪怕是一株小草也有當代痕跡。郭鳳怡的繪畫隨心所欲,但比她更隨心所欲的人大有人在。她的繪畫功能只對相信她的少數(shù)盲從者有效,這些人決定不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和興衰。郭鳳怡的作品如果歸屬當代藝術,那么當下兒童的涂鴉之作更有理由弄到威尼斯參展,因為兒童畫表現(xiàn)出兒童對這個世界更為淳樸的看法。
郭鳳怡棄醫(yī)畫畫,成為職業(yè)畫家,把原本同病人互動的圖畫,轉(zhuǎn)換為懸置對象的畫面,又模仿西式展覽館藝術,繪制巨幅作品,最終形同批量生產(chǎn)的陜西皮影,蛻變?yōu)轱L格化的圖案。她的作品,起初收購價每幅1000元左右,京港畫廊進出價1至2萬元左右,轉(zhuǎn)手國際畫壇后,居然被視為大師,升值空間越來越大。她最初拿到收購價時喜出望外,后來她知道了商業(yè)運作過程,覺得很不公平,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郭鳳怡現(xiàn)象”無人質(zhì)疑,表明國人面對威尼斯俯首稱臣習慣了。對郭鳳怡的深入議論,既需要盧杰、邱志杰、岳路平、費大為等知情人參與,也需要局外人評判。
(作者為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此文轉(zhuǎn)載自《當代美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