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理論探討 >> 正文
今年5月底,北京保利拍賣在淘寶網推出“傅抱石——傅氏書畫作品專場”在線拍賣,成交額為276萬元。而雙方又于6月底聯(lián)手推出“書畫專場拍賣”,四天共成交1779萬元。
8月6日,全球電子商務領先平臺亞馬遜宣布“亞馬遜藝術”正式上線,4500個藝術家超過4萬件藝術作品通過網絡實現(xiàn)與顧客“面對面”,讓網民們可以直接網購藝術品。
8月26日,香港高盛投資藝術品電商平臺“藝術交易中心”移動終端正式上線!八囆g交易中心”選擇了從移動終端介入藝術品電子商務,企圖構建一個“手機上的藝術品市場”。
隨著幾大電商巨頭在藝術市場“觸電”,藝術品電商平臺迅速成為藝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藝術品”適合線上交易嗎?
國內藝術品電商平臺的運營方式通常有三種:一是網上拍賣,委托拍賣公司組織拍賣(通常掛靠一家有資質的拍賣行),將作品設為最低價或者無底價,然后上線拍賣,與傳統(tǒng)的實體拍賣主要是在形式上有些不同,線上拍賣可以做到限定時間(通常一周時間)內連續(xù)遞增競價,并以最終價高者獲得。二是由網站提供交易平臺,藝術品的賣家可以免費開店,由賣家直接向消費者出售作品。三是由網站自己組織貨源,在網站上明碼標價(有的可以議價),直接銷售。而付款方式則使用已經成熟的網上銀行,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種形式。
網絡銷售具備即時性(商品更新及時、即時上傳、所見即所得)、快捷性(交易快捷、直接溝通、結算方便)、全球化(無地域限制,可全球發(fā)貨、多幣種交易)、扁平化(去掉中間商直接交易)等特點,這板的平臺對于快消品而言,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快消品具備標準化、品牌化、價格低廉、價格透明等特點,在網絡上容易判斷真假和優(yōu)劣,同時方便比較價格。所以在網絡交易的品種中,具備這些條件的商品容易形成海量交易。
藝術品市場則完全不同。首先,收藏級的藝術珍品具有如下特點:價格高昂、真假難辨。持有者在出售藏品時往往不希望太多人知道,所以通常會選擇和身份匹配的重要拍賣行,進行私洽或者公開拍賣。購買者則需要一個“可靠”的渠道來完成高昂的珍品交易。“可靠”首先體現(xiàn)在價值觀匹配,該購買渠道要在業(yè)界以銷售珍品為主要業(yè)務,而不可以混雜著各種廉價商品一起銷售。其二是交易競爭對手必須為相近級別,同一個等級的競爭對手競拍才會出現(xiàn)合理的交易價格。綜合看待收藏級珍品交易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價值認同和身份認同上。而銷售方式和購買方式,都緊緊地圍繞在這兩個特點。顯然,收藏級的珍品在目前看,并不合適網上交易。
那么,普通的藝術品適合電子商務嗎?普通藝術品具有以下特征:價值模糊待確認(無法通過單一機構進行價值確認,價值爭議、分歧大),價格浮動大(缺乏長期藝術市場交易數(shù)據(jù)跟蹤,價格波動大),真假難鑒定(普通藝術品尚未進入專家研究的視野,可供研究的文獻資料少)。當然,普通藝術品在畫廊交易時,同板要面臨上述問題。但是,傳統(tǒng)的畫廊對其代理的藝術家有著較為系統(tǒng)化的推廣、培養(yǎng)計劃。同時,畫廊通常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特色化的經營方向。所以,從畫廊購買未成名藝術家的作品,風險相對較小。
藝術品電商平臺如果自行設立評估機構,同時進行藝術家培養(yǎng)、推廣計劃,這會導致藝術品電商平臺的物理成本居高不下。顯然,這已經違背了互聯(lián)網的精神——低成本促成海量交易的特點。同時從藝術品市場和互聯(lián)網經濟的特點看,收藏級的藝術珍品和普通藝術品的交易,都不適合藝術品電商平臺,至少目前看,時機尚未成熟。但是,“藝術商品”卻非常適合藝術品電商平臺的交易模式,符合互聯(lián)網經濟的所有特質。
從藝術品到“藝術商品”
活躍和持久的藝術品交易,必須建立在一個多層次的市場結構中,并形成完美的金字塔構架。在金字塔的頂部,是博物館級的藝術珍品,這些藝術品和藝術史緊密關聯(lián)。對于藝術市場而言,這個板塊的市場供給,始終處于饑餓狀態(tài),屬于賣方市場,F(xiàn)在愿意出售并能合法流通的藝術珍品,數(shù)量越來越稀少。
在金字塔的中部,則是處于博物館收藏系統(tǒng)以外的民間藝術收藏市場,這部分以知名畫廊、拍賣公司作為主要的經營主體。這個板塊的市場運作,主要是進行藝術史梳理,藝術機構關注的藝術家如何得到藝術史的確認(藝術史分為地方志、國家藝術史和世界藝術史),通過藝術史的系統(tǒng)化認可,讓收藏者、投資者獲得藝術價值的超額回報。這個板塊的藝術市場處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也是最有風險、最具活力、回報最高的部分。
處于金字塔的最底部的則是被稱為“藝術商品”的最大市場板塊。健康的藝術商品有幾個特征:其一是原創(chuàng)性,藝術商品仍然要具備原創(chuàng)性和唯一性的基本要求;其二是審美性,藝術商品的表現(xiàn)手法并無限制,但都要具備必要的審美價值;其三是價格適中,購買藝術商品的行為,是純粹的日常消費,而不是所謂的收藏和投資。看清藝術商品的這些特點尤為重要,這一市場板塊正是藝術品電商平臺經營的重點部分,也是藝術市場中交易量最大的蛋糕。
唯有首先形成健康的“藝術商品”市場,藝術品電商才有存活的基礎;只有“藝術商品”市場(整體)的快速發(fā)展,才會加速并形成藝術品電商平臺的海量交易。從市場結構看,藝術品電商平臺只是藝術市場的某種便捷化的交易方式。
藝術經銷商應對市場進行正確引導,包括藝術品電商平臺,都不能無節(jié)操地夸大藝術品投資神話:誤導普通消費者在一堆幾百塊錢、一兩千塊錢的“藝術商品”中,像選六合彩一板去挑選未來的“藝術大師”……這是極不道德的誤導消費者。要回歸到基本的“藝術消費”中,讓藝術成為美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帶有各種復雜的投資欲望和“中大獎”的企圖。
消費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種類豐富的藝術衍生品、藝術復制品,只要價格適中都可以消費。一件精美的名作復制品,欣賞價值并不遜色于原作。作為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購買藝術復制品,也很不錯。
信譽是藝術品電商平臺發(fā)展關鍵
藝術品電商平臺的發(fā)展中,藝術品電商平臺的信譽非常重要,只有擁有良好的品牌意識的企業(yè)才能脫穎而出,只有恪守信譽的企業(yè)才能獲得大家不曾謀面的信賴。藝術品電商平臺要抓住傳統(tǒng)企業(yè)并不關注的交易板塊,比如藝術衍生品、限量板的復制品、標準化的藏品等。在實體拍賣中,郵票和錢幣只占很小的市場份額,而在趙涌在線,一年有近8個億的成交額。從網絡交易的技術而言,并沒有哪個品類的拍品無法在網上實現(xiàn)交易,重要的是人們的習慣,只有率先從人們樂于接受的品類入手,培養(yǎng)網絡消費的習慣,才會在未來實現(xiàn)海量交易。
在實體的藝術品交易商中,每次交易收取的傭金通常高達12%以上,傳統(tǒng)畫廊則高于30%。而藝術品電商平臺的線上拍賣的傭金,則通常在3%~12%之間。這看起來比實體企業(yè)要低的多,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對于網絡交易而言,唯有用戶數(shù)積累的越多,最終才會促成量的飛躍。同時,在海量交易的大數(shù)據(jù)中,自然會催生大收藏家的誕生。所以,電商平臺不僅要盯著眼前,更要將目光投向未來。
無論是線下的百年老店還是線上的網絡新軍,其實都只是藝術品交易的不同商業(yè)模式而已,并沒有高低之分。企業(yè)品牌、商業(yè)信譽、好產品、好服務等這些必要的條件和要求,都同板適用于不同商業(yè)模式的企業(yè)。
沒有好東西,在藝術市場就沒有發(fā)言權,所以找到合適線上銷售的“好作品”才是王道。隨著藝術市場、經銷商、交易平臺、買家等各方的日漸成熟,藝術品電商平臺的發(fā)展將可能超越傳統(tǒng)企業(yè),成為藝術市場的主要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