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理論探討 >> 正文

美術界不應缺少“批判現實主義”

http://m.134apc.cn 2013年09月22日10:50 來源:金羊網

  在古代,書畫藝術往往是文人士大夫抒發(fā)閑情逸致的手段,或者是“為官不得志”而隱逸山林排遣心中郁結的方式。當然,古代也有體制內的“畫院”,皇帝聘請畫師以滿足娛樂的需要 ,但這還不算主流。在新中國歷史的前三十年,文藝家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功能則被強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新世紀,文藝家的角色該如何定位,成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

  我是不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畫家“孤芳自賞”是不好的,只為賺錢也是不好的,而為政治服務也不是藝術的首要宗旨。藝術要表現人生,表達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與思考。在表現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方面,藝術家要有充分的自覺,應該發(fā)掘那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們的國家與社會變化那么快那么大,我們應該去主動描繪這種變化;我們的民族與歷史仍在蓬勃不息,我們藝術家也應該積極表現這種精神。當然,除了主題是健康的清晰的,藝術家還應該在表現手法上凸顯時代特征,尊重并靠近更多觀眾與人們的審美趣味。這是我對藝術家社會責任的界定,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立場。

  經過三十多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積累的社會問題還沒有解決,矛盾叢生,藝術家又應該忠實描繪這個時代的多面,需要以反思、批判的眼光介入對現實的審視與表現。這應該是一種新的“現實主義”。

  我們的藝術家應該堅持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立場,去大膽揭露,去大膽思考,去大膽呈現,就像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一樣。

  其實,文學領域的“批判現實主義”要比美術界做得好,不管是題材的廣泛、影響的普遍,還是思考的深度,似乎都略勝一籌。

  很多作家都冷靜地寫出了社會的缺憾與時代的粗鄙,但美術要滯后遲緩許多。這種現象是美術的一個“病”,可能因為美術更容易受到權力與市場的逼迫與誘導。你看我們的全國美展,大多都是主旋律創(chuàng)作,以歌頌為思想的先導。

  就廣東而言,廖冰兄是一個異數,他曾以辛辣的語言對社會冷嘲熱諷。

  但我自己也需要反思,反思與批判類的作品并不多。但其實,我一直是有這個想法的。大學畢業(yè)時做了一件作品,內容就是一位從農村來的男子,到城市發(fā)展好了后,就把老家的妻兒拋棄了。我就是借此批判當今的“陳世美”現象。也曾有個想法畫一張“鐘馗”,一改他大義凜然的一面,而是畫他跪在地上求饒,雙手舉著刀表示“投降”。鐘馗為什么要投降呢?因為“鬼太多”。借此,我想對社會的丑惡做一個諷刺與批判。

  目前,我已經醞釀了一個創(chuàng)作計劃,專門畫我們這個時代的邊緣人群,比如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祈禱的少年、勞累的民工、被毒奶粉所戕害的嬰兒、被環(huán)境污染所毒害的都市人。他們的生 存境遇,他們的糟糕命運,能夠丈量出時代的冷漠、社會的迷惘與體制的不公,也能夠考驗藝術家的風骨、勇氣與能力。當然,最終能不能畫出來,那就要看我的體力與眼力了。(劉濟榮)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