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理論 >> 學術動態(tài) >> 正文
大凡現(xiàn)在的作品研討會,都被正面的評價甚至贊美所主導。即使有些爭議,也是蜻蜓點水,避重就輕。但近日我參加郭大國先生的新作《張叉叉列卻傳》的作品研討會,卻出現(xiàn)了例外。來自大學的學院派評論家,對作品提出了很多質疑。這些質疑包括,作為一部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的小說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在敘事過程中,素材的取舍問題不少,等等。這次研討會也因此引起了我的興趣。
就書名來看,作品應該是一部傳記。而出版社將作品定位為小說,也許是因為作品有不少虛構的成分吧。而我更愿意將這部作品歸類為民間敘事文學。作者和出版者試圖將作品盡量往純文學靠,因為這個原因,引起了評論界并不算客氣的爭議。
這件事情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民間文學已經(jīng)式微,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發(fā)聲的渠道,只有借助純文學的評價體系發(fā)聲; 文學領域的門戶壁壘并未消除,民間文學在與純文學的融合過程中,純文學領域的精英分子的抵觸心理繼續(xù)存在。
研討會上出現(xiàn)的爭議,引出了以下疑問,民間文學是否能登大雅之堂?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間文學是否還有生存的一席之地?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nóng)村人口涌入城市;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以農(nóng)耕文化為背景的民間文學已失去了相應的語境,走向衰落是歷史的必然。而此時,市民文學卻在蓬勃發(fā)展,類型文學、網(wǎng)絡段子、手機笑話等充斥著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民間文學今后的命運,甚至可能不如皮影、說書等其他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形式。從這個角度看,民間文學這個文學門類,應該像“非遺”一樣得到當?shù)卣谋Wo和扶持。它作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充實了當?shù)厝罕姷臉I(yè)余文化生活,為他們帶來了樂趣和話題,甚至會因為強烈的地域風情和傳奇的故事情節(jié)而產(chǎn)生的閱讀陌生感受到其他地區(qū)讀者的追捧,它是當?shù)夭豢苫蛉钡木駥用娴摹敖ㄖ保荒茉谛枰l(fā)展旅游的時候,才功利性地想起它。
在這種背景下,《張叉叉列卻傳》的面世,無疑具有標本意義。
我們不妨進入文本。張叉叉是《張叉叉列卻傳》 的主人公。何為“列卻”?書中的解釋:列卻者,宣恩方言,又叫卻寶、風趣、幽默、捉弄、搞怪、惡作劇是也。而這其中的任何一個詞都不能完整地表達出列卻在宣恩人日常生活中的準確含義。了解了列卻的意思,“望文生義”,就知道《張叉叉列卻傳》是演繹張叉叉其人的“列卻”故事。張叉叉是在宣恩縣民間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所處的時代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這個舊時的讀書人,在考取功名上,沒有任何建樹。清朝覆滅后,他也因此沒有功名可考。他的人生從此沒有了目標,也從此無拘無束。他智慧幽默,善良樂觀,又放蕩頑劣;他捉弄官家,又“列卻”村婦。他成為笑談,為當?shù)厝藥砹瞬簧贅纷印_@樣的人物往往會成為民間故事的主角和故事的源泉。關于他的故事不計其數(shù),作品將這些屬于民間文學的小故事串聯(lián)起來,從張叉叉兒時,到他解放后作古,一個鄉(xiāng)野小文人的傳記就這樣一氣呵成了。
郭大國先生以文字形式記錄“張叉叉”的故事,是在推廣當?shù)氐牡赜蛭幕。如果有一天,郭大國筆下的主人公張叉叉就像湖北孝感的董永,云南石林的阿詩瑪,廣西羅城的劉三姐一樣,世人皆知,那郭大國對于當?shù)囟,真是功莫大焉!稄埐娌媪袇s傳》 的命運就是當下中國民間文學的命運,這部作品的處境折射出了民間文學的生存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