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shù) >> 美術(shù)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馬未都:為文化而生

http://m.134apc.cn 2013年10月28日11: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觀復(fù)博物館收藏的精美絕倫的瓷器觀復(fù)博物館收藏的精美絕倫的瓷器

  10月16日,幾經(jīng)輾轉(zhuǎn)遷至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的觀復(fù)博物館,終于在一片郊野之地露出了真面目——一座方形紅樓佇立在野草叢中,外觀并不顯眼,地址相對偏遠,卻不影響觀眾趨之若鶩。這座改革開放后內(nèi)地著名的私人博物館的盛名,源自于他的創(chuàng)立者——馬未都。

  記者面前的馬未都,博古通今、侃侃而談、言辭犀利,他能從一件瓷器中解析出當時歷史,他能在博物館免費時代的今天,讓人們心甘情愿為“觀復(fù)”買單。他的心愿很簡單,讓中國人深度品鑒中國文化。

  □□本報記者 劉妮麗

  1981年,《中國青年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在5000萬讀者的熱捧下,一位機床工直接調(diào)入《青年文學》雜志社成為編輯,這個幸運兒就是馬未都。

  今日的馬未都,鮮少有人會將文學這個標簽貼在他身上。更多的人將他定義為內(nèi)地著名私人博物館的館長、文物鑒定專家、文物類圖書作家。從一個草根變身為大收藏家,馬未都一路走來,鬢色漸白,眼力勁兒卻愈加地道。半生收藏下來,歷經(jīng)厚重歷史的藏品,也讓馬未都的收藏人生更顯質(zhì)感。

  菜市場里逛出大藏家

  許多人認為,馬未都人生的分水嶺是在1997年。那年,由馬未都創(chuàng)辦的內(nèi)地著名私人博物館——觀復(fù)博物館在北京琉璃廠開門迎客,首個大展展出了馬未都多年來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

  翻開馬未都的收藏史會發(fā)現(xiàn),其收藏時間并不算長,卻頗具傳奇!吨袊嗄陥蟆房堑奈恼拢岏R未都從工人變成知識分子,并且一步跨入頂尖作者的行列。作為《青年文學》最年輕的編輯,馬未都與蘇童、王朔、莫言成為好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馬未都與王朔、劉震云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chuàng)作室”,順勢推出《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成功賺了幾百萬元。但當時太過熱鬧的文壇,讓馬未都在《海馬歌舞廳》還未拍完時便退出,專心從事文物收藏。

  “文物就像雪茄,文學就像卷煙,吸了雪茄以后就特別不愛吸卷煙,覺得卷煙沒味。所以,一旦喜歡上文物以后,很難再繼續(xù)鐘情于文學!瘪R未都這樣解釋從文學到文物的興趣變化。

  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馬未都就開始“浪跡”菜市場遍地找寶貝。當時正是中國藝術(shù)品最不值錢的時期,全國都沒有特別像樣的古玩市場,一些賣菜的農(nóng)民到北京來賣菜,順便帶上自己家里的老物件,引來識貨者的高價購買,這構(gòu)成了最初的文物交易。當然,最主要原因是那時的文物買賣是非法的,文物販子只好混跡在菜市場里面,或者把攤兒擺在山上。

  馬未都每天都要在上班之前逛逛菜市場或爬爬山,玉淵潭公園門口、前門的菜市場,后海、潘家園的小土包……對馬未都而言,天天起個大早看看菜市場里面出現(xiàn)什么稀罕物件就是享受,當然,最興奮的莫過于每個月花上幾塊錢,搬回一兩件心儀的寶貝。

  當時的文物販子有個別稱:“包袱齋”——鋪一塊布,擺上東西,在土山上居高臨下,遠遠看見查抄的人過來,就把包袱一系,作鳥獸散。馬未都在閑逛中,淘來各種鼻煙壺、手爐、瓷罐、小玉牌等。至上世紀90年代,他的收藏已初具規(guī)模,擁有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一直“撿漏” 很少 “打眼”

  讓馬未都的收藏之路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是,和文物圈里的年輕玩家不同,馬未都不僅熱愛收藏,更愛研究這其中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為了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窯址、不同工藝的瓷器,他四處拜師!爱敃r我拿著瓷器找誰誰都不理我,說我是傻帽兒,F(xiàn)在全國各地天天有人拿著瓷器找我鑒定。”馬未都感慨。

  馬未都對瓷器的研究,細致到形狀、紋飾、顏色。“比如,康熙時代的龍盤,龍的眼睛露出兇光,讓人不敢直視,體現(xiàn)了清朝初期改朝換代后的頑強生命力,而乾隆時代的龍神態(tài)祥和,體現(xiàn)了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這些瓷器背后傳達的信息能體現(xiàn)當時的國家狀態(tài),時代背景不同,瓷器的特征也會不同!

  為了搞清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特征,馬未都一有時間就會泡在故宮博物院。他總是想辦法看到一個藏品所有的面,這甚至讓故宮博物院的看管員以為他可能是一個“藝術(shù)品大盜”,并盯上了他。一次,馬未都帶著一個大手電筒去故宮看陶瓷,剛照著瓷器,工作人員就迅速撲上來阻止。

  馬未都對文化的鉆研,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個澳大利亞人用報紙包著件瓷器來找馬未都鑒定,還沒等那人打開報紙,馬未都用手一摸便說:“是件縮腰蓋碗,乾隆時期的。”老外愣住了,支吾了半天憋出句:“你怎么這么大本事?”“不是我本事大,見的東西多了,這種縮腰蓋碗乾隆時期才有。”

  馬未都在文化的鉆研上到了極致,單單他這些年的出版物就可以看出其出版的每一本關(guān)于收藏的書都費盡心血。

  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讀者視為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讀物;他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和研究文章,并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從2008年元旦至2009年初,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做“馬未都說收藏”系列講座50余講。中華書局2008年同步出版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圖書,總銷量突破100萬冊。2011年開始,他又出版《醉文明》系列叢書。

  不僅是古瓷器,馬未都對古家具同樣有著極大的興趣,在居住條件并不寬裕的上世紀80年代,馬未都家里總被各式各樣的古舊家具擠得滿滿當當。但是,當時保存完好的古家具很多都在偏僻荒遠的農(nóng)村,收藏起來非常困難,他通常要跋涉十幾個小時到農(nóng)村實地尋找,也不是每次都能尋寶成功。

  不過,彼時的馬未都,一直“撿漏”,很少“打眼”。因為當時人們對于收藏這個詞幾乎沒有概念,都努力在攢錢買電視機、自行車,藝術(shù)品幾乎無人問津,誰又想到去作假呢。當然,資深玩家也有走眼的時候。大概1991、1992年,有人給馬未都介紹了一位天津藏家,他來到這位藏家家中,對方拿出一件市值160萬元的物件,開價16萬元,馬未都欣喜若狂,以為又一次“撿漏”成功,砍價到8萬元后成交。結(jié)果拿回家后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一個貌似“天衣無縫”的仿品。

  收藏大鱷變身博物館長

  在別人將收藏當作財富積累或投資手段時,馬未都把收藏當作文化樂趣。他一直有一個心愿,成立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1995年是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年,79家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通過篩選,首次取得藝術(shù)品拍賣經(jīng)營資格。從這一年開始,文物收藏人群逐漸增多。2002年,新《文物法》正式頒布,這為文物公開買賣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文物收藏人群從此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

  在此之前,馬未都的收藏路徑和目標也悄悄嬗變。從1992年起,馬未都開始參加拍賣會,他甚至輾轉(zhuǎn)到香港參加拍賣。1994年前后,國家允許一定范圍內(nèi)的古玩交易,馬未都開始系統(tǒng)地整理自己最初只憑著喜歡收藏來的寶貝,賣掉一些重復(fù)的藏品,并開始有了開辦博物館的想法。

  “1996年,丹麥哥本哈根市市長來北京訪問,專門點名想看看中國有沒有私人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借勢就批了我們的申請。作為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fù)博物館自1997年1月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就自覺擔負起將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收回中國的義務(wù)!蹦壳霸谟^復(fù)博物館的展廳里展出的回流文物很多,其中一對從英國輾轉(zhuǎn)至香港拍賣會上拍得的、曾為乾隆母親祝壽的壽禮紫檀塔尤為珍貴。

  觀復(fù)博物館剛成立時坐落在琉璃廠,如今遷至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其中書畫館500平方米、古代家具館450平方米、古代器物館350平方米,并在杭州、廈門等地建有分館。

  目前,觀復(fù)博物館門票是50元每人,但馬未都坦言,其實博物館單人參觀成本高達200元。在當下中國,僅依靠門票維持一個博物館的生存基本上屬于異想天開。于是,2005年,觀復(fù)博物館開始實行理事制度,由董事會負責博物館的經(jīng)營,這為博物館的經(jīng)營輸入了新鮮血液。此后,馬未都又開始探索博物館的冠名權(quán)。如今,博物館內(nèi)的古代家具館、油畫館和工藝館等已先后獲得冠名,解決了博物館運營的部分資金問題。

  已成為私人博物館界標桿的觀復(fù)博物館,并不是馬未都的最終目標。這家發(fā)跡于北京的私人博物館,如今已擴張到杭州、廈門等地,并計劃進入哈爾濱、深圳等城市。也就是說,觀復(fù)將成了一個品牌連鎖的私人博物館!懊總博物館以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為主題,比如哈爾濱館以宋、遼、金、元文化為主題,上海館展品都比較洋氣,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特點,會員或游客可以持一張通票參觀各個城市的觀復(fù)博物館。”馬未都說。

  馬未都如是說

  文化財富:觀復(fù)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已辦過各種展覽,每次展覽都傾注了您對文化獨特的理解。您的收藏之路最早從瓷器開始,如何從陶瓷中讀懂歷史?

  馬未都:青花瓷是中國瓷器史上最重要的品種之一,人們對瓷器的審美關(guān)注點也由釉色轉(zhuǎn)移到了紋樣上來。明宣德帝為守成中興之主,其官窯青花瓷器顏色純正,紋樣規(guī)整,中規(guī)中矩之中暗含生氣。明成化帝熱衷書畫,官窯瓷器風格淡雅清新,又略具輕浮之氣。清康乾盛世之官瓷,各類青花、彩繪均已登峰造極,雍容華貴之大國風范,盡顯于諸多重器之上。

  在新出的《瓷之紋》一書中,我將瓷器上的紋飾分為龍紋、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山水紋等類型進行內(nèi)容展陳,從瓷器的紋樣反觀歷史。瓷器紋飾的萌芽、發(fā)展、興盛、變化、歷史形勢格局的變遷、時代風氣、皇帝本人的作為作風,總有著剪不斷的聯(lián)系。

  文化財富: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您怎樣看待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

  馬未都: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先要繼承、消化歷史,才能創(chuàng)新。100多年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曾持強烈的批判和剿殺態(tài)度,但也沒有建立一個新的文化系統(tǒng)讓大眾接受。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文化實際上脫不開過去的文化。比如說,好萊塢電影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感,時間長了就沒感覺了,而小時候記住的一兩句唐詩宋詞會終身受益。

  中國文化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超乎所有人想象。當文化用金錢量化的時候,公眾便能看到文化的標高。20年前一個被認為很不值錢的元青花罐子,2005年在英國倫敦拍出2.3億元,這在當時可以買兩噸黃金。文物的升值空間逐漸增大的同時,也說明社會在尊重文化,把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價值不斷放大。

  文化財富:怎樣看待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

  馬未都:如今,全球文明在求同,各國文化則應(yīng)求異,應(yīng)守住自己國家的文化特征。比如,如今好萊塢文化成了全世界文化的焦點。而我在30歲時看過的電影來自英、法、俄、日各國,今天全球電影市場似乎被好萊塢壟斷了,很難再看到印度電影、日本大片,這讓文化變得沒有生命力。

  雖然日本動畫仍是二維套路,沒有高科技化,但是日本動畫有自己的文化輸出,這是日本動畫暢銷國際的最重要原因。一個民族需要有國家戰(zhàn)略的文化輸出,不是展現(xiàn)我們的丑陋,而是要向國際市場輸出我們獨有的價值觀。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