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中國科學報》: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絡文學網民數為2.48億,較2012年底就增長了1493萬人,半年增長率為6.4%。不難看出,網絡寫作的意義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文學革命。你如何看待網絡文學的出現和發(fā)展?
陳崎嶸: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已經歷經15年。15年對于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學而言,實在太短暫了。但對于網絡文學而言,確實是異軍突起、大浪淘沙的15年。這15年中,網絡文學如初生牛犢,如幼兒稚童,尚處于初生期,最多是處于生長期,一切尚未定型,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網絡文學畢竟在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作手法、語言表述、傳播手段、閱讀方式等多個方面,顯示出了與傳統(tǒng)文學不同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網絡文學是“另一種”文學。
《中國科學報》:如今,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根本性的變遷。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開始轉向網絡。中國網民接近4億人,在線閱讀人群和寬帶擁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對網絡文學的影響力,你如何評價?
陳崎嶸:網絡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受眾更廣、影響更大的文學,我國民眾對網絡文學的關注程度不亞于影視及其他藝術門類,受眾人群的廣泛性已遠遠超越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黃金時代。同時也說明,網絡文學的影響力已經由文學進入到更加廣泛的社會領域。網絡文學一定意義上是青年人的文學,應當充分重視。所以,若重視文學,必須重視網絡文學;若關心文學的未來,必須關注網絡文學的發(fā)展。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網絡文學存在著哪些不足?
陳崎嶸:比如題材和內容存在偏頗,反映現實的、當下的作品比較少,藝術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文字上也有注水現象。我認為,網絡文學同樣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而不是以人民幣為中心,也不是以市場為中心。我們欣賞網絡文學在語言方面那種地氣與草根,歡迎網絡文學特有的生猛與新鮮,但同時希望能保持文學語言的通俗、優(yōu)雅、純潔和品位,不贊成粗制濫造,隨心所欲,從而使網絡語言粗鄙化。根據這樣的理解和要求,我們認為網絡文學也應該有起碼的社會責任,基本的法理和道德的底線。
《中國科學報》:近日在中國作協(xié)指導下成立的網絡文學大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能否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陳崎嶸:目前網絡文學作品良莠不齊,很多網絡作家的寫作處于無序狀態(tài),相信網絡文學大學的成立可以促進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質量的提升。成立網絡文學大學,其實也是引導網絡作家出精品,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嘗試。網絡文學大學計劃每年培訓網絡文學作者10萬人次,分為青訓學院、精英學院、創(chuàng)作研究院三個層級,分別針對愛好網絡文學、初涉寫作的新人作者,發(fā)表過完本作品、有一定寫作經驗的資深作者和發(fā)表過多部作品并獲得讀者認可的知名作者進行培訓。
《中國科學報》:我注意到,實際上早在2009年,中國作協(xié)就已經開始吸收網絡文學作家入會,至今已經有以唐家三少等人為代表的一批主要從事網絡文學的作家、編輯。這方面能具體談談嗎?
陳崎嶸:我們自2009年起開始吸收網絡作家入會,至今已有二十多位網絡作家加入到中國作協(xié)。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會越來越努力。為網絡文學作者提供必要的培訓和引導,特別是為新人作者提供上升通道,幫助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已成為網絡文學下一步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中國科學報》:聽說作協(xié)正在籌備成立網絡作家協(xié)會,是這樣的嗎?
陳崎嶸:是的,現在正在籌備中,但因為涉及面廣,人數眾多,所以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也有一定的難度,F在我們各地作協(xié)都開始著眼于網絡文學的長遠發(fā)展,著眼于作家隊伍后繼有人,著眼于作協(xié)社會地位,把網絡文學納入了作協(xié)工作的視野,加強了對網絡文學的關注、研究、扶持、引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