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2013年《民族文學》作家翻譯家改稿班 >> 正文
《民族文學》雜志這個平臺,讓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可以獲得肯定與支持。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難道說哈薩克族中就沒有優(yōu)秀的、新鮮的、年輕的青年作家嗎?很肯定地回答,我們有。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因很多原因造成青年作家不能及時地得到肯定。我相信這一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很好的解決!睹褡逦膶W》積極扶持青年作家,接納、推薦他們的作品,為這些青年作家的文學素養(yǎng)的迅速提高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當今,哈薩克族文學出現了“現代派”與“傳統(tǒng)派”之爭。事實上,不僅僅是我們這個民族才遇到這樣的問題,任何一個民族,到了一定的階段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應冷靜、客觀地對待。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哈薩克文學需要他們,他們是哈薩克文學的財富。而對于“現代派”,我們也是不能反對的,他們的存在是時代的需要。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與探索,那么文學將會停滯不前。與其他民族相比較,哈薩克族年輕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我們翻譯與出版得太少,關心得還不夠。
文學作品的思想與形式問題,對于年輕的作家來說是重中之重,是值得關注的。我們常說文學的形式是為文學的內容服務的,至少在我看來這是合理的。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當他形成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時,他也將養(yǎng)成自己特定的寫作形式。例如,哈薩克族詩人阿拜,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將其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寫作形式。人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值得敬佩的。阿拜的這種勇氣與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哈薩克文學的審美標準已經形成,這一標準也會不斷地變化發(fā)展。我們還是不要太在意華麗的外表,在意的應該是卸下華麗之后的真實。因此,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語言的文學性,更要關注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