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視是一件稀有品,是“王謝堂前燕”,輕易不入尋常百姓家。人頭攢動,圍在一臺黑白電視機前的情景,相信還是一代人鮮明的兒時記憶。
1990年歲末,電視劇《渴望》播出,萬人空巷,這是中國電視劇發(fā)展歷史的里程碑,也是那個時代獨有的電視神話。
其實,電視在中國的媒體地位,直觀地體現于電視機在家庭中被擺放的顯赫位置——一般是客廳里最中心的地方,這不僅出于觀看電視的需求,更是門面展示。
面對新媒體的進撲,很多人把這點當作電視影響力的論據之一——互聯網確實重要,但終究上不了臺面,電腦最多被置于房間的某個角落,誰家會將其放在客廳中央?
而新媒體的擁躉只需問一句“現在有多少人還在看電視”即能讓電視從業(yè)者們大驚失色,費力辯駁,因為這確實戳中了他們的軟肋和痛處。
不久前,在中國電視影響力發(fā)展論壇上,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維東表示:今天的電視依然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類型。然而,很多人更切身的感受卻是電視的日子不好過了。
電視的收視總量在下降!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yè)發(fā)展報告》指出,2011年人均每日收視時長繼2010年走低后進一步減少,較2009年的落差已擴大至10分鐘,觀眾收視量的萎縮似乎呈不可逆轉之勢。進一步調查發(fā)現,觀眾規(guī)?s小、部分觀眾離開電視屏幕是收視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這些流失的受眾中,年輕觀眾是主要人群,15歲至34歲年輕觀眾收視量5年來呈階梯式下滑。
電視的困境和未來,在典型標本上也許能看得更清楚。
當我們談論中國電視時,中央電視臺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1958年,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成立,開始試播。在早期的中國電視市場,甚至可以這樣說,看電視就看央視,央視幾乎等同于電視。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大量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新聞、電視劇、紀錄片等電視節(jié)目,其開創(chuàng)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更成為中國過年新民俗。作為影響了中國人30多年生活的國家電視臺,央視的巨大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是一個不爭事實。
當虎嗅網記者撰文稱“央視近黃昏”后,關于電視的爭論更加激烈。時隔不久《商業(yè)周刊中文版》又拋出“央視窘境說”,稱央視“既要打鳴又要下蛋”,處于體制和商業(yè)等各種糾結沖突中。久居廟堂之上的央視,面對日漸緊張的收視壓力、省級衛(wèi)視的步步緊逼、新媒體的虎視眈眈,不再能夠輕松度日。無論是“黃昏”抑或“窘境”,面對困境的豈止央視一家?
互聯網正在顛覆一切行業(yè)。2012年電視渠道獨享的觀眾只占35.18%,通過網絡收看電視的比例上升到20.57%,而手機渠道占有量也有7.51%。大家或許還在看電視,但通過電視機看的將越來越少。傳統(tǒng)模式下,電視節(jié)目只是單純?yōu)殡娨暡コ錾a;而在新媒體的挑戰(zhàn)下,電視擁抱新媒體,傳播渠道多元化,多屏收看或將成為電視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因此,對于面臨“黃昏”的電視臺而言,機遇尚在:電視機可能成為歷史,但收看電視的設備仍很豐富。
在內容方面,互聯網平臺自制內容發(fā)展迅速,如網絡脫口秀《曉說》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總體而言電視臺仍具有優(yōu)勢。目前最受觀眾喜愛、反響最大的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都是傳統(tǒng)的電視節(jié)目,由電視臺獨立制作或委托制作。電視臺的根本出路,還是要牢牢把握優(yōu)質的節(jié)目內容并加強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