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紅網長沙縣站3月3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李文婧)“蘇軾的曠達在于他不管身處順境、逆境都充滿一股豪情,‘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心安,是蘇軾曠達的內核。”3月1日上午,湖南電臺FM93.8經典誦讀公益活動第24期攜手湖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胡海義首次走進長沙縣楊開慧紀念館,為大家講述蘇軾的曠達人生,將蘇軾所寫的流傳千百年的詩詞以及詩中蘊含的智慧哲學,從當下流行音樂、插科打渾的熱鬧喧囂聲中穿越而來,引領聽眾們的心,在傾聽中回歸寧靜。
在胡博士看來,蘇軾24歲就已打好人生的底色,用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表達了意氣風發(fā)與上升得意中對人生持有冷靜、理性的認識,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曠達,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微縮的展示。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早已飛過”有異曲同工之妙,紀曉嵐稱之為“東坡本色”。但詩中最后一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眳s一語成讖,成了他一生命運的寫照。
40歲的蘇軾,因為在王安石變法中與當權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來到密州時作了人生第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這在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是別具一格,自成一體。“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出手不凡、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體現(xiàn)了蘇軾的人格力量與精神,失意中仍豪情萬丈。
胡博士表示千年歷史更迭,已經泛黃的詩詞歌賦,都是以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和傳承下來的。在講座中,他帶領聽眾們一起吟誦蘇軾大氣豪邁的詩詞,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體味其獨特的審美意境。
而后,胡博士又用《水調歌頭》將蘇軾的醉酒與李白醉酒作比較,李白醉了之后向往的是“仙境”,而蘇軾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胡博士認為,與李白相比,蘇軾更加熱愛生活,他執(zhí)著堅守,面對現(xiàn)實,這比歸隱遁世、逃禪飛仙更需要勇氣與毅力。
“烏臺詩案”后的蘇軾更加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所作之詞也成千古絕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泵鎸θ松c自然界的風雨,他信念一直堅定,絕不隨風飄散,也不隨波逐流,但心態(tài)卻更加平和悠然。一切泰然處之。
胡博士認為,后來蘇軾雖被貶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但仍傳薪毓秀、教耕促農、釀酒制墨,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就像他在《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說的那樣,“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而他的一生,是一種奮發(fā)有為、恪守原則,而又靈活通達、率真曠達的人格模式,一種入世、立業(yè),卻不指望廟堂的價值存在與詩意人生,一種不卑屈強權、又不離棄人世,安然若素的自信灑脫與情趣。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郭潤葵,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勇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