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檔案》創(chuàng)作團隊成長手記

——寫在《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后抗戰(zhàn)》系列紀錄片制作之后

http://m.134apc.cn 2014年10月30日10:13 來源:北京日報 呂 軍 吳志勇

  《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后抗戰(zhàn)》是北京電視臺品牌欄目《檔案》繼《偉大的抗美援朝》之后,制作的又一部大型系列紀錄片。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電視臺的領導下,此片首次以14年抗戰(zhàn)為時間跨度,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人民等各個方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zhàn),作了一次集中、細致、深入的闡述。回首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說,是《檔案》團隊一次集體的精神鍛造和心靈洗禮。

  《檔案》的編導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隊伍,在制作該紀錄片之前,大多數編導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脈絡了解得不夠全面,有的連最基本的史實都不太清楚。在任務下達之初的一個月里,欄目制片人要求所有編導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閱讀。據統(tǒng)計,參與創(chuàng)作的每位編導平均閱讀抗日戰(zhàn)爭相關書籍達20本以上。歷史,漸漸地,不再只是遙遠的記憶和單純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氣壯山河的壯麗畫卷。整理東北抗聯犧牲將領名單時,編導反復聽著抗聯戰(zhàn)士在行軍時所唱的《露營之歌》:“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fā)橫掃嫩江原。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幾句歌詞,竟讓編導泣不成聲。在中國人民14年漫長的抗日戰(zhàn)爭中,有太多撼人心魄的故事值得我們去告訴世人,有太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有太多的歷史真相值得我們去探尋,有太多的歷史經驗值得我們總結。

  在全面掌握了史料之后,欄目組多次召開策劃會,并邀請了中共黨史研究室的數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多輪座談和研討,使得該片的創(chuàng)作思路逐步清晰:我們?yōu)槭裁匆谱鬟@樣一部紀錄片?我們不僅僅是講故事,而是要傳達一種歷史態(tài)度,帶給人們思考;我們不僅僅要擺事實,而且要追根溯源,告訴人們戰(zhàn)爭為什么會發(fā)生?戰(zhàn)爭帶來了什么?人民為什么會贏得戰(zhàn)爭?我們如何通過節(jié)目以史為鑒,讓歷史告訴未來?

  在第一集的文稿創(chuàng)作過程中,編導吳志勇經歷了從單純的民族仇恨到思想成熟的心理轉變過程。在寫到抗日英雄趙一曼時,編導第一稿將過多的筆墨放在了日偽軍如何實施殘暴酷刑和趙一曼堅貞不屈的描寫上,而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趙一曼在遭受酷刑折磨昏迷后,被送到了哈爾濱市立第一醫(yī)院進行監(jiān)視治療。在治療期間,趙一曼只要有機會,就找負責看守她的偽警察董憲勛和護士韓勇義聊天,給他們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抗日游擊隊的戰(zhàn)斗故事。通過和趙一曼的交流,兩個人的愛國之心和民族意識被喚醒了,他們對趙一曼的同情逐漸轉變?yōu)橛芍缘臍J佩,于是,兩人決定,幫助趙一曼逃離虎口,一起參加抗日游擊隊!雖然三人逃脫后再次被捕,但是,在嚴刑拷打中,董憲勛和韓勇義沒有向敵人妥協,護士韓勇義甚至在審訊材料中留下了“在自己的五體之中所流著的熱血,是中華民族的熱血。我期待著將來的抗日戰(zhàn)線得到擴大,把日本人從東北驅逐出去”這樣的豪壯之語。經過和制片人的探討,編導明白了這個故事的重要性,于是在修改的文稿中將這個細節(jié)放大,因為這個細節(jié)生動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抗爭,日本侵略者殘酷的暴行不僅沒有嚇倒抗日民眾,反而喚起了更多中國人的民族覺醒,也是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的最好體現。

  為了更加真實生動地還原歷史,在呈現手段上,《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后抗戰(zhàn)》系列紀錄片進行了全面升級。攝制組打破了《檔案》原有的攝影棚內講述的基礎形態(tài),讓講述人首次走出攝影棚——攝制組走遍全國18個抗日根據地舊址,尋訪了30多個抗日戰(zhàn)爭歷史遺跡。我們第一次可以真實地觸摸到歷史,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編導吳志勇找到了抗日英雄趙一曼就義前被關押的牢房,看到了趙一曼犧牲前留給兒子僅僅162個字卻讓人肝腸寸斷的遺書,撫摸到了趙尚志將軍犧牲前用盡最后力量打死漢奸后似乎還帶有余溫的手槍,瞻仰了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犧牲后被敵人剖開胸膛的真實照片。在與敵人戰(zhàn)斗的最后幾天里,楊靖宇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少量的草根、樹皮和棉絮,連敵人也對他肅然起敬……一切用眼睛所看到的,用雙手所觸碰到的,都無不強烈地沖擊著編導的內心,讓他感同身受。

  在江蘇鎮(zhèn)江茅山的外景拍攝中,編導韓飛的內心同樣經受了巨大的洗禮。1943年10月27日,新四軍17團和茅山保安司令部決定利用日軍換防機會,在茅山腳下望母山與通往大茅峰西山谷石階道兩側伏擊消滅侵華日軍。伏擊中17歲的司號員小王按照上級命令吹起沖鋒號。此次伏擊戰(zhàn)成功殲敵16人,而小號手卻永遠長眠在此地。多年后偶然的一天,當地居民發(fā)現,只要在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廣場放鞭炮,便可聽見“嘟噠噠嘀嘀噠”的軍號聲,鞭炮聲停止,軍號聲也隨之戛然而止,而當鞭炮聲再次響起時,軍號聲又會隨之響起。因此不少當地居民把這件奇事與這名小號手聯系起來,他們相信這軍號聲便是當年那位小號手吹出的號聲。人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銘記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血與火的災難,緬懷那些在全民族抗戰(zhàn)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慨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正是在這樣一次次強烈的震撼和感動之下,我們最終情緒飽滿地把一個個歷史瞬間有血有肉地展現出來,制作出了一部富有力量的電視作品!俄浦辛鳌獋ゴ蟮臄澈罂箲(zhàn)》系列紀錄片播出之后,對于創(chuàng)作團隊來說,工作雖已告一段落,但對每一個團隊成員的人生來說,影響將伴隨終生。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