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藝術(shù)評論 >> 正文

西藏民歌文化一瞥:可誦可唱 隨歌伴舞

http://m.134apc.cn 2014年12月02日10:07 來源:西藏日報

  上世紀60年代,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讓才旦卓瑪渾然天成的“金嗓子”響徹云霄、傳遍華夏。歌唱家的歌聲就像是那個時代的血液,流淌在時代的脈搏里,也牢牢地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shù)性。

  千百年來,歌舞已成為藏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雖然,歌與舞有著不同的概念,但起歌則舞,起舞則歌是藏民族的常態(tài)。可以說,西藏不僅是民歌的故鄉(xiāng),更是與歌如影隨形的孿生兄弟“舞的海洋”。

  藏族俗語說:“沒有歌聲的人猶如一頭牦牛,不會跳舞的人就像一根木頭!辈徽搫趧踊蛐菹ⅲ刈迦嗣窀璨浑x口,舞不離腳。在田間地頭,聚集在一起,就地起舞,盡情方休。

  在千里青藏高原,翩翩起舞、載歌載舞的人們隨處可見。這里的人們也把能唱會跳當作一種光榮,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學習歌舞。

  浩如煙海的西藏民歌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shù)性。縱觀西藏民歌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西藏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shù)演變的基本概況。

  早在西藏文字出現(xiàn)以前,作為口頭文學的形式,民歌已經(jīng)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了。敦煌古藏文史書記載:蘇毗部落大臣韋·義策和娘·曾古歸順于吐蕃部落首領(lǐng)達日聶贊(即松贊干布之祖父),二人在回歸路上,娘·曾古講(唱):湯文大河之岸,雅魯藏布對岸;有一人,人之子,實乃天神之嗣;唯天子方能駕馭,唯鞍韉才能馱運。

  義策和曾古晝藏野豬林,夜入堡寨,業(yè)同盟誓。當?shù)厝罕姴煊X后,唱道:杰士坐騎駿馬,白晝藏于豬林;夜晚潛行堡寨,敵人乎?友人乎?

  從這些記載的文字來看,起碼在公元6世紀時,藏族民歌已經(jīng)作為語言交流在使用。西藏民歌的語言特色,是由藏族人民的歷史和環(huán)境、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它來源于群眾,經(jīng)過人們的口領(lǐng)文傳,被錘煉得愈加完美。

  與其他民間文學樣式比較起來,西藏民歌更具有勞動人民的特點。從西藏民歌中,我們可以聽到西藏人民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可以看出群眾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思想見解和政治態(tài)度,并能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愿望與要求。

  可誦可唱隨歌伴舞

  雖然,西藏民歌與樂曲、舞蹈在概念上不同,但西藏民歌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具有可誦可唱并能隨歌伴舞的特點。按其結(jié)構(gòu)和表達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為“魯”(亦稱古如)和“諧”兩大類。

  “魯體”民歌又分為“拉魯”——山歌和“卓魯”——牧歌。而“諧體”民歌品種較多。從地區(qū)劃分,“堆諧”——流行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qū);“康諧”——流行于昌都以東的藏區(qū);“巴諧”——即巴塘弦子。從內(nèi)容與形式上看,分“諧青”——頌歌專在儀式、典禮上唱;“勒諧”——勞動的歌;“果諧”——圓圈舞;“達諧”——箭歌;“熱諧”——鈴鼓舞中唱的歌;“羌諧”——酒歌等等。

  馳名中外的著名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就大量采用了“魯體”民歌形式。到11世紀后期,米拉熱巴創(chuàng)作了具有特殊風格的“道歌”!暗栏琛彪m是詩人之作,卻是“魯體”民歌形式。據(jù)史書記載,米拉熱巴少年時非常喜歡民歌,因此在他的“道歌”中采用“魯體”民歌形式,致使許多詩句在民間廣為流行、傳至今日。這是西藏詩歌史上“魯體”民歌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

  公元17世紀初,一位叫丁青次仁旺堆的人,改編一出藏戲劇本《諾桑法王》。在這個劇本中,他引用了不少“諧體”民歌。這種民歌形式,不論在格式、音節(jié)和句數(shù)上,都發(fā)生了與“魯體”民歌不同的變化。就文字記錄依據(jù)看,至少在17世紀以前,就產(chǎn)生了后人稱為“諧體”民歌的形式。

  17世紀末,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創(chuàng)作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情歌”,經(jīng)過兩三百年的傳抄、傳唱,已深受群眾喜愛,有的已成為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說,倉央加措“情歌”的廣泛流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諧體”民歌的繁榮和發(fā)展。

  難分彼此的西藏歌舞

  都說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稱這里為“歌舞的海洋”!端鍟氛f藏族先民“好歌舞”,足以證明藏族歌舞的悠久歷史。

  藏族史料《智者喜宴》記載,公元8世紀,吐蕃藏王赤松德贊時期,為慶祝在藏落地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順利建成,全藏舉行了為時一年之久的“歌舞游宴”。在此一年之內(nèi),人們“跳起歡樂舞,唱著歡樂歌,日復一日無間斷”。“歌舞游宴”所跳歌舞有“大型的快樂舞”和“鼓舞”。跳鼓舞時,“所有男女少年裝飾打扮,手執(zhí)牛尾,擊鼓歌唱舞蹈,他們學牦牛叫聲、獅子吼聲和老虎嘯聲”。演員“戴著面具”,“手里拿著鼓”,還伴以“猶如天空降雨一樣”的呼聲。

  隨著時代變革,民歌也產(chǎn)生了一種新穎、熱烈的反映新時代的內(nèi)容和風格,這就是西藏的新民歌。

  才旦卓瑪是演繹藏族新民歌的代表人物。新民歌與傳統(tǒng)民歌無論在題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著迥然不同的特點。新民歌以頌歌為主,它用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熱烈而樸實的感情,歌頌共產(chǎn)黨、毛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歌頌新社會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西藏新民歌平地崛起,類似《家鄉(xiāng)變換新顏》、《北斗星光輝照高原》、《猶如甘露滴心窩》、《唱不完心中美意》等這樣的民歌,說明了人民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賦予了民歌更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