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演藝市場 >> 正文

電影市場突飛猛進 質量有待提升

http://m.134apc.cn 2015年01月05日10:00 來源:光明日報 胡祥 韓業(yè)庭

  2014年度發(fā)展報告【電影篇】

  電影市場突飛猛進 質量有待提升

  2014年,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在多樣性和類型化上實現了拓展:公路喜劇片如《心花路放》,動畫片如《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現實題材如《親愛的》,懸疑片如《催眠大師》,法律題材如《黃克功案件》,家庭喜劇如《洋妞到我家》,驚悚片如《京城81號》等,2014年的國產電影創(chuàng)作幾乎涉獵了電影的各種題材類型。但從總體上講,國產影片票房大片不少,精品佳作不多,尤其是缺少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表達新話語、傳達新夢想、新價值觀的優(yōu)秀作品。

  青春愛情成為選材寵兒

  在青少年觀眾群體強烈的觀影需求和商業(yè)資本的投機跟風這種雙重合力之下,2014年的青春愛情類型不僅與2013年相比熱力不減,市場反應反而更加火爆。由高曉松監(jiān)制的《同桌的你》和改編自九夜茴同名小說的《匆匆那年》,主打懷舊牌,受到80后和90后觀眾的熱捧。郭敬明執(zhí)導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延續(xù)前兩部的風格,在爭議中票房高企。作家韓寒也跨界執(zhí)導,帶來頗有分庭抗禮意味的《后會無期》。還有《一生一世》《單身男女2》《北京愛情故事》《過界男女》《閨蜜》《脫軌時代》《前任攻略》《微愛之漸入佳境》,雖然切入視角各不相同,卻都講述了現代都市男女的情感故事。

  我們發(fā)現,這些青春愛情電影在藝術上的探索大多乏善可陳,但它們背后蘊藏著一套正在逐漸形成、可復制的生產機制,值得關注。創(chuàng)作者首先要確定電影中與青春或愛情有關的核心賣點,它可以是一本暢銷的青春文學,也可能是簡單的青春記憶,或者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理念,通過公式般的情節(jié)安排,糅合諸如成長、殘酷、初戀等能輕易戳中觀眾笑點與淚點的元素,形成故事雛形,組建在青少年觀影人群中具有號召力的表導演班底,只要品質不是太差,就能取得可觀的票房。可以預見,在今后幾年,這類電影將持續(xù)成為投拍熱門。

  電影新勢力正異軍突起

  2014年的中國電影以《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兩部風格迥然不同的作品開場,卻獲得同樣驚人的票房成績,成為電影業(yè)的一大奇觀。前者雖然藝術質量差強人意,但作為大制作的商業(yè)片,吸引觀眾注意尚可理解,而后者看起來不像電影,卻能取得巨額票房,確實讓很多人看不懂。業(yè)界看到了這類電視節(jié)目衍生電影的潛力,紛紛投拍,2014年年底就有《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2》兩部電影相繼開機,這一現象使原本喧囂的國產電影市場變得更加浮躁。

  新型電影受關注的同時,新生代導演也大量涌現,如《前任攻略》的田羽生、《北京愛情故事》的陳思誠、《分手大師》的鄧超、《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肖央等,讓原本按代際劃分的導演群體邊界越來越模糊。新生代導演的影像充滿活力與想象力,表達方式更加自由不羈,而且大多以喜劇入手,用更加親和的姿態(tài)擁抱市場。但同時,他們又過于功利急躁,就好像士兵在沒有經過充足訓練下就急不可耐地投入戰(zhàn)場,導致作品整體感不強,拼湊痕跡明顯,段子化跡象嚴重。諸如《分手大師》的分手戲就是一個接一個小品,《后會無期》則像以公路類型片串起來的一個個文字段子,還有些作品甚至在敘事邏輯上產生混亂,這說明新生代導演對電影的藝術特性認識并不深入,手法跟不上想法,尚需要一個試錯糾偏的實踐過程。

  大片理念陳舊元氣難復

  近幾年,由于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電影市場投資更加趨于理性,國產大片的創(chuàng)作熱度繼續(xù)下降,質量也不容樂觀,早已不復當年《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時的風光無限。2014年,中國電影雖以大片開場,但一年下來,國產大片在數量上卻屈指可數,僅有《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白發(fā)魔女之明月天國》《四大名捕3》《智取威虎山》《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太平輪(上)》《一步之遙》等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大多是贏了票房失了口碑。

  客觀地說,這些大片在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電影觀念卻進步不大,始終沒有跳出原有類型的模式!段饔斡浿篝[天宮》給孫悟空加入感情戲,《太平輪(上)》中表現了三對男女的愛情故事。有些大片為了追求可看性,沒有把敘事重點放在展現大事件下的人性光輝上,反而生硬地加入感情戲份,使作品缺少了應有的豪氣和深度。還有些古裝大片將故事的沖突內核設置為宮廷內斗,廟堂占據主導地位,而江湖退居其次,使武俠失去了原本追求自由的精神意境。反而是青年導演路陽的小成本影片《繡春刀》讓人眼前一亮,跳出傳統(tǒng)模式的窠臼,套用西方黑色類型片的骨架,讓古裝電影呈現出一種現代氣質。

  評論國產大片的衰落似乎有些老生常談,但它畢竟是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工業(yè)水平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當下中國電影多以中小成本電影與好萊塢大片抗衡,以小搏大,這一現象雖然提振了電影人的信心,卻不算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更與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地位不相符。國產大片應該更好地與傳統(tǒng)文化精髓結合,與當下現實生活結合,與主流價值觀結合,建立強大的故事內核,實現藝術質量的真正提升。

  藝術電影有品質少票房

  今年2月,國產藝術影片開門紅,《白日焰火》《推拿》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雙雙獲獎,似乎讓中國電影人看到了藝術電影的春天?墒鞘屡c愿違,在藝術與類型化上探索平衡之道的《白日焰火》以1.034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之后,影響力較大的文藝片卻并不多見。張藝謀的《歸來》截取嚴歌苓原著《陸犯焉識》中家庭人情倫理的部分作為重點呈現,整體表現中規(guī)中矩。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用直面攝影機的多人稱講述,為觀眾營造一個嵌入歷史的超現實氛圍,引發(fā)各界熱議。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婁燁的《推拿》,褪去了曾經的尖銳與偏執(zhí),用相對溫暖的筆觸表現日常人的欲望。

  正是這一小部分人的堅守,才使今年的國產電影在藝術探索上有所推進。但在商業(yè)化導向日趨明顯的環(huán)境里,藝術片的生存仍然讓人擔憂。知名學者戴錦華在指出當下國產電影存在的問題時用了“歷史的坍塌”的表述。雖然有些言過其實,卻是對電影文本正逐漸消失的批評。也就是說,現在國產電影的敘事、人物、價值觀都顯得有些平面化,在精神上與商業(yè)深度擁抱,從而屏蔽了對現實圖景的描述和反思,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胡祥)

  2014年是國產電影市場繼續(xù)火爆的一年,全年票房接近300億元人民幣大關。有分析預測,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額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但由于影院銀幕數的上漲速度快于觀影人次的增長,影院平均上座率卻呈下降趨勢;同時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和中國電影觀眾群體的迅速增長,觀眾構成形態(tài)、觀影偏好以及信息獲取渠道等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行業(yè)原有排名在新興電影勢力的介入下開始重新洗牌,互聯網巨頭布局電影業(yè),而互聯網思維對整個行業(yè)開始產生顛覆效應。因此,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如何提升影院經營水平、增強國產片的市場競爭能力、精準把握觀眾心理等一系列難題將愈發(fā)凸顯。

  多方資本攪動產業(yè)活力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18部,全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其中國產片票房161.55億元,占總票房的54.51%。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66部,其中國產影片36部;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32.25%;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8.3億,同比增長34.52%。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fā)展,不僅體現在票房上,也體現在院線的增長上。2014年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銀幕5397塊,日均增長15塊。目前全國銀幕總數已達2.36萬塊。

  在影院數量快速增長的背后,2014年國內影院市場正呈現出上游公司頻繁跨界進入下游院線市場、最早興起于一線城市的私人影院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快速布局、影院強勢進入資本市場等特點。2014年11月,萬達院線上市,成為中國電影院線“第一股”。這似乎向市場發(fā)出一種信號,越來越多的院線公司覬覦資本市場,籌備或等待上市,逐漸形成了一股“上市風”。

  資本不只在院線領域活躍。我國電影市場已連續(xù)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如此巨大的潛力,使各路企業(yè)都盯上了電影業(yè)這塊蛋糕,紛紛跨界而來。據統(tǒng)計,2014年以來,上市公司跨界影視并購案共幾十起,涉及資金數百億元。界外資本的進入,為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但不同于其他行業(yè),電影本質上是內容產業(yè),錢多只能為好品質提供更多可能性,但最終能否拍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作品,還得看制片方的良心、誠意和水平。

  電影“觸網”改變行業(yè)生態(tài)

  2014年,電影行業(yè)與互聯網的互動日漸頻繁。2014年年初,百度宣布投資一家洛杉磯電影制作公司,并于7月成立愛奇藝影業(yè);騰訊視頻推出“為虎添翼”電影計劃;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影業(yè),邁步影視行業(yè)。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視頻網站引領電影業(yè)變革”更是首次成為一項議題,引發(fā)諸多關注。

  電影與互聯網的親密接觸對觀眾群體、創(chuàng)作營銷方式乃至整個行業(yè)生態(tài)都產生了影響,引發(fā)了影視行業(yè)的劇烈革命。依賴網絡生存的一代“網生代”逐漸成長為電影觀眾的主體,電影產品再想依靠單一封閉的模式闖蕩市場將越來越“吃不開”,所以必須融入“互聯網思維”,將“大數據”“線上選座購票”“眾籌”等互聯網手段滲透到電影投資、制作、發(fā)行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其中,互聯網對營銷推廣的改變尤為明顯。運用大數據,讓業(yè)界有目標性地投放商業(yè)廣告進行市場預熱、引發(fā)話題討論和用戶參與,并預測產業(yè)收益和社會影響。一些電影還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展開病毒式營銷,將影片信息隨著話題快速傳向數以百萬計的受眾,迅速擴大影片知曉度。此外,互聯網為分眾市場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小眾電影在院線放映場次少,容易導致影片與觀影群的錯位,現在可以通過網絡將觀影需求集中到一起,對有需要的觀影人群進行集中推送。比如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欄目《飛魚秀》為拍攝對象的同名紀錄片在網上擁有許多粉絲,于是發(fā)行方用APP準確定位觀眾后,把播映場次地點推送給他們。

  互聯網對中國電影的種種改變,是中國電影行業(yè)轉型的一個表征,詮釋著新技術時代的“希望”“陣痛”及其背后的社會現實。但是,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都只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輔助手段,不能成為主導因素。因此,面對互聯網時代來臨,我們既不要迷信也不要排斥,要用辯證的方法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它。

  更新觀念尋求產業(yè)升級

  中國電影只用十幾年時間就走過了其他國家?guī)资瓴磐瓿傻臍v史進程,所以成長中遇到的煩惱也顯得格外突出。站在300億元票房的門檻上,坐擁世界第二市場,即將成為世界第一的歷史性時刻,我們應該看到,中國電影產業(yè)仍然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各種問題疊加凸顯:票房增速很快,但單片效益仍然低下;銀幕數量不斷增加,但觀眾數沒有得到相應的擴增;新技術被不斷運用到電影生產中,但創(chuàng)作質量并未得到明顯提高。如何更好應對好萊塢電影的強勁挑戰(zhàn),從電影大國變成電影強國,當務之急就是要轉變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以質量取代數量,以“知本”取代資本,從粗放式向規(guī);、集約化轉換,全面構建現代電影產業(yè)體系。

  具體到操作層面,首先要加強電影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各類市場主體的創(chuàng)新活力。2014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fā)了《關于試行國產電影屬地審查的通知》,將影片終審職權下放到省級廣電部門,對提高運作效率、帶動市場升溫、保障產業(yè)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其次,打造健康的電影市場體系。法國建立與主流院線相平行的藝術院線,為相對小眾的藝術影片提供展示的舞臺。由華夏電影發(fā)行公司、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電影頻道聯合主辦的“那些年,錯過的好電影”放映活動,利用主流院線相對空閑的時段放映經典影片,以滿足觀眾不同的觀影需求。這些都可為中國電影產業(yè)如何形成差異化、多樣式的生產放映模式提供有益思路?傊,我們在堅持市場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不能把電影市場完全交給資本,實現中國電影產業(yè)的健康成熟發(fā)展,仍需要政府的引導和電影人的自覺。

  電影自誕生之初,就帶有商品屬性與文化屬性的雙重屬性,兩者并不矛盾。然而,當下國產電影在商業(yè)與藝術上卻呈現出非常不平衡的發(fā)展局面,票房成為檢驗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一些從業(yè)者過于追求商業(yè)效益,而缺乏探索藝術本真的耐心與勇氣。在進行市場培育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澆灌我們的藝術之花?希望一座座被飛速建起的電影院不僅僅是商業(yè)資本追逐利潤的工具,更應該成為我們觀照現實、洞燭內心的精神家園。(韓業(yè)庭)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