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陸天寧:一筆一劃折射靈魂光芒

http://m.134apc.cn 2015年03月23日11: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圣地(國畫) 陸天寧 圣地(國畫) 陸天寧

  人物名片

  陸天寧,1959年出生于南京,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西藏自治區(qū)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國家博物館美術部畫家、中國西部畫院副院長、中國名家畫院副院長。1987年以來長期深入西藏高原,從事宗教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陸天寧西藏風情畫展”曾在瑞典、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國家展出。

  疊加的色塊通過躍動粗放的筆觸鋪滿畫面,無聲的景物在平靜中散發(fā)著生機與活力,高原風光彌漫著宗教的神秘與肅穆……陸天寧的作品常給人一種直接的感官沖擊,這與他溫文儒雅的外表形成了強烈反差。

  1987年,陸天寧只身一人深入西藏,扎根8年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如今他還清晰地記得初次進藏時的激動與欣喜,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感似乎要從他的身體噴薄而出,讓他急于表達又不知從何下手。為了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陸天寧開始深入藏區(qū)采風,珠峰海拔5000米的地方也留下了他的足跡。由于長期缺氧,陸天寧的心臟一直不太好,但一投入創(chuàng)作,他便忘了俗世的煩惱與痛苦,走進了一個純粹的精神境界。他說,這就像一次重生。

  進藏時期的每一天都是探險,因此,陸天寧把自己稱作“流浪的畫家”。如今打開當年的寫生本,每一根線條都注入了當時的特殊情感,正是這些清晰的一線記憶,觸動了靈魂,延伸出靈感。陸天寧曾這樣寫道:“我的畫是我人生經(jīng)歷中一個一個片段的傾瀉,是一種原始的生命之流的沖涌。不是消遣,也不是歡愉,而是我強烈的心聲,一筆一劃都是靈魂深處折射的光芒!彼麑λ囆g的熱愛癡迷和深切感悟由此可見。

  美術文化周刊:你是從何時開始畫畫的?在學藝道路上是否有重要的老師?

  陸天寧:我的繪畫啟蒙來自父母,他們的職業(yè)雖與繪畫無關,但平日里也傾心寫書畫畫,兒時我常?吹侥赣H在煤油燈下臨摹寫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響。小學時我很喜歡涂鴉,父母看到后常常鼓勵我說:“哎喲,這個畫得很好!”因為家庭的培養(yǎng),姐姐弟弟都有繪畫特長。

  小時候連環(huán)畫盛行,小人書就是我的臨摹范本。到高中時,我把自己畫的連環(huán)畫裝訂起來,再抄上文字,就是一本書了,然后借閱給同學。大學時期學習工藝美術,我常常去寫生,走到哪,畫到哪。時間慢慢積累,一摞一摞的寫生本堆成小山,繪畫的基本功慢慢積淀,也記錄下了自己的生活。

  1997年,我在北京做媒體工作時,有幸陪吳冠中先生到一些地方做學術交流,在我心里他就是我老師,但是我從來沒有說過。我常常去吳冠中老師家拿稿件,看他畫畫,聽一些藝術見解。每次回到家我就回憶,嘗試用我的語言來畫。所以現(xiàn)在有一些人說我的畫像吳冠中,其實不是,我是在用我的一種感覺來表達自己。

  繪畫無非是點線面虛實枯濕濃淡,好的畫家歷朝歷代很多,我崇拜的老師有很多,但我一直記住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博采眾長,吸收所有的養(yǎng)分,再用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我的繪畫語言就出來了。

  美術文化周刊:多次進藏采風寫生,有哪些難忘的經(jīng)歷?

  陸天寧:太多了。當時青藏線與川藏線的路都不好走,路邊攔下一輛卡車,司機愿意帶你去哪你就去哪。我常坐一種車,一開始我以為是拉面粉的車,后來才知道車上拉的是開山的炸藥。更危險的是,司機為了解乏常常抽煙,而我的口袋里也會揣著兩包煙,當我發(fā)現(xiàn)司機打瞌睡的時候,我會把煙點著,放到他嘴里。如果當時不小心引爆了炸藥,陸天寧的藝術道路也從此中斷了。

  美術文化周刊:西藏題材特色鮮明,跟風者也很多。怎樣避免落入俗套?

  陸天寧:雖然現(xiàn)在很多攝影、繪畫都在表達西藏,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必然會落入俗套。我畫了成千上萬張寫生,面對的是西藏的山山水水,我在與大自然互動,情感自然很深。

  其次,繪畫有基本規(guī)律,需要多年的積累,然后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和完善。剛開始畫西藏時,我喜歡用很濃重的顏色來表達西藏,后來我開始用水墨、宣紙、毛筆等中國畫材料,把粗厚的線條抹在宣紙上,然后把很濃烈的色彩潑到墨里面,我發(fā)現(xiàn)這樣更能表達西藏給予我的那種激動心情。

  經(jīng)過逐步的探索,我感覺自己的藝術語言好像能表達自我了,感覺很痛快。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又會發(fā)現(xiàn)還是不夠表達西藏的重量和厚度,于是,又會反思,回到藏族原始區(qū)域,回到它的生活中,我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語言,這樣反復無常地創(chuàng)造險與奇。

  到西藏我的第一印象是天很藍,寺廟和人們的著裝很鮮艷,這些感覺也用到了我的繪畫語言里,我把天畫得完全是藍的,把各種各樣的紅統(tǒng)一到一個調(diào)子里去,把金色的陽光用黃色鋪到大地上,所以別人看我的畫覺得很亮,它符合我心里對西藏的對照,西藏讓我感受到的美好就自然而然地從我的筆端表達出來。

  藝術無止境,要永遠攀登。對于西藏題材的創(chuàng)作,我一直在努力和嘗試。

  美術文化周刊:你情系山水畫,但又不屑于傳統(tǒng)繪畫的程式化。如何處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

  陸天寧:我其實比較現(xiàn)實主義,但所有人都是從傳統(tǒng)中來的,如果一個人反傳統(tǒng),那他是很無知的。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我一直在深入研究。但是,筆墨當隨時代,你必須要表達你所處的這個時代,要表達現(xiàn)實。所以我一方面繼承傳統(tǒng),一方面也在探索給后人留下新的東西。

  傳統(tǒng)肯定有它深刻的道理,但一個藝術家也要從生活里努力挖掘,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探索,過去的語言不夠用時,就要去探索新的表達方式。我希望給后人帶來一些新的技術,新的語言,這些東西如果能留下來,對后人來說,也是傳統(tǒng)。

  美術文化周刊:除了西藏風情,你也畫了不少江南風光題材,能否談談二者的不同?

  陸天寧:我出生在江蘇,那里是很濕潤的江南風光,但西藏不一樣,很厚重,那地方山上不長樹,綠的東西很少見,用畫江南的方法肯定畫不了,但是兩種情結我都有。畫江南時,我會用大量的水去表現(xiàn)江南的濕潤;畫西藏時,我就用很枯、很濃、很重的墨來表達。那是一種反差,看上去兩種風景距離很遠,但都是我自己的作品,二者的繪畫語言都是對環(huán)境、精神、美的追求的整體把握,它們在審美上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

  美術文化周刊:如何看待畫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陸天寧:畫家也要生活,誰都希望作品有個好市場。我這幾年在國外做展覽,從中能看到一些問題,歐洲人因為喜歡而愿意買我的畫,而在國內(nèi),很多人首先關注的是頭銜;國內(nèi)市場炒作嚴重,泡沫很大。繪畫怎么能用平方尺來量?別人問我的時候我都不好回答。藝術就是藝術,一個畫家應該好好地做藝術,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藝術。

  畫家應該先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有的人掙了很多錢,但藝術質量卻在慢慢下降;有的畫家可能名聲很大,但藝術水平卻很一般。在作品好的前提下,買家也會有,市場也不錯,這才是正常的。太過于市場化,作品就有銅臭味,肯定當不好藝術家。記者  羅正君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