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 正文

葛水平:我與路遙的跨時空合作

http://m.134apc.cn 2015年04月04日01:22 來源:新民晚報 葛水平
美女作家葛水平美女作家葛水平
路遙對故鄉(xiāng)有著濃濃的愛戀路遙對故鄉(xiāng)有著濃濃的愛戀

  ◆ 葛水平

  作者簡介

  葛水平,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編劇。創(chuàng)作有戲劇劇本多部,曾出版詩集《美人魚與!、《女兒如水》,散文集《心靈的行走》。有長篇小說《裸地》,中篇小說《甩鞭》、《地氣》、《天殤》、《狗狗狗》、《喊山》等。小說《喊山》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如果沒有那樣的童年就不會有后來的路遙。尊重一個人后來的聲名,首先要關注一個人的成長,其次是關注一個人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一個人成長的見證。別處的青山綠水,因為是別處,沒有這個人的足跡。

  1 故鄉(xiāng)構筑了路遙生命的大后方

  《平凡的世界》改編,要追溯到2011年春天,上海文藝出版社魏心宏老師電話我,希望我改編《平凡的世界》電視劇。他說:“你是農村出來的作家,具備了改編這部作品的首要條件,而且晉陜就隔著一條黃河,古有秦晉之好!6月份,制片方單蘭平女士從上海來長治,我們見面,聊得很投緣。單蘭平說:“在電視劇市場激烈爭奪的今天,我們必須有一個好看的故事去爭取收視率,但同時也必須是一部有品相的大氣之作。很有可能在某個局部或者細節(jié)或者情節(jié)必須在審美上作個取舍的時候,我主張堅持有品相和大氣的作品!蔽覀冏詈筮_成了共識。

  老實說,因為有了《平凡的世界》,我內心對路遙先生充滿了景仰。每當我回想起這部作品的時候,黃土高原上一排排高高低低的土窯,縱橫交錯的山峁溝梁,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就會浮現(xiàn)在腦海。溝道里的每一株野草,峁梁上的每一片野棗叢都是那樣熟悉,還有裹著羊肚手巾披著羊皮襖的漢子,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條帚的推磨女人……這里也是我祖輩生活的故鄉(xiāng),這些人也就是我的父母叔嬸。一條黃河與一曲信天游,超越了地理的命名,為我們構筑了一個共同的故鄉(xiāng)。我所有的情懷都仰仗它的浸潤,我所有的寫作都是在這里呼吸。雖然我深知,改編一部作品,其實比獨立創(chuàng)作難度更大。個人創(chuàng)作,就是個人技能與水平的發(fā)揮,但改編作品,就需要改編者和原作者的默契配合和心領神會。某種程度上就是與原作者一次跨時空的合作。我們共同的情懷,給了我改編這部作品的最大沖動。

  這中間我用大量時間重讀《平凡的世界》。我感到路遙的悲涼不是放在文字中的,盡管文字中平凡的世界充滿了酸澀和磨難,對于生存,人意味著什么呢?路遙的一生是坎坷的,整個社會一路發(fā)展過來是起伏跌宕的,人在社會中微塵一樣,沒辦法,光陰就這樣把一個荒涼貧瘠的社會甩給了一代人。但是,路遙用文字改變人的命運,包括他自己的命運,不再顯得奮斗與夢想遙不可及。如他的作品中所說“天下終歸是識字人的天下”。作品中有他對普通底層努力活著的人的敬畏和疼愛,這也讓我想起了我貧窮的故鄉(xiāng),當一部黃色的吉普車開進鄉(xiāng)村的土路時,我們追逐著它屁股后的塵土高聲喊著“吉普,吉普”,滿頭滿臉的黃塵,童聲叫響了山外的夢想。黃土地上的人事,沒有欣欣向榮的景象,但那些走過的日子是熱鬧的,也是真誠的。而整個世界的荒涼,一地的枯枝敗葉讓你看不到無血無淚的斷裂,他們就那樣走過來了。因為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還活著。那些人事都太實際,實際得識別不了超出腳步三里以外的地方。貧瘠中的熱鬧,窮又扎不下根,對那個漸漸遠離的世界,是一代人掙扎過的原鄉(xiāng),從那個時代走出來的許多讀者會明白路遙對這部作品付出的心血和感情。

  2 中國改革和經濟發(fā)展最初的實踐者

  《平凡的世界》展開時間是1975-1985的十年間。路遙經見了這十年。這十年,正是中國社會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變革、社會大動蕩的十年!镀椒驳氖澜纭匪佻F(xiàn)的環(huán)境,可以說是當時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極具典型性。中國農村當時經歷了土地改革之后最大的一次動蕩和沖擊。路遙把小說人物擱置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以時代和環(huán)境影響人的命運,以人的命運透視人的心靈。小說中有一條線是寫官場的,從省級領導、地區(qū)領導、縣級領導、公社領導一直到村級領導。路遙通過這些筆墨,力圖再現(xiàn)中國社會的變革中的一個最核心部分。

  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曾說: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在《平凡的世界》的世界里,如果說孫少安、王滿銀等人是中國改革和經濟發(fā)展最初的實踐者,那么田福軍就是中國改革和發(fā)展最初的決策者,他們有著與農民緊緊相連的血緣之痛,有著對國家落后貧困的情感之傷。雖然經歷動亂時代他們依然心有余悸,但他們義無反顧。他們案頭上的每一個決定,都面臨著失去個人前程,甚至斷送身家性命的雷區(qū),這樣的險境是今人很難體察和理解的。像田福軍這樣一批領導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存留時間并不長,但正是他們的承前啟后,決定了我們國家今天的命運,值得銘記,值得緬懷。路遙所寫的雙水村的兩個政治人物,書記田福堂、孫玉亭刻畫還是成功的。尤其是孫玉亭,把他當年勒緊褲帶鬧革命以及后來政治的淡化后的那種失落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田福堂這個人物,初期刻畫也是很成功的。但小說后面說他進城當了包工頭,之后失落的原因是因為有氣管炎,身體不行了。我覺得沒有抓住人物命運的要害,田福堂內心最終的失落,不是他身體的原因,而是他觀念的問題。試想,一個受黨教育多年的領導干部,在經濟轉型期當了包工頭,他平時的“思想覺悟”,沒辦法適應轉型后包工頭走后門、送回扣的那一套模式,最終他的內心沖突,是他多年思想觀念與社會變革之間的沖突,而不能簡單地處理成身體的原因。

  改革開放初期,最先搞活流通、把商品帶回農村的是孫少平的姐夫王滿銀,還有金家的大兒子金富。這組人物應該有代表性的。但小說把金富處理成一個“三只手”,把王滿銀處理成一個“二流子”,削弱了那個時代所應表現(xiàn)的內涵。比如,王滿銀在計劃經濟時期就知道順手販賣“老鼠藥”賺錢(并且還兌了一半假鼠藥)。社會經濟一旦搞活了,一定會給這種人一種施展身手的機會,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有“經濟頭腦”的人。至于他最終落在一個什么結局上,取決于市場經濟趨于規(guī)范時,他的人品和誠信度。

  3 用生命去感知生活再現(xiàn)時代

  路遙對故鄉(xiāng)滿眼的黃土坡梁和純樸的鄉(xiāng)親鄉(xiāng)情有著濃濃的愛戀,也對故鄉(xiāng)擺不脫的愚昧和苦不盡的日子有著深深的哀傷,這種情感的多重交織構成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情愫。路遙把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孫少平、高加林等留給了時代,而時代也把它塑造的優(yōu)秀作家路遙獻給了人民。我想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各種文學思潮一浪又一浪地沖擊著復蘇后的中國文壇,但路遙卻不為這些眼花繚亂創(chuàng)作形式所誘惑,而仍然以質樸的語言進行著現(xiàn)實主義的表達。這種態(tài)度,緣于他對故土的愛戀,對生命的尊重,對文學的虔誠。他作品中的人物,印著他走過的足跡,流著他體內的熱血,裝著他心底的情懷,揣著他懷中的夢想。我們可以把路遙和他作品中的孫少平、高加林做一比照:路遙上世紀40年代末出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貧困農家的土窯里,溝壑縱橫的貧瘠山村就是他成長的地方,而孫少平、高加林等人同樣生長在這樣一個農家,這樣一個農村;路遙7歲時被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而他作品的故事也總離不開這種叔伯情誼;路遙曾在延川縣立中學讀過書,孫少平和高加林也在縣立中學讀過書;路遙中學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務農,并做過一年農村小學的教師,而孫少平、高加林也曾在縣立中學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務農并在農村小學當過教師;路遙的初戀情人是北京女知青,而孫少平、高加林的戀愛對象也都有城里的姑娘……所以說,路遙是動用自己生命情感的全部體驗在寫作,他是用滲透在骨髓里的那份真,流淌在血液中的那份愛,在神圣的文學殿堂里舉行著莊嚴的書寫儀式。

  同時我想說的是路遙那個時代,在中國的“文革”后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和全民族的渴望都是相對“單純”的,也是十分真誠的,與孫少平、高加林等人的個人渴望一樣,就是改變命運,擺脫貧困,滿足溫飽,進而實現(xiàn)更高的精神追求。真誠的時代遇到了真誠的路遙,或者說真誠的路遙恰逢了真誠的時代,這種高度一致就讓時代把“杰出”給了路遙,把“偉大”給了路遙。

  反觀當今,比照當下,許多作家和劇作家把文學視為開心娛樂的玩物,抗日神劇、諜戰(zhàn)神劇等等各種神劇頻繁出現(xiàn),一大批雷人劇情、狗血劇情的小說和電視劇正在爭奪陣地、搶奪熒屏。因此,我們當今最需要的就是路遙,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真誠,對文學的虔敬。這,就是我改編《平凡的世界》的最大動力。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