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文學(xué)評論 >> 正文

土陶一樣優(yōu)美的日子

——讀《土陶里的劍川》

http://m.134apc.cn 2015年05月22日11:21 來源:中國民族報 蘇金鴻
作者:李麗琴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月作者:李麗琴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我曾在云南大理劍川的海門口見過一只獨特而古老的土陶器。說它獨特,是因為它沒有什么紋飾,肚皮鼓鼓的、圓圓的,有雙掛耳,厚厚的壁,顏色就像是用古銅澆鑄的,泛著銅銹的光。

  說它古老,是因為這只土陶來自遠古,至少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也許,它裝過清清的水,盛過濃濃的酒,或者,它什么也沒裝過,就被埋藏在了地下。我不知道,這只古陶器,當(dāng)年在什么樣的女人手里使用過,但可以想象的是,它靜靜地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沒有粉碎,沒有破損,其陶質(zhì)是多么堅硬,它所經(jīng)歷的時光又是多么柔軟呀!

  我也去過《土陶里的劍川》的作者李麗琴的老家劍川馬登。那次,是去親戚家做客,那個村莊在一座山峰的腳下,乍一看,還真有點像到了香格里拉的感覺。一片斜坡,一個村莊,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那種靜美,讓人心醉。吃喜宴時,我見到了一只黑黑的土陶罐,里面裝的是一罐腌菜。這罐腌菜后來親戚送給了我,由此,我感覺到了濃濃的鄉(xiāng)情。

  說了這么多,我所要表達的無外乎就是:美麗神奇的劍川是如何被劍川人裝進土陶罐里的。而為了要了解這一點,我才去讀李麗琴的散文集《土陶里的劍川》。這部散文集有86篇文章,文筆質(zhì)樸,語言純凈,“土”得掉渣。86篇文章,就像86個土陶罐,里面裝滿了劍川的山水風(fēng)光、風(fēng)土民情、土特產(chǎn)品。讀這些文章時,好似喝一瓶老酒,得慢慢啜飲。

  劍川,是一個讓人心醉神迷的地方。那里有石寶山的石窟、千獅山的石獅、劍湖邊的海門口、老君山的杜鵑、沙溪寺登街的房舍、劍川城的木雕和明清的建筑群,那里有石寶山一年一度的歌會、二月八的太子會,還有立夏節(jié)、火把節(jié)和開秧門等節(jié)日。有一次,我在劍川石寶山的歌會上,聽一對白族男女唱白族調(diào)。那蕩人心魄的對唱,讓我想到在久遠的南詔國時期,在石寶山雕琢石窟的那些古人。甚至,我還想到了出自劍川的名蘭“劍陽蝶”、“劍湖菊”和“劍湖奇”。這次對歌,一直對了幾個小時,我聽得如癡如醉。后來,這些景物和思緒,我都在讀李麗琴的散文時,隱隱約約感觸到了。

  李麗琴的散文,讓劍川離我越來越近。記得有一次,我去劍川挖一種治療胃病的草藥,地點就在我家親戚住處的后山上,那座山叫金華山。山上有一座寺廟,叫金華古寺,因為忙,我沒來得及一游。不過,我讀到了李麗琴寫的《金華山記》,彌補了我的缺憾。在這篇短短的文章里,她將金華山寫活了:“回望金華山,白云繞頂,月兒漸漸隱去,恍如隔世。轉(zhuǎn)身,加入熙熙攘攘的人流,心中一片寧靜!

  作家是自由的,而散文又是得心應(yīng)手的寫作手法,文散而神不散,是每一個散文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劍川,土陶是優(yōu)美的,日子也是優(yōu)美的。馬登是李麗琴的家鄉(xiāng),她的許多散文就是描寫馬登的,在其中,我讀出了淡淡的鄉(xiāng)愁。每一個篾制品,每一口古井,每一棵古樹,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叢青刺果、野草莓、覆盆子和馬須子,都不僅是她筆下的景物,也是她心中割舍不了的依戀。她寫道:“那些田野、草木、房子、水井、牛羊、飛鳥和人,深深印在靈魂深處,總以最熟悉的姿態(tài)在夢里、心里出現(xiàn)。消除了我在異地生活的恐懼感、孤獨感,讓我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和依靠!币驗橛辛诉@種鄉(xiāng)愁,這才有了她的散文世界。

  一個作家,要有創(chuàng)作的“根據(jù)地”,否則,就會成為隨波逐流的浮萍。劍川,就是李麗琴堅守的精神家園。劍川,歷朝歷代都出優(yōu)秀的文人墨客,這種濃厚的文化底蘊熏陶著李麗琴。她就像唱劍川調(diào)的女人,唱出的調(diào)子,有著純自然的鄉(xiāng)土味道。她的每一篇散文都像深藏在土陶罐里,只有打開土陶罐,才能品味到從她內(nèi)心深處流淌而出的情感清泉。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xué)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