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續(xù)讀了幾期人民日報上“繁榮兒童文學大家談”的討論,深為兒童文學發(fā)展引起這么多關注感到高興。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一個讀者,我對兒童文學也有長期觀察,一個現(xiàn)象令人憂心,那就是自然的消逝——兒童文學對自然的書寫越來越少。
翻開許多兒童文學作品,故事背景大多是模糊的,“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用力于滑稽、惡搞的情節(jié)編造,美其名曰“趣味”,卻沒有多少可供咀嚼消化的營養(yǎng)。與之相比,愿意去細致描繪一朵花、一片景致、一個詩意自然的作品太少了,即便有,也失之膚淺,有時甚至存在常識性錯誤。
這可能不是兒童文學獨有的問題。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鋼筋水泥切斷了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城市里狹小的綠化帶、草地都是人工制造的,甚至連鄉(xiāng)村都在失去“自然”。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嚴肅批評的“五谷不分”,如今愈演愈烈,很多中小學青年教師可能都不知稻、麥為何物。人類失去自然是一場災難,文學失去自然是一種畸形,而兒童失去自然更是讓人揪心。因為兒童的好奇心一開始就是向著自然敞開的,人文教育中有太多經典都以講述天體氣象、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為要義,帶領孩子們認識自然之美,認識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這是兒童啟蒙的重要一課。同樣,兒童文學通過對自然的書寫,也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種子,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生態(tài)意識與生態(tài)道德。而生態(tài)道德的缺失,正是造成今天生態(tài)危機的重要原因。
當然,我們現(xiàn)在還是有書寫自然的兒童文學作品,但除了數(shù)量少之外,突出的問題就是知識性欠缺。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但不要忘了,大自然也是知識之源。目前兒童文學中自然知識的淺薄、知識結構的陳舊,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要,也有礙作品質量的提升。在這方面,作為一個從事自然文學寫作近40年的人,我深有體會。40年來,科技突飛猛進,新的研究、新的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倘若作家不將破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起來,不與時俱進地更新知識,是很難勝任對自然的書寫的。比如,在海底萬米深處的高溫熱泉中,在南極厚厚的冰層中,都已發(fā)現(xiàn)生命體的存在,那么,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在處理相關題材時就應該避免再犯常識性錯誤。
對兒童文學作家來說,大自然是一座富礦。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給孩子們呈現(xiàn)一個洋溢著生命激情的大自然,兒童文學大有可為。植物學家馮國楣在英國訪問朋友時,朋友曾拿出一本杜鵑花畫冊給他看,馮老剛翻了幾頁,朋友猛然醒悟:“抱歉,我忘了,中國是杜鵑花的故鄉(xiāng),僅特有品種就達200多種。事實上,只有在中國才能看到鮮活的杜鵑花。”中國自然之豐富讓世界向往,守著這座富礦不去挖掘,實在是兒童文學的憾事。
(作者為中國作協(xié)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