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人民日報: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為新常態(tài)

http://m.134apc.cn 2015年09月28日20:39 來源:張賀

  慰問演出、藝術采風、體驗生活、結對幫扶……一場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目前正在我國文藝界廣泛展開。

  這一活動緣起于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強調,文藝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

  通過走近群眾,增進文藝家與群眾的聯系,樹立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xié)等單位已經積極行動起來。

  藝術家走出家門忙起來

  文化部已經組織下屬的11家文藝演出團體和研究單位以32個小分隊的形式分赴全國20余個省區(qū)市,其中絕大部分是老少邊窮地區(qū)。此外數十支演出隊也在全國基層特別是農村開展慰問演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計劃在2015年組織100名知名文藝節(jié)目主持人和記者下基層采風采訪。還計劃每個季度組織一批影視劇導演、演員、編劇深入農村、工廠、礦山、學校交流采風。

  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xié)也有類似舉措,推動文學家藝術家下基層體驗生活,采風創(chuàng)作。

  中央民族樂團的作曲家趙東升最近在短短十幾天內跑了陜西延安三個縣和浙江東?h,這兩次活動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一部分。盡管此前趙東升每年都要參加三下鄉(xiāng)、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往基層跑得不算少,但他意識到今后這樣的活動很可能常態(tài)化,而不是此前固定在歲末年初等某個時段,持續(xù)短短幾天。

  在2014年12月5日文化部“深入生活、扎根基層”活動啟動儀式上,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應當成為文藝工作者的“新常態(tài)”,明確提出要定期組織文藝工作者蹲點深入生活,推進文藝工作者密切聯系群眾的常態(tài)化建設,逐步建立、健全規(guī)范性的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長效機制。

  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文科認為,開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還是要解決創(chuàng)作問題。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的文藝創(chuàng)作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群眾,在為什么人創(chuàng)作的問題上發(fā)生了偏差。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利于藝術家們熟悉民情國情,拉近對群眾的感情,促使創(chuàng)作重新走上正軌。”吳文科說。

  提起延安之行,趙東升印象最深的是,綏德、清澗和延川三個縣城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沒有如此高級別的文藝團體前去演出。老鄉(xiāng)們觀賞演出時的熱情和陜北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令趙東升感到收獲頗豐,他說:“以前雖然也對陜北民間音樂有一定了解,但更多是書面上的和資料中的,不像這次能有機會面對面聽到原汁原味的陜北風情。真心期盼這樣的采風活動成為常態(tài),因為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采風就像剛斷了奶的孩子再去吸吮母親的乳汁。對以后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靈感上的激發(fā),是一種高營養(yǎng)蛋白。”此次他不僅錄下了多段民歌、道情的演唱,還獲贈了好幾本民間藝人整理的民歌譜集。

  深入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

  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樣,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也曾經是位知青。1977年席強在甘肅蘭州靠近青海的一個農村地區(qū)插隊,當地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今天席強在對記者回憶當年的生活時說:“在農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天天摸爬滾打在一起,對我是人生的磨練和教育,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一生難忘!

  席強說:“今天的中國和那時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能簡單把今天的下基層常態(tài)化視為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翻版,但深入生活的目的是相通的。”席強說,特別是今天的許多年輕藝術家對基層、對農村、對傳統(tǒng)音樂了解不多,更要加強相關學習!芭e個例子,茉莉花的曲調,江蘇有,河北、東北、福建也都有,如果不去采風收集,你就不知道中國民間音樂的多樣性!毕瘡娬f。

  中央民族樂團近年來每年都要組織采風小組,廣東音樂、福建南音、江南絲竹、陜北小調都成為挖掘對象,不少獲獎作品就是通過采風再度創(chuàng)作而成的。

  對于一些資深的老藝術家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口號引發(fā)了他們的共鳴。

  今年86歲的作曲家呂遠對記者說,創(chuàng)作者不能脫離時代和群眾,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他說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他很少聽說“下基層”這個詞,因為大家就在基層,就生活在群眾之中!爱敃r我所在的建政文工團主要任務就是反映祖國建設的新面貌,我的工作就是寫群眾的生活和情感!迸c生活與群眾的“無縫連接”給呂遠的創(chuàng)作以巨大的財富。

  1956年,克拉瑪依發(fā)現大油田,打破了中國貧油論,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媒體的廣泛報道引起了呂遠的注意。1958年,呂遠來到蘭州煉油廠采風,工人們告訴他這里煉的就是產自克拉瑪依的石油。石油工人意氣風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工地上火熱的建設場景、想象中克拉瑪依蒼茫神秘的景色……激發(fā)了呂遠的創(chuàng)作靈感,《克拉瑪依之歌》于是誕生了。呂遠說:“《克拉瑪依之歌》之所以能廣為傳唱,不是說作品完美無缺,而是那個時代需要這樣一首歌,我們的創(chuàng)作順應了時代就為時代所接受;不是我們創(chuàng)作者征服了群眾,而是群眾接受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說到底,人民群眾是唯一的決定者。”

  在當代作曲家中,呂遠以勤奮多產著稱,他創(chuàng)作的《泉水叮咚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牡丹之歌》《我們的明天比蜜甜》等至今仍是熱門歌曲。但呂遠對此卻異常謙虛和清醒。他對記者說:“其實能唱開的歌只是我寫的歌里的極少數,大部分都是廢品。但回頭看這些流傳開的歌就會發(fā)現,寫出了人民群眾心靈深處的普遍情感的歌,生命力就持久一些。”

  “新常態(tài)”需要體制機制保證

  “深入生活、扎根基層”關鍵在于如何深入,如何扎根。在目前尚無頂層設計和總體方案的情況下,有些藝術院團已經做出了探索。

  重慶市南岸區(qū)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出生地。中國國家交響樂團5年前在重慶市南岸區(qū)迎龍鎮(zhèn)北斗村建立了“國家藝術院團基層聯系點”。5年來,國交的音樂家與農民結對子搞幫扶,幫助組建農民銅管樂隊,一起下田勞動,一起演奏音樂,一起坐在壩子上召開黨員支部會;慰問留守兒童,捐贈鋼琴,成立了“金弦銀管”志愿者服務隊,在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為盲童樂隊開設了“夢想課堂”,并把孩子們請到北京音樂廳同臺演出。

  在國交音樂家的悉心指導下,如今北斗村農民銅管樂隊水平大漲,成了當地十里八鄉(xiāng)的文藝服務明星,接過國交的文化志愿者旗幟,服務于地方農村文化建設。用北斗村村長的話說,“以前打麻將的多,現在學音樂的多,大家都惦記著進樂隊,我們還搞了個淘汰制,報名、排隊,能進能出,擇優(yōu)錄取!

  不過,在我國絕大多數文藝院團中,像國家交響樂團這樣建立了長期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機制的并不多。許多藝術家表示,采風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不可或缺,很希望能夠有機會到基層采風,但苦于沒有時間,也缺少機會。大多數文藝院團現行的制度中,并沒有將采風納入其中,這也造成了藝術家采風“師出無名”,既無時間空閑,也無經費和組織支持的現狀。席強建議,從文化部至直屬院團,再到地方文化廳局和所屬院團,都應該將采風納入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各院團應著力在各地建設采風創(chuàng)作基地,從體制機制上理順采風與創(chuàng)作、藝術家與基層之間的聯系。

  據了解,除了制度上的缺失以外,藝術家們采風還存在著一些具體的困難,如對基層情況缺乏了解,不知到哪采風,或找誰采風,還可能面臨到了地方兩眼一抹黑,地方文化不懂、方言不通等情形。當前的采風,主要局限于單個劇組或者個人創(chuàng)作的采風,自發(fā)性、隨意性較強,由于時間、經費和各種可調動的資源有限,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建立一條自上而下、務實高效的采風支持和信息渠道,依托基層文化單位建立采風數據平臺,實現資源的有效轉化和對接,是開展采風活動的當務之急。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8日 19 版)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