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總第十一期,中國作家網(wǎng)“十號會議室”欄目為大家推薦華清詩集《鏡中記》。什么是當代詩呢?華清用創(chuàng)作向我們證明:象征著詩歌的女神密涅瓦在機械復制時代的世界之夜降臨,它是創(chuàng)造與破毀的合一,是嚴肅與詼諧的混搭,是高雅與凡俗的互悖,是表達與解構的共生。學者張清華與詩人華清在《鏡中記》中彼此對鏡,正像浪漫主義的夜鶯望見目光如炬的貓頭鷹——他們本就是一體。詩與詩學,正在鏡中,正在此刻。(本期主持人:陳澤宇)
華清,本名張清華,1963年生,現(xiàn)執(zhí)教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詩集《形式主義的花園》《一只上個時代的夜鶯》等,1984年始發(fā)表詩作。作品見《上海文學》《人民文學》《十月》《花城》《鐘山》《詩刊》《作家》等刊。另著有散文集《海德堡筆記》《春夢六解》《懷念一匹羞澀的狼》等。[詳細]
詩集《鏡中記》華清寫歷史的英雄和夢中的親朋,寫路邊的生命,也寫現(xiàn)實中的場景。他充滿抒情和哲思的筆觸,引我們到一片深邃廣闊的精神世界。[詳細]
華清的詩,其語言狀貌整體看來是一種渾然的團狀物:某一名物,或瞬間性的時空斷片,在拆除公共性、賦予情境后被重新感受和認知;它成為認知的疑團,在經(jīng)過了幾筆對于局部的細描后,漸漸顯現(xiàn)了自身的全貌;但這個全貌作為即將被顯現(xiàn)之物,又缺失了明確的顯現(xiàn)目的和顯示的動力——它向未知敞開,但不追求確定的意義的光源,不求來歷和去處。就像水墨畫中山石草木的幾筆細節(jié)勾勒,對山水中有待被讀出之物至關重要,但對于這個即將被讀出之物,又缺乏最后的交代。山水作為憑空之物斷然存在于水墨的方式讓人驚訝,以至于朱利安在談論它們時需要降下哲學的空穴來風。[詳細]
華清的詩歌無疑是學者之中,甚至當下詩歌寫作當中最有書卷氣、抒情氣質(zhì)和精神向度的優(yōu)秀當代詩人之一。在很多時候,詩歌被視作“玄學”之一種,我基本接受這一觀點,但詩歌的“玄學”固然有其凌空蹈虛的一面,但根本的問題是這樣的詩歌是“向內(nèi)轉(zhuǎn)”“向自我和世界的深處”掘進的。從這一個層面來說,華清以文化學者和批評家的身份介入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現(xiàn)場,并以其卓然別異的“姿勢”亮相,當然是一件令人詫異和“側(cè)目”的大好事情。這本《鏡中記》,大抵是華清近幾年來詩歌作品的一次“集合”……[詳細]
翻開《鏡中記》,那份跨越時空的壯闊與豐饒,猶如熱風撲面而來。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不是一張酥黃的紙/而是一紙符咒,一場照亮中古之夜的大火”;對智能機器人從構造到標示意義的描述,蘊含著詩人對人類主體性喪失問題的隱憂;在恐怖氣氛彌漫的中元夜,詩人想到的卻是月光下透明的魂魄中,是否有“孤困中單行的落伍者”。文物、亡靈等沉悶意象的出現(xiàn)使詩集富有歷史感與厚重感,卻又不足以代表整本詩集的風格,詩人顯然拒絕了那種單一的狹隘的定性和規(guī)律的桎梏,嘗試在更廣泛的物象中投放自己的審美情感。[詳細]
詩集里的絕大部分作品,都能結(jié)實地印證他的詩論觀點:“我不相信詩歌只表現(xiàn)個體經(jīng)驗而不傳遞正義”,并清晰地體現(xiàn)華清作為一個“真正有抱負的詩人”,“決心與詩歌的歷史作血肉交融的勾兌,同時又清晰地知道,如何以獨立的見識,介入當代性詩意的發(fā)現(xiàn)與建構中?!彼兄豢傻凸赖脑姼鑴?chuàng)造力,他的頭頂展開著無邊的星空,主司藝術、智慧、月亮、醫(yī)藥、詩歌、泉水、戰(zhàn)爭的羅馬神話中的第二女神密涅瓦在云端巡行,帶著她的貓頭鷹,不時注視一位東方詩人抒寫他的具有貓頭鷹氣質(zhì)的犀利詩篇。[詳細]
詩人華清對白鷺之凝視,與他對祖父耳語的聆聽,都具有元寫作的性質(zhì)。華清在白鷺身上看到了什么,在祖父耳語里聽到什么?站在這里的看者與聽者后面的那個思想者、那個寫者,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也不止是公共性,那人還同時是一個無人,一個幽靈,一個失魂。我要特別指出,被華清處理過的、詩學意義上的聽與看,在這里已經(jīng)成了一個物質(zhì)性。華清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對“詞,是不是物”這個現(xiàn)代主義詩學拷問的深刻回答。正是這個物質(zhì)性,賦予空無所依的詞,以知止和實在。[詳細]
應當這樣說,清華和我都是幸運的,就在我們走進大學的時候,我們趕上了現(xiàn)代漢語的狂飆突進,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在寫詩。中文系的在寫,地理系的在寫,物理系和數(shù)學系的也在寫。這不是瘋了嗎?那就瘋了吧。我真的渴望做一個詩人嗎?那倒未必。我承認,真正讓我著迷的其實不是做一個詩人,是嶄新的、陌生的和不可思議的漢語,身穿喇叭褲的青年終于回到了他的“春秋時代”——“不學詩,無以言”哪。因為詩,一個已經(jīng)完成了內(nèi)分泌發(fā)育的年輕人要重新學著說話了,這是多么的激動人心。在今天,人們回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很容易忽視一件事,那就是現(xiàn)代漢語的革命。[詳細]
清華教授是個有夢、也喜歡做夢的人,簡單說就是個沉溺在夢幻里的夢想家。通常這不像是個講究理性的教授職業(yè)的擅長。確實,他的夢想應該源于早年的一種夢幻氣質(zhì),或者說個性。但我現(xiàn)在沒有能力追溯他的個人氣質(zhì)成因,只能說,這是一種源于詩人天賦的氣質(zhì)或稟賦。從詩人而成批評家、學者,不乏其人。兼擅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作家、詩人、學者,也并不少見。不過,也許由詩人而成批評家、學者,同時還保持了詩人、作家?guī)资晟牡摹叭龡睂懽髡撸迦A該是少見的個案。假如還有其他同類寫作者的話,似乎要想想是否勉強了。[詳細]
當人們說“張清華”的時候,知道說的是誰。但當人們說“華清”的時候,就有些模糊。不過就張清華自己來看,是非常強調(diào)二者的區(qū)別的。他認為張清華是從事詩歌理論與評論研究的學者;而華清則是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他希望人們既注意到研究者張清華,也注意到創(chuàng)作者華清。但現(xiàn)實往往充滿了諷刺,即使是人們在討論詩人華清的創(chuàng)作時,也更愿意說是張清華如何如何,而忽略了華清。因為這二者本來就是一個人,這是一個難以分割的現(xiàn)實。我們很難用形式主義的語詞來區(qū)別華清和張清華,因為他們共有一個詩歌的花園。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