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文藝理論和批評的文風與學風,還有一個增強其學術品格的問題。今日之所以提出這個話題,是因為面對現(xiàn)實中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存在的背離學術品格的事實,面對這些事實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有悖于文藝理論和批評宗旨的弊端,需要加以重視。
所謂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宗旨是什么呢?我以為,即是指文藝理論和批評應該就自身的對象和存在的問題予以探討,應該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向前推進,應該就新出現(xiàn)的問題予以闡釋和解答?墒牵覀兊挠行┪乃嚴碚搮s是在經驗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下,既不敢面對文藝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也談不上就這些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是玩弄概念和搞術語游戲,陷在洋人和古人的概念中難以自拔,結果就變成了云遮霧罩、不知所云的凌空蹈虛。而有些文藝批評只是出于相互吹捧、充當廣告的目的,原本就不是為了分析問題與提出意見,壓根兒就不是學術活動。于是,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便成了這些所謂文藝批評的重要特征。自然,這樣的文藝理論和批評是不會有多少學術品格的,而普通的公眾和業(yè)內的人士對之也不會是滿意的。
在我看來,文藝理論和批評要想重振雄風,真正體現(xiàn)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必須研究并增強自身應有的學術品格。這種學術品格,既應當表現(xiàn)在獨立性和求真性上,也應當體現(xiàn)在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上。
從第一個方面來說,獨立性指的是文藝理論和批評作為科學活動,是對有關文藝現(xiàn)象和文藝問題的研究和分析,而不應該是實用主義地求取輿論資本或經濟效益的手段。因之,這樣的活動是嚴肅的,也是獨立的,它應該與哲學、宗教一樣,屬于“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所以,缺乏獨立性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就可能成為其他領域的附庸,就可能功利主義地去對待對象,就可能難以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難以運用科學的方法。而求真性,則是指文藝理論和批評必須探求藝術規(guī)律,遵循藝術規(guī)律,尊重藝術規(guī)律。只有探索藝術規(guī)律,理論和批評才可成為科學活動;只有遵循藝術規(guī)律,理論和批評才能點中穴位;只有尊重藝術規(guī)律,理論和批評才會有所創(chuàng)建。如果放棄對藝術規(guī)律的探求、遵循和尊重,那么,理論與批評中的那種點中穴位、入木三分的效果也就無從談起。近年來我們的文藝理論和批評之所以引不起人們多大的興趣,雖然說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但也是與自身缺乏應有的學術品格不無關系的。
應該看到,強調文藝理論和批評的獨立性和求真性,雖然對文藝理論和批評來說是必要的,但若僅僅一般地強調,仍然有不夠到位的感覺。這樣說的意思是,如果只是一般地擺脫了經驗主義、實用主義的束縛,擺脫了利益的誘惑,而并不能夠從思想上、精神上具備追求自由的品性的話,那么這樣的學術品格依然是不夠的。譬如,當以西方的文學理論作為依據來解釋中國現(xiàn)象的時候,或者是將古代的文藝理論當作今天的標準的時候,這樣的文藝理論和批評中的學術品格不能說不存在,可是就實際而言,又是需要打折扣的。換言之,這些理論和批評雖然是學術活動,也毫無疑問具有一定的學術成分,但從進一步的意義上講,這些文藝理論和批評恰恰是喪失了“自我”的,對于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實質性推進,其作用也是很小的。因而,這種理論和批評的學術品格,難以令人滿意。
確實,如果認真思考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往往就是以西方的或者是古代的理論為標準的,不僅沒有從現(xiàn)實的文學藝術和社會的實際出發(fā),而且也不去分析西方的和古代的理論所產生的實際,于是,在所謂的西方和古代的依據中,“拉大旗作虎皮”式地進行著空泛的研究以及批評,甚至在時尚的追求中形成了一種脫離實際、故弄玄虛的奇特現(xiàn)象,不僅使人不知所云,而且恐怕作者本人也說不清楚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那么,這樣的活動對文藝理論的推進和文藝批評的深入究竟具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呢?這種所謂的理論與批評,不正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好的文風和學風嗎?
而這也告訴我們,文化承傳本來是正常的,但創(chuàng)新和建樹同樣是文化承傳中的必要內容。所以,對于學術的理解也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有系統(tǒng)的、較專門的知識”這樣的層次上。因為這些“有系統(tǒng)的、較專門的知識”,如果只是西方人的或者古人的東西,如果我們在接受中既不批判也不改造,也就是沒有發(fā)展、沒有創(chuàng)建的話,那也僅僅是停留在他人的層次上,充其量也只是已有學問和知識的重復及其闡釋而已,且不說當中有些人的“賣弄”了。不難發(fā)現(xiàn),沒有發(fā)展、沒有創(chuàng)新和建樹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其學術品格是不會有多少實際的含量的。對于社會主義的文化和文學建設,也是不會有多少實際的價值和意義的。
所以,增強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學術品格,應該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的一個方面,也應該是學術研究和批評中需要長期思考的一個內容。特別是聯(lián)系到我們所處的文化與文學轉型的時代,對學術品格的理解也就需要更進一步。應該看到,僅僅傳播西方的和古代的知識系統(tǒng),那只是一種具有歷史意味的以往知識分子的生存方式。如果說,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的話,那么,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以來的時代潮流同樣也提出,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在理論和批評中應該表現(xiàn)出對對象和問題的認真剖析,應該表現(xiàn)出對舊有知識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的懷疑和批判,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對新的知識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的建構。換句話說,在文藝理論和批評中增強批判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和人文關懷,應該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文藝理論和批評本身的基本內涵。
如果承認這一點,那就意味著以西方或古代為圭臬的依附性的思維方式,與學術品格的獨立性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與批判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和人文關懷也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文藝理論和批評的獨立性,就應該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將之標定在對西方話語和古人話語的超越上。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這個角度上來理解的話,就會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應當看到,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人文關懷和科學意識的滲入,不僅是文藝理論和批評的題中之義,也會使得文藝理論和批評產生可喜的積極效果。而在這樣的實踐中,求真性自然也會在更為深入的層次上得到展示。再進一步講,這樣的實踐,對文學藝術的新的理解也就會蘊含于其中。
況且,就文學藝術來說,個性化世界是人們向來所追求的藝術境界,而這種個性化的程度如何,對作家藝術家來說是更為根本性的東西,對文藝理論批評家來說也應是特別關注的內容。換言之,對于作家藝術家而言,只有建立起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世界,才能產生經久耐讀的藝術作品。而關注于作家藝術家是否建立了以及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正是文藝理論和批評的任務,也是文藝理論和批評學術品格的重要體現(xiàn)。
作為文藝領域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文藝理論和批評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文藝理論和批評要想有效的存在,要想真正地受人關注,雖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但離開了自身學術品格的提升,恐怕都是一種空談。
毫無疑問,就近30多年來文藝理論和批評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是誰都否認不了的。不過,我們在看到這些成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這才是客觀的和全面的,才是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的。增強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學術品格,不僅是一個改進文風和學風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抵制“空談”和進行“實干”的問題。(劉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