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 警醒 勇氣——讀唐德亮長詩《驚蟄雷》

http://m.134apc.cn 2014年03月14日07:18 峭 巖

  瑤族詩人唐德亮的長詩《驚蟄雷》雖然沒有像傳統長詩那樣分章分節(jié),但我卻被其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節(jié)奏的華麗跳躍、詩意的華彩紛呈牢牢吸引。我在回味、追問,乃至自責、警醒。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仿佛又隱隱聽到了一些即將發(fā)生、值得警惕的什么。我覺得,唐德亮有勇氣,他的作品有文化底蘊,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唐德亮在長詩中思索社會主義革命的坎坷進程。在上百年前進的道路上,風風雨雨、左的右的、真的假的、冒牌的、偽裝的,淚與血同在、苦與樂同在、富與貧同在。而人民身受其中。如何看?怎么走?往哪兒走?這不僅是社會科學家們的理論探索問題,也是詩人在不斷思考的問題。他的詩作寫了國企的大賤賣、私企老總的盤剝不仁、下崗工人的悲劇性人生,寫了解萬英教授的“最后一跳”以及棍棒相加于群眾的某些管理者。對于一些官員的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和一些“顧問”“董事”們的奴態(tài)卑賤,詩人也都用詳盡的筆觸加以描寫。

  在我看來,作為一個詩人,如果從一棵小草小花寫起,躲在一邊吟唱,也并非不可;蛘,四平八穩(wěn)、八九不離十地輕描淡寫,也無可挑剔。而唐德亮是一個敢于發(fā)問的詩人,他用他的大詩撞響蒼茫大地上的晨鐘,體現了十足的勇氣。他的詩秉承了敢于“直面人生”的血性之氣。

  這部長詩鋒芒畢露地批判了現實生活中存在、又不可忽視的社會弊端,傳達了一種正義的精神?梢哉f,全詩的基調也就是詩人的氣韻,是固定在反思、批判的基調之上的。雖然詩作涉獵繁多,線路縱橫,但都是緊緊圍繞這一情緒點而抒寫。比如,寫到工人的苦難,詩中寫到:“在東北,在江南,竟出現了多個‘大地主’,他們巧取豪奪,強占民地,萬畝,十萬畝,百萬畝。好大的胃口啊!恨不能把天下的山野田園,都變成自家的財富!边@是作者對于現實的認知,由此,他想到了歷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比如孔子、屈原、杜甫、范仲淹等等,他試圖從這些人身上找到古老的華夏文化之根。這種正本清源的詩意追蹤,正是對現實的有力批判和警告。詩意的深刻,來自歷史背景的厚重以及現實的嚴酷。

  在藝術上,以詩論理,無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詩人在架構這部長詩時,調動了全部文化潛能。這不僅包括詩學本身,還有政治、經濟、史學等方面的學識積淀。圍繞詩的主題,詩人站在高處,俯視大千世界,從社會制度、文化命脈、思想傳承等角度加以詳細分析,剝蚌見珠,彰顯出詩人的學識底蘊。即便這樣,作品依然能夠做到脈絡分明、情理交融,很是難得。

  在我看來,詩人有“下海探珠“的勇氣和智慧。他把筆舉得很高,高過行云,又下得很深,深到歷史的心臟。對正義與腐朽、光榮與丑惡、光明與黑暗等現象,作者進行由遠及近、由外及里的分析。于是,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詩人先哲屈原、杜甫,到近現代的魯迅、柔石,當代模范雷鋒、焦裕祿等,從詩思中依次走來,沒有老調重唱,倒有“聽唱翻新楊柳枝”的新意所在。

  對于中國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弊端,詩人照樣對那些噬嚙著祖國大廈的“碩鼠、飛蝗、蛀蟲”進行了激烈的批判。盡管如此,詩人是滿懷信心的:“面對變幻的世界,我是三月杜鵑,啼出團團殷紅的鮮血,心底的顫音,不知有多少人共鳴?我是自由奔放之魂,在太陽的軌道上,日夜飛翔,我看見一種精神在萬千身軀中,找到了它的載體,一種美麗的思想,已在萬千顆健康的頭顱中,筑巢生根!

  總之,詩人謳歌于現實,憂國憂民,傾杜鵑啼血之深情,創(chuàng)意是非凡的,值得稱道和肯定。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