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xié)啟動“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

http://m.134apc.cn 2016年05月16日06:59 李曉晨

中國作協(xié)啟動“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在寧夏西吉開講第一課

  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的西吉縣在人們印象中常常與干旱、貧瘠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西吉卻是一個重要而豐沛的存在,這里有無數(shù)視寫作如生命的基層作家和文學愛好者,這里是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所在地。行走在西吉,到處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文學挽救了我的生命”,“文學讓我獲得人的尊嚴”,“文學是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情”……文學照亮生活,在西吉得到最好的詮釋。

  5月13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啟動。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開講第一課,為寧夏各地的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帶來了長達3個小時的精彩一課。中國作協(xié)辦公廳主任李一鳴、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中華文學基金會秘書長李小慧,寧夏區(qū)委宣傳部副部長毛錄,寧夏文聯(lián)主席鄭歌平等參加活動。

  “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是中國作協(xié)2016年舉辦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讓文學走進基層,引導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讓文學真正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照亮生活與人心。

  文學如燈,照亮人性之美

  文學在各種喧囂和嘈雜之中如燈光一般,照見現(xiàn)實,照亮人性之美。鐵凝從自己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實踐說起,談及文學亙古不變的力量;貞浧鹎嗄陼r期鄉(xiāng)村生活的歷練,她至今都覺得是鄉(xiāng)村接納了她,改變了她,塑造了她。那些樸素的、原始的記憶今天依然生機勃勃,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構成了生活和文學永恒不變的底色,那里有一種對人生深沉的體貼,無論生活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無論作家筆下是如何殘酷的故事,文學最終還是應該有力量去呼喚人類積極的美德。她說,文學是燈,或許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燈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遠具備打不倒的價值。

  這樣的體悟與分享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它使現(xiàn)場觀眾開始思考自己的文學與生活體驗。作家郭文斌說,全民公益大講堂在西吉開講很有意義,這展示了中國作協(xié)對寧夏文學、對基層作家的關注和重視。沒有文學光芒照耀的生活是暗淡的、平面的、泡沫的、冰冷的、脆弱的,同時也是沒有質(zhì)感的、沒有詩性的、缺乏溫度的。文學不但是一個民族的氣質(zhì),也是一個人的教養(yǎng),通過它,我們得以體會生命的溫柔、生活的溫情,它是給生命取暖的火爐。它讓一個人在潛移默化中,保持一顆向好之心。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乳汁,也是人類相互理解的空氣。

  來自西吉縣將臺鄉(xiāng)的康鵬飛14歲那年差點兒走上人生岔路,但現(xiàn)在已是當?shù)匦∮忻麣獾霓r(nóng)民作家。舊書攤上一本《平凡的世界》改變了他。他說:“文學照亮了我的生活,當年正是讀了三四遍《平凡的世界》,我才發(fā)現(xiàn)和書中的主人公相比,我的苦難和艱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們面對苦難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讓我羞愧難當,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生活應該有新的開端!

  西吉縣回民中學的學生們擠在離講臺最近的地方聆聽這一課。高一學生馬玲覺得,聽了鐵凝讀書的故事很有啟發(fā),她也曾在農(nóng)村待過,也割麥子、讀小說。她說:“我也想看鐵凝老師讀過的那些好書,多讀書肯定會對人生有特殊的意義!

  生活是不朽的,藝術不能抄近道

  文學照亮生活,照亮了人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褶皺,與此同時,生活也照亮了文學,結實的生活為文學提供了豐厚的給養(yǎng)。鐵凝結合自己創(chuàng)作《哦,香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等作品的經(jīng)歷談到,“生活是不朽的,藝術是不能抄近道的!彼龑戦L篇小說《無雨之城》的經(jīng)歷令人印象深刻,那個找不到小說開頭的她站在窗前向外望著,一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兒快樂地踢著一只高跟鞋走進院子大門,這一幕激發(fā)了她的靈感。鐵凝還以卡爾維諾、瓦格納、汪曾祺等作家藝術家為例,強調(diào)只有真誠地面對時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才能寫出生命的明亮的光芒,也寫出困苦和焦慮,更寫出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未來美好的希望。她說,生活是不朽的,靈感是笨拙的。當我們把全部的情感、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力,把對生活不知疲倦的熱情,投入對人生世相的追問和對生命的誠實體察時,靈感才會不期而至。

  生活孕育并催生了靈感,靈感是對生活的回應。作家石舒清覺得,這是一種并生關系,更是一種因果關系。當我們從袋子里找不到幾粒米,當我們?nèi)龀龃缶W(wǎng)也撈不回幾條魚,當我們讀完一部號稱傾多年之功寫出的長篇小說,依然尋不見一個真實的人物,依然感受不到生活本有的博大和分量時,靈感體現(xiàn)在哪里?在不朽的生活之上產(chǎn)生的靈感,即使是笨拙的,也會開出花來。

  大學生村官劉治軍曾就讀于中文系,眼下他在農(nóng)村所經(jīng)歷的一切成為了他寫作的素材。他說,全民公益大講堂讓他見到喜愛已久的作家,還能有機會交流與文學、寫作有關的問題。大學生村官的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他許多觀點和看法,以后如果可能,他愿意把這些變成小說、散文,他也希望能有更多作家來到“文學之鄉(xiāng)”西吉,來這里播撒文學的種子。

  寧夏西吉中學教師趙炳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小說、散文,至今已有30多年。他說,這是一次難忘的聽課經(jīng)歷,文學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讀書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生活,要寫出感人的作品是不可能的;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寫作就是紙上談兵,只有通過閱讀積累,融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才能寫好。

  西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這里,似乎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的人都愿意和你談幾句文學。電力工人臧國平只讀過初中,但這并不妨礙他寫出了50多萬字的作品。他說,生活是可以照亮文學的,自己寫作時常會覺得沒東西可寫,可能是缺少觀察。在他看來,讀書和寫作讓他更加靠近自己的內(nèi)心,文學是與宗教同樣重要的信仰。

  文學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學,這是一份珍貴的初心和明亮的愿望。在寧夏西吉,文學照亮了貧困、艱難、善良、真誠,使一個個普通個體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難以言傳的幸福。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