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作為刻畫羋月傳奇一生的電視劇, 《羋月傳》在力求還原其個人一生的同時,也企圖對那段歷史風云給予真實地還原。 《羋月傳》的看似陽光、主流的勵志意義,卻不無遺憾地被湮沒于權傾朝野、爭寵奪權的宮闈陰謀之內(nèi),尤其是該劇出現(xiàn)了多處史實和藝術的錯訛和淪陷,因而受到多家主流媒體和不少觀眾網(wǎng)友的批評和吐槽。
電視劇《羋月傳》作為一部超長大劇,無論其質(zhì)量如何、口碑怎樣,其成為一道跨年度文化娛樂風景線是毋庸置疑的。 《羋月傳》被主創(chuàng)定位為一個女人成長、奮斗、勵志的史詩。身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太后的戲劇性呈現(xiàn), 《羋月傳》的宮斗戲理當不可缺席。但如果將《羋月傳》與《甄嬛傳》相比較,不難知道: 《甄嬛傳》是典型的后宮女人之間的宮斗大戲,其承襲的乃是歷朝歷代的宮斗遺風,在滿清皇朝曾經(jīng)達致巔峰。劇中,甄嬛與一眾皇后皇妃娘娘寵妃間的離間、兇殺、明爭、暗斗乃是劇情最主要的線索。為爭寵皇上,取悅皇權,嬪妃們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咋舌的宮斗大戲。雖然劇情也敘述了羋月的成長史,其中不乏人性的善惡美丑較量,但《羋月傳》的看似陽光、主流的勵志意義,卻不無遺憾地被湮沒于權傾朝野、爭寵奪權的宮闈陰謀之內(nèi),尤其是該劇出現(xiàn)了多處史實和藝術的錯訛和淪陷,因而受到多家主流媒體和不少觀眾網(wǎng)友的批評和吐槽。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在判斷一部文藝作品的價值高下時,有個顛撲不破的觀點,即“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羋月傳》再現(xiàn)的,乃是秦朝那段歷史,其中女性人物在影視劇中常被提起的只有虞姬、呂后等寥寥數(shù)人。但《羋月傳》的主創(chuàng)者發(fā)掘出了羋月即秦宣太后,小至她的個人情感、兒女情長,大到家仇國恨、政經(jīng)文化。作為刻畫羋月傳奇一生的電視劇, 《羋月傳》在力求還原其個人一生的同時,也企圖對那段歷史風云給予真實地還原。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判斷一部文藝作品的優(yōu)劣好壞,如果只聽主創(chuàng)的一面之詞,很可能會被引入一個美妙理想的伊甸園里而陶陶然起來。但如果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可靠的辦法是親自品嘗,同時問問周圍的食客們他們吃梨子的感受,就不難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現(xiàn)在,經(jīng)由觀劇者個體到網(wǎng)友群體的自我與他者的共同體驗,得出的觀劇感受結論如下:
人物性格刻畫失準。人物臺詞尤其別扭,劇中角色行為舉止不僅未能體現(xiàn)歷史真實風貌,連基本的邏輯都不講,例如:楚威王出征,威后就毫無顧忌地把羋月的母親送出宮,這一顢頇之舉不符合一國之后的性格和修養(yǎng)。本來,該劇在羋月的性格刻畫上,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把握,比如:羋月生母死時;楚威王死后被遣去守陵時;與黃歇結為夫妻徹底無望時;初入秦宮涉及紛爭時……然而該劇卻讓羋月喪失了這些良機。
服裝道具化妝過度。劇中我們看到,各種顏色艷俗的羽毛頭飾和金色頭飾,從小公主到妃嬪,甚至是占星師頭上都有,網(wǎng)友稱這就是“淘寶爆款” 。當身著各色衣服的女人們站在一起,再配合橙色、紫色、粉紅色的唇彩,畫面中赤橙黃綠青藍紫可謂全部齊備。劇中女子的服飾過于五顏六色,當畫面中女子較多時,簡直就是打翻了調(diào)色板。其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服飾已經(jīng)納入禮制。根據(jù)《禮記·玉藻》 ,古人以正色為貴,正色是青、赤、黃、白、黑,而綠、紅、碧、紫、騮黃等間色為卑。換言之,劇中看到的那些“大紅大紫”色彩斑斕的衣裳并非貴族的選擇,出現(xiàn)在王公貴族身上純屬錯誤。史料記載,戰(zhàn)國至秦代的女性發(fā)髻,高髻并不普遍,即使有,也不是很高大。巍峨的發(fā)髻乃始于漢代末年,魏晉時期則趨向鼎盛,而且創(chuàng)新了更為高大的發(fā)髻,比如飛天髻、隨云髻等。劇中姜宏波飾演的威后梳著高發(fā)髻,孫儷飾演的羋月當上秦宣太后以后也有不少高發(fā)髻造型。雖然這種發(fā)型出現(xiàn)在此比較符合人物性格身份,但將魏晉時期的高發(fā)髻移植到反映戰(zhàn)國至秦代時期的電視劇中,顯然不符合史實。
情節(jié)邏輯錯亂。 《羋月傳》前三集就被觀眾批評“邏輯不通” 。如楚威王出征之后,威后就將其愛妃向氏以沾染惡疾為由私自扔出了宮并扔給無賴當老婆。而楚威王回宮后,聽威后說向氏不治身亡竟然只是感慨“命不好” ,這個劇情令網(wǎng)友紛紛吐槽“大王你心好大” “劇情當真令人迷醉” 。到了第四集, 《羋月傳》則被吐槽“畫風直轉(zhuǎn)為成人片” ,比如楚懷王身上有異味,但是鄭袖屢次表示自己一聞到這種“王者的氣息”就“難以把持” ,劇中對男女之事的數(shù)次露骨演繹,讓網(wǎng)友大呼“真的讓人無法直視! ” “有人管管嗎? 《羋月傳》簡直兒童不宜! ”“這絕對不是一部適合全家人觀看的熒屏大戲。 ”有評論者感覺《羋月傳》 “就是瑪麗蘇+歪歷史” 。 “劇里三個男人都愛羋月愛得發(fā)狂,實在是掉雞皮疙瘩。羋月又是生了兒子當太后玩弄權術,最后回首一看浮生若夢的‘老!噩F(xiàn)……”
成語典故離奇穿越。比如,毛澤東語錄“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這句眾所周知的現(xiàn)代漢語卻從小羋月的口中說出,瞬間成為網(wǎng)絡熱門段子。而該劇用典的穿越更在網(wǎng)友中掀起搜尋的狂歡。像“魚目混珠”“來而不往非禮也”等成語,居然能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人物口中,不禁讓人爆笑連連。有網(wǎng)友揶揄“編劇你的文學功底好穿越” ,諸如此類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第四集,黃歇對守靈的羋月科普“六藝”“三禮”“六樂” ,可謂是苦口婆心。而到了“陽靈臺文比”這段,楚國才子們口若懸河長篇大論,從風雅頌的主次關系,到“詩言志還是詩言情”的文學命題,都不惜篇幅絮絮叨叨,有網(wǎng)友直呼“聽得人直打瞌睡” 。
重要史實錯誤。盡管我們不必拿《羋月傳》當歷史劇看,但劇組宣傳卻打出“家國情懷”大旗,稱“ 《羋月傳》比《甄嬛傳》格局要大得多” ,是“歷史宮斗戲” ,但其中混亂的人物關系卻讓該劇的歷史真實性乃至思想、藝術價值大打折扣。雖然羋月早年經(jīng)歷在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據(jù)專家推算,真實的羋月和黃歇有著不小的年齡差距,后者要小20歲左右。也就是說,羋月當上太后時,黃歇還不到10歲,他們怎么可能相戀,更遑論什么青梅竹馬!相對于穿戴,食物則是歷史劇中烏龍高發(fā)所在。比如,包子饅頭乃是諸葛亮擒孟獲之后才有的產(chǎn)物,做桂花糕用的大米當時還只有東南亞才會種植,并沒有傳入我國,而劇中的楚王宮卻做起了桂花糕。按照歷史記載,綠豆原產(chǎn)自印度,直到北宋時期才傳入中國,而鐵鍋也是宋朝時期才被發(fā)明,而這些食物和器具卻令人瞠目地出現(xiàn)在《羋月傳》中,這與故事設定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相差了近千年。
對人性惡的展示缺乏節(jié)制。 《甄嬛傳》中慎刑司曾令觀眾震驚,但《羋月傳》開篇就下了一劑重口味猛料,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并施以車裂之刑。該劇不加節(jié)制地拍出了實施這一酷刑的殘忍場面,五匹馬分別拴住商鞅的四肢和頭顱;隨后楚國唐昧因預測“霸星出世”被挖去雙眼;小羋月因為被算成“霸星”而被扔下山險些溺亡。對于商鞅車裂一事,有網(wǎng)友質(zhì)疑稱,商鞅應為死后才被車裂,并不是劇中所表現(xiàn)被五馬分尸而死。
文藝作品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藝術塑造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xiàn),歷來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交鋒的焦點。一些作品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片面追求票房和收視率,有意無意地背棄歷史的真實,刻意編織一些離奇古怪的歷史故事,收獲的自然是專家學者的批評和網(wǎng)友觀眾的吐槽。歷史的鏡鑒值得珍視。中華民族歷來有著以史為鑒、以古觀今的文化傳統(tǒng)。不懂得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珍視自己民族歷史鏡鑒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在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畫廊里,有著一系列歷經(jīng)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優(yōu)秀歷史題材作品及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已經(jīng)代代相傳,深入民心,形成了一種審美定勢,哺育了廣大觀眾。這些成功的藝術形象,蘊含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民族極富生命力的美學精神,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早已深入民心,贏得共識,成為一種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精神資源。筆者認為,包括《羋月傳》在內(nèi)的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們,應該很好地從中汲取正面經(jīng)驗,反思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力爭為廣大觀眾奉獻出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好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