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大型歷史劇《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首輪播出近日在央視一套落下帷幕。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該劇也再次引發(fā)歷史劇應該如何創(chuàng)作的討論。
20世紀六十年代初,吳晗先生主持的北京歷史學會,組織一些史學家,選擇一些可以寫成歷史劇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編寫了一本書叫《歷史劇擬目》,其中有向達先生寫的《玄奘西游取經(jīng)》,有王靜如先生寫的《奢香夫人》等。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本書在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的同時,也對歷史劇的標準作出了界定:不是所有的古裝劇都可以稱為歷史劇,F(xiàn)在許多古裝劇,雖然也有一個歷史背景,也出現(xiàn)了一些歷史人物,但劇中的主要內(nèi)容都是編造的,這種影視作品,不應屬于歷史劇范圍,而只能稱之為古裝劇。
歷史劇必須能夠較為真實地表現(xiàn)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主要情節(jié)內(nèi)容上要有歷史依據(jù)。正因為歷史劇有這樣嚴格的標準,所以拍出一部好看的歷史劇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犊官劣⑿燮堇^光》這部歷史劇,從審閱劇本到拍攝制作再到最終審片,我都參與其中,并深深體會到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諸多艱難。
拍歷史劇的一個難點,就是不能隨意編造歷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編導們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據(jù)說歷史劇編導都覺得跟史學工作者合作很難,而影視劇的史學顧問們也往往因為他們對歷史的把握不為編導們采納而滿腹牢騷。不過,這一次我擔任《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明史顧問,跟編導團隊合作得非常融洽。我們的經(jīng)驗是一定要互相理解,編導要認可顧問對歷史的把握,顧問要幫助編導解決問題。
歷史細節(jié)的刻畫,往往是歷史劇最容易出現(xiàn)硬傷的地方。這次拍《抗倭英雄戚繼光》,我的體會是對于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的處理,可以聽從編導們的安排,比如《抗倭英雄戚繼光》把一個生員蔣洲寫成了武將,而本是千戶的夏正卻成了商人,我以為這些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可以由編導們根據(jù)劇情需要進行改編。但是劇中出現(xiàn)了官員給皇帝上折子的情節(jié),則必須予以糾正。奏折為清朝制度,明朝沒有奏折,因此審片時我建議改一個字,將“折”改為“帖”,因為明朝在奏本、題本之外,還有一種不規(guī)范的文書形式,叫作“揭帖”,改一個字,避免了硬傷,問題便基本解決了。
歷史上有很多有趣味的故事,觀眾也愛看這些故事。戚繼光的時代,就是權(quán)臣激烈爭斗的時代,這些自然是極好看的故事。但作為一部歷史劇,《抗倭英雄戚繼光》如果用太過濃重的筆墨去寫這些宮廷朝堂的爭斗,必然會沖淡該劇的愛國主題,那樣電視劇雖然好看,民族英雄的內(nèi)涵卻丟失了。因此,歷史劇要有對歷史內(nèi)涵和歷史本質(zhì)的追求!犊官劣⑿燮堇^光》雖然以嘉靖壬寅宮變?yōu)殚_端,但只將其作為歷史背景,并未展開,更多筆墨用在了對戚繼光愛國形象的塑造和對其軍事改革的思考上。當戚繼光的軍事改革最終伴隨著張居正死去而結(jié)束時,我們倍感英雄氣短的壓抑。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寫到,戚繼光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時刻,幾乎沒有人敢于跟他往來,只有他的好友汪道昆,為他寫下了感人肺腑的祭文:“口雞三號,將星殞矣!痹邳S仁宇先生看來,“這事情的意義,即是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世界局勢如是,而這陽歷1588年一月十七號清晨,將星西隕之際,我們古老的帝國業(yè)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边@才是歷史的真相——改革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這就在表現(xiàn)戚繼光抗倭故事的同時,帶給觀眾更多深沉的思考。
戚繼光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也是古今得到一致認可的民族英雄。在我們青少年時代,戚繼光抗倭可謂家喻戶曉,民間關(guān)于他懼內(nèi)、轅門斬子的傳說比比皆是。而今天我們的影視作品中戚繼光這樣的英雄人物卻不那么多了。前年在動畫片《戚繼光》播出前,媒體采訪小學生,有相當比例的小學生竟然不知道戚繼光是誰,這實在是一件令人吃驚且遺憾的事情。拍歷史劇難,拍歷史正劇更難,拍一部宣傳歷史上愛國英雄人物的歷史正劇難上加難。不管有多難,我們都要努力去做,因為這是文藝工作者和歷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作者為中國明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