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伴隨電視劇《少帥》的熱播,張學良的生平軼事再次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因為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以及與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特別是抗戰(zhàn)史的緊密聯(lián)系,張學良成了文藝創(chuàng)作青睞的近現(xiàn)代歷史人物之一。以他為主要人物的作品,如電影《西安事變》、5集電視劇《少帥傳奇》、16集電視劇《趙四小姐與張學良》、22集電視劇《張學良》、36集電視劇《西安事變》、京劇《西安事變》等等,其中有戰(zhàn)爭烽火、政治風云,也有愛情故事,所牽連的歷史人物之眾、歷史事件之復雜都是罕見的。這些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張學良”也成為當下人們觀看電視劇《少帥》、評價劇中人物的背景。
“少帥”顯然不單純是西安事變中那個勇毅果敢的民族英雄,《少帥》第一次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張學良的前半生,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學良,不虛美不隱惡。電視劇對張學良年少風流,與表嫂、如夫人谷瑞玉以及后來的趙四小姐的情事也都有客觀如實、深淺不同的表現(xiàn)。當然,該劇并沒有像有些影視劇那樣,一頭扎進挖名人隱私的死胡同里,刻意浪漫化、私密化,也沒有一味夸大傳主作為富家公子哥的放浪形骸,而失卻評價傳主才干與作為的客觀立場。同時,對張學良早年在講武學堂的學習歷練、教官郭松齡對其愛國思想的啟蒙都有著生動的描摹,對后來郭松齡倒戈討伐奉軍等也都有著濃墨重彩、驚心動魄的表現(xiàn),顯示出創(chuàng)作者客觀求實的歷史主義態(tài)度。
由于在盡量真實的歷史背景及具體的歷史事件中去表現(xiàn)傳主的精神氣質(zhì)和性格特征,該劇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斑@一個”張學良既為人們所熟悉,又帶著新意,有弱點,也有著獨屬于他的血性、情懷、才干、痛苦無依、無奈及悲憤,更彰顯出特殊歷史節(jié)點愛國將領的民族大義與勇毅犧牲精神。
現(xiàn)當代歷史人物的傳記片創(chuàng)作,傳主離當下越近,對歷史真實性的要求往往越高,傳奇、演繹固然允許,但創(chuàng)作所受到的限制(如文獻的詳細記載、家屬和后代的要求等)往往更多,因此不能像重寫古代歷史人物故事那樣,可以任憑想象馳騁。對張學良這樣一位近現(xiàn)代名人,電視劇的審美接受是無法與傳主的歷史評價相割裂的,這也是張學良其人的歷史地位、西安事變的歷史重要性所決定的。
近年來,對民國史、中共黨史的研究與揭秘不時成為文化熱點。其中,涉及張學良及西安事變的,如張學良本人的《張學良口述歷史》、臺灣學者齊邦媛的《巨流河》、歷史學者楊奎松的《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等等都為人們所熟知。同時,從多角度多側面表現(xiàn)抗戰(zhàn)的影視劇、紀錄片等也讓人們對抗戰(zhàn)的認識越來越豐富深入,對國民黨政府抗日戰(zhàn)場的作為與犧牲不乏生動正面的藝術表現(xiàn),顯示了新世紀以來歷史認知和創(chuàng)作觀念的日益開放,表現(xiàn)抗戰(zhàn)歷史的精神視野呈現(xiàn)出多方面的拓展與開掘。當然,不可否認,其中不乏抬高粉飾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前執(zhí)行的“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策略,從而貶低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順應歷史潮流、逼蔣抗日的歷史功績,也同時貶抑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廣大游擊隊在抗戰(zhàn)中的歷史功勛。這些偏頗不實之詞喧囂一時、混淆了大眾的視聽。
不同的聲音都成為電視劇《少帥》創(chuàng)作與接受不得不面對的潛隱文本,對張學良歷史地位和貢獻的評價也就處于多種文本互涉、眾語喧嘩的對話與交響之中,其評價之參差多樣也成為見證當下文化語境復雜性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是歷史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的難處,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