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電視劇評價體系為何難建立

http://m.134apc.cn 2016年05月03日09:40 來源: 人民日報 韓浩月
  漫畫    徐鵬飛  漫畫   徐鵬飛

  現有的電視劇評獎沒有突出其評價標準;知識分子群體缺乏評價電視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通觀眾的評價由于缺乏穩(wěn)固性,流于消費心理,而無法真正成為評價體系的底盤

  電視劇創(chuàng)作、市場以及觀眾需求,在近幾年都非;钴S。但是,其評價體系卻始終難以建立。

  雖然電影評價體系也處于缺乏公信力的狀態(tài),但由于電影消費具有潮流特征,所以在輿論場上受關注的程度要遠高于電視劇,這種高度關注本身就會催生一個評價體系:觀眾會自發(fā)地、主動地去尋找參照系,從消費者層面倒逼電影評價體系的建立。因此,電影質量的優(yōu)劣,通常在其公映的第一天起,就可以被清晰地發(fā)現。電視劇的制作、購播、收視率統(tǒng)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透明度方面則弱于電影許多。在業(yè)內人士之外,一部優(yōu)質電視劇或者劣質電視劇是如何出籠的,知曉的人并不多。比如電視臺購劇、排劇的潛規(guī)則,就在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上影響著評價體系的建立,收視率造假等行為更是重重煙幕彈,干擾著觀眾對電視劇的準確把握。不少熱播劇、話題劇,本身質量并不高,而是被擁有重度話語權的播放平臺活生生造出來的。

  客觀地看,國內的電視劇評獎還是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的,因為這些電視劇獎項通常都是建立在市場檢驗與觀眾口碑之上。遺憾的是,本該成為最佳參照對象的電視劇獎項,更多的是給予已經獲得成功的電視劇以榮譽,其評價特征被淹沒在獎項背后:公眾可以從這些獎項中看見劇名和制作、創(chuàng)作團隊的名字,但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到這些劇的得獎理由、價值觀傾向,以及具有長期參考價值的評選規(guī)則。此外,每年的電視劇獎項往往會隨著電視劇類型風格的變化而變化,有時是被市場和收視率牽著走的,缺乏一個穩(wěn)定的標準和篤定的評獎核心。

  此外,知識分子的缺席是導致電視劇評價體系無法建立的另一個原因。每年都有一些優(yōu)秀的甚至是可待成經典的電視劇播出,但卻很少有知識分子從文化的角度對這些現象級的電視劇進行深度評析。這種狀況的形成,是長期以來電視劇粗制濫造的結果,導致拒絕觀看與評價國產電視劇甚至成為一些人保持“優(yōu)雅”的姿態(tài)。

  因此,電視劇評價體系的建設幾乎很大程度上被交到普通觀眾手里。雖說“觀眾最大”,但僅有觀眾的聲音,電視劇評價體系不可能是立體的、長遠的;觀眾的評價可貴,因為發(fā)自內心、特別真誠,但這些聲音也往往感性、易消失、易掩蓋。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時候,觀眾對電視劇的評價主要以“觀眾來信”的方式體現在主流媒體上;在社交媒體活躍的今天,討論數、話題熱度、排行榜等數據都可以實時顯現觀眾對一部劇的態(tài)度,但是,這些數據往往也是容易被操縱、被利用的。

  普通觀眾的評價正是因為流于消費心理,缺乏穩(wěn)固性,而無法真正成為評價體系的底盤,再加上主流人群對評價電視劇時常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決定電視劇命運的力量就被交到了電視劇制作與播出等方面的手上,而他們之間的博弈,部分和質量有關,部分無關。一個健康、完整的電視劇評價體系,要建立在作品整體都在朝精品方向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精品多了,除了市場會更繁榮外,還會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而當電視劇真正能夠做到與所有人的心靈進行對話時,一個客觀公正的電視劇評價體系才有望建立起來。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