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新作賞評 >> 正文

風流云散 薪盡火傳——王少斌油畫作品隨想

http://m.134apc.cn 2016年05月11日14:15 來源:形上空間 江 冰

  作者介紹

  江冰,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曾為雜志主編、報紙記者。現(xiàn)為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等 。

  這次刊登中青年油畫家王少斌的油畫作品,可以分為三組:風景寫生;畫室視像;迷園獨舞。畫室視像是源自西方的油畫常見題材,盡管中國也有“吳帶當風”之栩栩如生,但論起對于人體——尤其裸體的表達,西方還是更多更豐富更深刻,這應該與古希臘注重裸體藝術有關。人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乃至每一塊肌肉、每一根毛發(fā),都無微不至地傳達著藝術家的情感、情緒、思想、觀念。這是否也同西醫(yī)發(fā)達的解剖學有關——可以首先在生理上充分認識人的身體,給予畫家一個凝聚提升想法的堅實基礎。少斌顯然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他筆下的人體有強烈的敘述沖動,比如那位扶拐杖的老人,肌肉松弛的面孔,凌亂的胡須,一副夕陽西下氣象,但2007年創(chuàng)作與2009年的又有不同,前者似有激憤,雙目朝天,目光炯炯,仿佛向天訴說;后者則目光向下,心氣平和許多,是將平身事看淡看透?抑或所有郁悶只化作一聲嘆息,一了百了-----留下想象空間。無論闡釋如何,前者峻急怒放,后者收斂平緩,是不難感受的。

荷塘            42cm*58cm         2012荷塘 42cm*58cm 2012
老人像            2008年老人像 2008年

  風景寫生也是油畫常見題材,這一點與中國畫相近,但風格完全不同。西方畫中油畫、水粉、水彩,用筆由重到輕,色彩由濃而淡,似乎水彩接近中國畫風,屬于風輕云淡一路,但一眼望去依舊氣韻迥然。中國風景畫與中國文人氣質最為接近,可謂另一副面孔,可謂另一副心腸?追蜃用约从校骸爸邩匪,仁者樂山”。他老人家是“見大水必觀焉”。到了魏晉之后,以玄對山水,以道求體認,山水在文人畫家的筆下更是煥發(fā)出無限的人格意義,所有關于山水風景的創(chuàng)作都可以視作一種精神依托、心靈寫照、藝術人生。少斌的風景寫生在這個意義上,是西方油畫的路子技法,中國文人的心境情懷。我透過油畫不無厚重的色塊,讀到的卻是我熟悉的東方氣息與中國心情。你看那畫面構圖,雖然不是傳統(tǒng)中國畫經典的框架,但前景的舒朗空白,遠景兩座茅草小屋造型,典型中國畫題材——荷塘荷葉之選擇,我都毫不猶豫地視作東方、視作中華。倘若,我對少斌喜書法習古琴的愛好進一步延伸想象的話,自信畫品的結論亦是順理成章。

 迷園之獨舞         120cm*150cm          2012 迷園之獨舞 120cm*150cm 2012
迷園之獨舞(局部)迷園之獨舞(局部)

  不過,三組作品多幅畫作,最抓我眼球,最合我心意的是兩幅取材嶺南戲曲與建筑的油畫,一副題名《迷園之獨舞11》,另一幅為《迷園之曲終》。最心儀的是《迷園之獨舞11》:高大的祠堂,黝黑的木柱,一個古戲臺推在畫面深處,畫面前景是許多整齊排放的中國古典式桌椅,生漆黑亮、木質結實、似乎簡約如明代風格。靜靜地擺放祠堂大廳中央,寂寞無人理會;靜靜座椅、無人大廳,面對的卻是一個有著低低護欄的傳統(tǒng)戲臺,一個戲班子演唱正酣。你瞧,戲臺居中的是一位女子,水袖舞動,白衣飄飄,咿咿呀呀的唱腔仿佛從歷史深處傳來,彌漫整個祠堂大廳。女子全身心投入劇情,身后隱約可見若干琴師,想象中,也是一樣的頃情投入,與那美麗的主角一道沉入戲曲情境,美輪美奐,如癡如迷------然而,引人震撼的卻是少斌匠心獨運的巨大反差:一靜一動,一沉寂一活潑。前景的一桌一椅無不肅然,卻沒有一個觀眾賦予其觀看的意義;后景的戲臺主角與樂隊獨自演出,無人喝彩,卻依然自演自唱,平添出一股悲壯悲涼,一股不管不顧一味繼續(xù)的楞勁。這楞勁里,我依稀看到山海經里填海的精衛(wèi)、神話里逐日的夸父、傳說中泣血的杜鵑,依稀感受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離去吾摔琴——之傷感之情緒之糾結之于心不甘之仰天長嘆-----難道這就是上演在古老祠堂的當代悲劇嗎?難道這就是我們無可挽回的當下傳統(tǒng)文化境遇嗎?難道這就是我們面對風流云散需要薪火相傳的歷史使命嗎?少斌用他藝術家的方式傳達了這樣一種近于悲涼的憂思,提供了一種可以或深或淺或遠或近的意義闡釋空間。我去看、我去想,在動靜之間,在生命與死亡之間,在當下與過往之間,在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體味著一曲挽歌:優(yōu)雅、蒼涼、悲傷、惋惜,以至有一絲激憤、一絲不甘、一絲恨鐵不成鋼-----藝術家的表達是彌散的、是瞬間的、是爆發(fā)突變的,卻又是尖銳的、悠長的、持久深厚的——我在少斌的“迷園”中感受到了這樣一股力量,由“獨舞”至“曲終”:主角舞者發(fā)生了變化,琴師伴奏的身影隱沒了,舞臺上只留下白衣女子,身型定格在類似嫦娥奔月仰望向上頃刻飛起的姿態(tài),舞臺偏到畫面一角,更多的畫面空間留給了祠堂一邊高大的窗戶,窗外陽光燦爛,明亮的光點在祠堂的桌面上反射,仿佛奔騰跳躍,整體色彩陡然轉亮——尤其是與“獨舞”畫面比較。色彩明亮,心情陡轉,是同題油畫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發(fā)展,還是創(chuàng)作主題的延伸呢?是絕望懸崖突然開放一朵希望的鮮花,還是無邊黑暗的天空瞬間裂開投下一道陽光?畫家的情思也許遠遠超出了我的闡釋。因為,藝術的天空原本遼闊遠大,因為圖畫的表達原本既有畫中意,又有畫外音。但那是絕望之后的希望,是憧憬之后的轉機!

迷園之人舞山水 3           120cm*160cm           2012迷園之人舞山水 3 120cm*160cm 2012
迷園之人舞山水 3 (局部)迷園之人舞山水 3 (局部)

  總之,這是一種向古典、向傳統(tǒng)致敬的“迷園”,是風流云散薪火相傳的“獨舞”。想到畫家少斌既是油畫家,又是優(yōu)秀的嶺南建筑環(huán)境設計師,還是大學教授、建筑學博士,想到他為潮汕人,久居廣州的職業(yè)角色與文化身份——我與嶺南傳統(tǒng)文化角度的想象與闡釋,也就找到了思想的起點,以及闡釋的基礎。近十年以來,我在廣東文藝界不遺余力地鼓吹“本土化”,就是基于嶺南文化常年處于傳播劣勢之憂慮,就是在頻繁接觸中轉而不斷地被嶺南文化魅力所撞擊所吸引之推動。我愿盡力為之呼吁,為之發(fā)揚光大。風流云散,薪盡火傳,獨舞不止,曲終不散。因為我們自信嶺南文化源遠流長的頑強生命力,自信其無以倫比的獨特文化魅力。故此,愿引少斌為知音,彼此勉勵,一道遠行。

  迷園之曲終                     150cm*120cm                    2012  迷園之曲終 150cm*120cm 2012
  畫室視像         170cm*90cm         2009  畫室視像 170cm*90cm 2009
  畫室視像(局部)  畫室視像(局部)

  王少斌

  職稱:副教授學   風景園林、文學(美術學)雙碩士

  職務:廣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建筑學在職博士

  社會職務: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

  學術成就:一,主持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藝術學課題一項;一,主持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哲學社科課題一項;主持佛山市政府重大咨詢課題一項;主持佛山市一般哲學社科項目一項,研究成果獲佛山市政府頒發(fā)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二,在《裝飾》、《美術觀察》、《文藝爭鳴》《文藝研究》等權威、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水彩畫作品入選第二、第五屆水彩畫大展和首屆廣東高校水彩畫作品展;油畫作品《迷園之獨舞》獲首屆廣東高校油畫作品展銀獎。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