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編者按 :
舞劇《倉央嘉措》是中央民族歌舞團打造的原創(chuàng)舞劇,于近期公演六場,并將于今年3月份再次于保利劇院上演。該舞劇演出后,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為幫助觀眾更好地認識這位特殊的歷史人物,觀賞這部作品,著名學者、藏學家丹珠昂奔特撰此文,與讀者分享倉央嘉措其人,其事,以及觀賞該舞劇的心得。
舞劇《倉央嘉措》以倉央嘉措的詩意為基礎,選取了從倉央嘉措 (1683—1706)被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到20歲時向五世班禪請求退戒這段時間的一些生活片斷,展示了西藏優(yōu)美、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表現(xiàn)了倉央濃烈的親情、鄉(xiāng)情和清麗的感情生活,用特殊的舞蹈語匯塑造了倉央嘉措這一特殊的歷史人物形象。舞劇再次讓觀眾的目光聚焦倉央嘉措!這也使我們再次思考、研究倉央嘉措,走向青藏高原,走近藏文明。
倉央嘉措: 一個神奇的文化現(xiàn)象
倉央嘉措雖然出生于西藏的門隅地區(qū),但是,隨著“藏學熱”的興起,他的詩歌早已流傳國外。1930年,著名學者于道泉先生將其詩歌翻譯為英文、漢文后,倉央嘉措的詩歌很快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倉央嘉措已經(jīng)作為一個公認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個藏族文化的符號,一張多彩的西藏名片,為世人所稱道。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對倉央嘉措研究的深入,他的詩歌再次得到廣泛傳播。進入新世紀后,尤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遍使用,倉央的詩歌再次得到千萬讀者的喜愛,隨之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重要特征是出現(xiàn)了許多圍繞倉央嘉措詩歌和傳說故事的衍生品,比如取自倉央嘉措詩句的飯館“瑪吉阿米”等頗為流行,出現(xiàn)了模仿倉央嘉措詩歌意境、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的作品——“倉央體”,著名的有《見與不見》、《十誡詩》、《問佛》等,甚至造成了許多讀者乃至有些學者專家誤將這些仿作當成倉央嘉措的作品。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還在繼續(xù)。讀倉央嘉措的詩,一些讀者已到了癡迷的地步。
追溯歷史,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己久。在舊西藏,人們已把不少類似倉央嘉措詩歌的作品,有意識無意識地都歸在了倉央嘉措的名下。從隆多喇嘛全集、拉薩版木刻本的記載,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版的不少雜志、報紙和圖書,都留下了不少這種作品。于是,近300年間,倉央嘉措的作品(短詩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地膨脹,從幾十首到幾百首——我在調研時,有人說他們見到過三四百首詩的藏文抄本,甚至傳聞有上千首詩的手抄本。但目前我們大體可以確認的是拉薩版木刻本、于道泉先生所譯的62首詩歌(雖然這本身也有人質疑),其他實際上都需要進行考證,有些明顯是仿作。同樣,對于詩歌的甄別也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倉央嘉措的作品被已譯為2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傳播。我在國外訪問時曾見到一些藏學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藏語的學習,一談到倉央嘉措的詩歌就眉飛色舞、頗為興奮,不少人可背上一兩段倉央嘉措的詩句。
從藏族聚居地到內地,從國內到國外,圍繞著倉央嘉措的詩歌,已經(jīng)形成一種神奇的文化現(xiàn)象,一個幾近于倉央嘉措詩歌流派的文學現(xiàn)象,一個較為廣泛的跨民族、跨區(qū)域、跨國度的讀者群。一方面出于對倉央嘉措詩歌的熱衷,世人在不斷追尋他的生平和文化背景,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作著類似的作品;另一方面,倉央嘉措詩歌仿品的泛濫,也出現(xiàn)了一些低級、庸俗,脫離倉央嘉措基本思想,甚至有違藏人基本信仰風俗的作品,使得這位杰出的詩人被神秘化甚至被誤解!
倉央嘉措受到了讀者的喜愛,這個喜愛超越了幾代人。
倉央嘉措的魅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國內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讀者,為什么對倉央嘉措如此關注、如此喜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魅力才有影響力。那么,倉央嘉措的魅力到底在何處?
倉央嘉措的魅力在于他的人生,更在于他的詩歌。
倉央嘉措有謎一樣的人生,他身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其一,被秘密認定為五世達賴轉世靈童,非同尋常,為什么會是倉央嘉措,他有何背景?
其二,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9月,倉央嘉措在浪卡子宗的丹增頗章,由五世班禪授沙彌戒,并取法名為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倉央嘉措在20歲時,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6月在扎什倫布寺,五世班禪建議,趁此機會,授比丘戒。但倉央嘉措表示不愿受,并向五世班禪送回僧衣以示退戒,希望只保留世俗權力,為什么?
其三,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倉央嘉措時年19歲),拉藏汗等聲明不承認倉央嘉措為真達賴喇嘛,上奏朝廷,導致皇帝派精明善察使者到藏驗看,并未否定,為何又將其押往內地?倉央嘉措的“迷失菩提、游戲三昧”等事是真是假?藏人到底怎么看?
其四,倉央的卒年問題,有說24歲、25歲,也有說65歲,為什么?
其五,倉央的死因,有說是患水腫病而死,有說是在青海湖畔被殺,有說是在青海湖畔“遁去”,有說是于65歲死于內蒙古阿拉善盟之南寺,因何有這么多的說法?
其六,倉央嘉措到底是個尋花問柳、不學無術的花和尚,還是一個有學養(yǎng)、有修為的高僧?
其七,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有說是在中國,又有說是在印度占領區(qū),為什么?
其八,倉央嘉措的民族成分,有人說是藏族,也有人說是門巴族,到底是什么民族?
今年,我在一些地方開過有關倉央嘉措的講座,聽眾問及的大多是這八個方面的問題,實際還要多得多。關注倉央嘉措,必然關注他的人生;喜愛倉央嘉措,必然樂于探尋他的經(jīng)歷、修養(yǎng),這是常理。
倉央嘉措魅力的核心在于他的詩歌。從審美角度看,倉央嘉措的詩歌,其藝術魅力多集中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簡約如裁,親切如聊,意境優(yōu)美、清新,如雨后之空氣、童話之森林。比如:
夜里去會情人,
黎明下了雪了,
腳印留在雪上,
瞞也瞞不過去。(雪上的腳印)
在布達拉宮里,
我是仁欽倉央嘉措
在拉薩街頭
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二是詩中有畫、有意境,詩情畫意,情境一體。讀詩可入畫,入畫可入景,入景可入心,入心可入幻、入夢、入空靈。詩意盎然,如高原之晴空白云,如碧湖峰壑之倒影,一讀生共鳴,二讀入心房,三讀即難忘。比如:
人家說我的閑話,
一點也不差,
少年我的腳步,確實到過女店主家。
這是一種心理的坦白,何其坦誠、透明!
三是情意濃烈,語言質樸、雋永。有愛情、不低俗;有追求,不瘋狂;有感傷,不悲傷;有煎熬,不失望。比如:
花開的季節(jié)己過,
蜂兒何必傷感;
我和姑娘因緣已盡,
何必心生煩惱。再如:
已寫出的黑字的誓言,
雨水一沖就沒了:
沒寫出的心中情意,
怎么擦也擦不掉。四是優(yōu)美雅致,雅俗共賞。有風采、有意趣、可玩味。比如: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的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浮現(xiàn)在我的心上。傳說這首詩寫于錯那,倉央嘉措在貢巴則寺學經(jīng)的時候(1695-1697)。誠如于道泉先生所說:“他是個有文學天才的人。”我在貢巴則寺考察時,立于寺中,眺望環(huán)顧東山,心中頓生詩中意境,不勝感慨。
其詩的格調、風采在于:坦誠、透亮、清新、優(yōu)美、簡約、樸素。使愛的思緒意境化、詩化、美化,借以體現(xiàn)作者的意蘊,等待中的向往,向往中的等待,思念的煎熬,相見的熱切,雖然心如白云自由自在,情卻多有萬般無奈。讀他的詩,如同觀望高原晴空,空靈、透明、純凈、自然、淡雅,雖有艷陽白云、虹起霞落、鷹翔雁歌、雷鳴電閃,卻于浩浩天宇之間起之、興之、衰之、退之、隱之,自然而來、自如而去。
倉央嘉措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無一點歷史、地域之阻隔,百姓讀之,了然于心,會情會意;文人學者讀之,潔凈淡雅、不近低俗。他的詩堪稱藏族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學的奇葩、世界語言藝術的明珠。漢文中有多種譯本傳世,不乏天才、精巧的表述,英文中也有不少精彩的譯品。當然,假如讀者有條件,盡可能去讀讀藏文原文,原文的精美、神妙是無可比擬的。
怎樣欣賞舞劇《倉央嘉措》?
作為歷史人物,倉央嘉措離我們很遠也很近。遠,在于他已經(jīng)很老——假如活著,已經(jīng)300多歲了!近,在于他的詩還活著,如同24歲的他,風華正茂、活力盎然。通過這部舞劇,倉央嘉措又活在了舞臺上。這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勝利。欣賞這部戲,也需要有一點必要的提示:
第一,多看看倉央嘉措的詩歌。這部戲立足于倉央嘉措的詩歌文本、立足于倉央嘉措的詩的意境,它是一部倉央嘉措的詩意舞蹈,以他的詩表達的意象,用舞蹈的語匯展示他的心靈、塑造他的形象。假如理解了倉央嘉措的詩,你就理解了這部戲。當然,讀倉央嘉措的詩最好是選擇那些“真”品,那些經(jīng)過甄別進而認定是倉央嘉措的詩。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拿到了欣賞舞劇《倉央嘉措》的鑰匙。方法是:以拉薩版木刻本(即于道泉譯本)為基礎,此本之外,多已離徑,實非倉央嘉措之原作。
第二,把握構思、舞蹈、音樂、服裝、舞美這五個基本要素。劇本是一劇之本,選取倉央嘉措從童年時期到20歲這一階段的生活片斷是因為,童年倉央嘉措被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20歲的倉央到了授比丘戒的年齡,對倉央嘉措來說(對每個人亦如此)是一段最為珍貴的美好歲月。晝思夜盼、難割難舍的母子親情,牽引濃重的鄉(xiāng)情,“愛還是不愛”糾結彷徨的戀情,是該舞劇表現(xiàn)的重點。多姿多彩、精美超群的舞蹈語匯,跌宕起伏、游弋天境、細膩暢亮的音樂,獨具雪域風采的服飾,與人物內心相互映襯、虹幻簡約的舞美,渾然一體,塑造了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雪域高原的風采。
第三,了解西藏、了解藏文化。西藏是倉央嘉措的故鄉(xiāng),倉央嘉措是個深愛故鄉(xiāng)、深愛母親的人。有文記載,他在拱壩則寺學經(jīng)時,十分想念母親,就在寺內栽下一棵柏樹,以寄托他的思念之情。舞劇《倉央嘉措》故事的場景主要在山南地區(qū)的錯那縣和拉薩兩地。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人的生活脫離不了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有什么樣的人。了解西藏就要了解西藏的自然景觀,在西藏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地的景觀各不相同,藏北與藏南不同,阿里與波密、林芝迥異。這種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區(qū)所各具特色的音樂、舞蹈、服裝等文化形式。
了解西藏,了解藏族文化,重在了解現(xiàn)實,了解藏族人民。由于文化,藏人還保持著真誠、善良、質樸的天性。真誠、善良、質樸就是本真,極其重要!人類的一切品格都建立在這塊本真的原地之上!有靈魂本真的人類原鄉(xiāng),才會有神奇瑰麗的人間凈土。在黨和國家的英明領導下,西藏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去欣賞世界屋脊的大觀、天上西藏的大美,高海拔文明的大愛、大善、大悲、大慈、大憫,去體味藏人的生活、藏人的心靈,去感受社會主義建設為西藏鋪就的無比廣闊的前景。
第四,關注導演的心得、作曲的解說、服裝設計的意蘊、舞美設計的闡釋、主演的感受。綜合性的藝術,其成就大多體現(xiàn)在各種元素的配置、融合、協(xié)調上,既統(tǒng)一一體,又各展姿彩,既張揚具體個性,又統(tǒng)籌整體風格。
用不著過多的翻譯,舞蹈是肢體的國際語言,同樣的心靈將感受同樣的夢。倉央嘉措的精彩,將是人類情感的精彩,人類共有文明的精彩!
(圖片均為舞劇《央倉嘉措》劇照,中央民族歌舞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