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藝術(shù)評論 >> 正文
佛教是西夏王朝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在不足二百年的歷史中,西夏國境內(nèi)佛塔、寺廟星羅棋布,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藝術(shù)珍品。1986年,在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就發(fā)現(xiàn)了兩件以佛教上樂金剛為主題的西夏文物。
一件是上樂金剛木雕像。主尊金剛為裸體,身軀呈藍色,四面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妃,雙手各握一法器,其余十臂向兩側(cè)平伸。主尊身后雕成大象形狀,呈白色。該像為圓雕,將藏傳佛教上樂金剛本尊修法中本尊、明妃的造型和裝飾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物造型準確,雕刻手法別致,彩繪色澤艷麗。
一件是上樂金剛唐卡。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間部分繪上樂金剛雙身像,金剛?cè)砺懵,頭戴骷髏冠,面部和身軀呈藍色,雙目圓睜,左手拿金剛鈴,右手握金剛杵,立在蓮花座上。明妃全身裸露,面向金剛,左臂摟抱金剛脖頸,右手上舉執(zhí)雙叉勾刀。主尊上方橫置五個小框,每框內(nèi)均繪有一尊上樂金剛雙身像,是主尊的五種化身。主尊下方亦有五個小框,中間三個框內(nèi)各繪一尊護法金剛,左右兩側(cè)小框內(nèi)各繪一尊祖師像。此畫構(gòu)圖對稱緊湊,線描細致有力,敷色濃艷,體現(xiàn)了鮮明的藏密繪畫藝術(shù)的特征。
上樂金剛又稱勝樂金剛,藏語稱“德木巧多吉”,蒙古語稱“德穆欽格”,俗稱“歡喜佛”,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雙身本尊像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一類神像。上樂金剛的身色通常為藍色,站立姿勢,足下是蓮花座,表示出離塵世;蓮花上有太陽,象征光明普照、遍知一切。主尊有4個頭,顏色各異,居中藍色,左邊白色,右邊紅色,后面黃色,依次表示增益、息災(zāi)、敬愛、降伏四種功德,表情呈憤怒狀;每面3只眼,表示能觀照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世;有12只手,象征克服12種緣起的方法。主臂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兩手同時抱明妃,其余各手伸向兩側(cè),手中持斧、月形刀、三股戟、骷髏杖(天杖)等物。雙腳踩踏仰臥或是爬伏的無明邪魔。
明妃稱金剛亥母,一面二臂,面呈紅色,表示愛慕、熱烈之情,有三只眼,戴骷髏冠。兩手皆持物,左手拿人頭骨碗,右手上揚,揮舞著彎月刀,以示斬斷無明欲望之苦。她的兩腿姿勢很特別,左腿伸,與主尊右腿并齊,右腿盤在主尊腰間。身色為紅色,全身裸體,象征佛教所說的“清凈無染”。
主尊父體為藍色,代表人體內(nèi)的“氣”,主尊擁抱的母體明妃為紅色,代表人體內(nèi)的“血”,相互擁抱代表“氣血相依”的人體規(guī)律。這種形式的造像表示的不是世俗男女的交媾形式,而是一種宗教思想,父體代表方便,母體代表智慧,方便與智慧合一代表佛教的最高修行境界。
這兩件精美而又神秘的藏密藝術(shù)品,不僅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也是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的重要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