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協(xié)新聞 >> 正文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詩歌寫作 第六屆青春回眸詩會在太倉舉行

http://m.134apc.cn 2015年07月22日07:33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黃尚恩

  近日,由詩刊社、太倉市文聯(lián)主辦的第六屆青春回眸詩會在太倉市瀏河鎮(zhèn)舉行。據(jù)《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介紹,“青春回眸”詩會是詩刊社于2010年打造的、與“青春詩會”相對應的一項詩歌品牌活動,每年邀請部分曾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以及一些沒有參加過“青春詩會”但依然活躍在詩壇的詩人參加,他們的年齡大都在50歲以上。此次參加詩會的詩人有張燁、周所同、沈葦、龔學敏、陸健、葉舟、冉冉、張戰(zhàn)、龔璇、王學芯、劉金忠、哈雷、鄭文秀、高建剛、張慧謀等。

  在詩會論壇上,詩人們圍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當代詩歌這一主題進行討論。李少君說,回顧中國詩歌史,邊塞詩和海洋詩都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之作。特別是在唐代,很多詩人到邊塞去,以開放的心胸去面對廣闊的大漠,寫出了大氣磅礴的作品。南方題材、海洋題材的作品不是太多,但也有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佳作名句。無論是寫邊疆還是寫海洋,以主動、積極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就容易出好作品,F(xiàn)在,“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與實施,又讓我們的視野重新回到對這些題材的關注之中。

  哈雷認為,“一帶一路”構想對當代詩歌的影響在于,我們要呼喚詩歌的“海洋意識”和“邊塞風格”。所謂“海洋意識”應該包括“心系陸地的抒情”、“以海為家的抒懷”、“個性與自由的象征”和“多種樣態(tài)的海洋意象”。海洋文化中的博大、包容、堅強、隱忍和熱烈,應該被吸納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而所謂的“邊塞風格”則是強調詩歌的想象力,它以表現(xiàn)邊界文化交融和獨行孤旅之感為主要內容,具有雄渾、浩瀚、悲壯、瑰麗之美。

  周所同認為,對于中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詩歌表現(xiàn)的力度不夠。很多時候,我們的詩歌聲音太小、太低沉。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詩學追求,但我們呼喚更為獨特、更具有現(xiàn)實性的聲音!耙粠б宦贰睒嬒氲奶岢,要求我們在寫作的時候,需要具備一種世界性的眼光,更加全面地去把握寫作對象。葉舟說,在古代,打通西域主要靠軍事和文化,軍事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再說,但是假如沒有那些文化人特別是詩人對這些地方的命名,西部敘事就會缺少很多內容,F(xiàn)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實施,讓我們重新面對很多新鮮的事物和經(jīng)驗,但不知當下的詩人能否有能力對它們進行命名,這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與會者認為,談到“一帶一路”與詩歌寫作的關系,不是要求所有的詩人都一定要去寫相關的題材,而是要求我們把寫作的視野擴展開來。劉金忠說,詩歌不應該成為少數(shù)人的古玩,它應該貼近大眾,反映百姓的心聲。一個詩人,既要知道自己身上的痛,還要把自己的痛與世界的痛聯(lián)系起來。詩歌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但詩人的情感應當與更多人的情感相融。

  宏大的戰(zhàn)略構想要真正落到詩歌之中,必須考慮詩歌寫作中的“大”與“小”的問題。沈葦談到,當一個詩人坐下來寫作的時候,他是真正的“個體戶”,對自己寫下的每一行詩負有責任。宏大的“一帶一路”,有時候會變成具體而微的“一帶一路”,譬如他生活的城鎮(zhèn)、村莊和家門口的“一帶一路”——林帶的一棵樹、一叢灌木,或路上的一位老人、一個孩子,都與他有著更真切的關聯(lián)。在張戰(zhàn)看來,她喜歡關注的也是那些個人化的東西,但也試圖將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全人類的命運結合起來。我們雖然關注的是身邊的微小事物,但一定要用普適性的價值觀去觀照,去尋找到這個世界本真性的東西。

  張燁認為,“一帶一路”題材的作品當然值得寫,但是寫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怎么寫,F(xiàn)在的一些詩歌,語言上確實很漂亮,但仔細一讀,里面都是空的,沒有溫度,沒有驚心動魄的東西。詩歌是語言、思想和情感緊密結合的產(chǎn)物,缺一不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詩人應該沉下心來,提煉生活素材,扎扎實實寫作,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

  冉冉談到,“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中,包含著“文化包容”的命題。所謂“文化包容”,就是不同文化或者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溝通交流、吸納欣賞。作為一位寫作者,“一帶一路”構想帶給她的最大鼓舞是,一定要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不僅要關注英、法、德、俄、美等幾個國家的文學,還需要關注阿拉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qū)的作品。文化的交流與文明的碰撞,會產(chǎn)生文化、文學意義上的“新物與新境”。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既需要守住某些恒定的價值,以不變應萬變,同時也需要拓展擴張、另辟新路,甚至不妨成為變色龍。

  在龔學敏看來,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你有好的東西,我也有好的東西,于是互相吸引,共同交流。就詩歌來說,“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實施,確實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臺。但是作為新詩的寫作者,我們應該更多地反問自己:我們寫出了什么令自己特別滿意的詩歌,可以吸引別人的關注?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真正地在創(chuàng)作上變得自信了,也確實寫出了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才會積極與別人溝通,對方也才更加愿意主動了解我們。

  據(jù)介紹,《詩刊》將于第9期推出“第六屆青春回眸詩會”專號,同時將以“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當代詩歌為主題,陸續(xù)開展相關主題的采訪創(chuàng)作和研討活動。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