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改編時代的網絡小說路在何方?

http://m.134apc.cn 2016年01月22日14:36 來源:文學報 劉楊

  近一年來,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成為熱潮。相較于以往零星地改編,如今新舊網絡小說被密集地搬上熒屏,可以說網絡小說進入了“改編”時代。影視改編在為網絡小說發(fā)展遭遇到瓶頸帶來了一線希望的同時,也更明顯地暴露出網絡小說存在的通病。正因如此,在當下透過影視改編反思網絡小說顯得尤為必要。
    十幾年來,網絡文學網站運營日益規(guī)范,其市場漸趨成熟,作者間、網站間的競爭本應能使作者思考如何提升作品的藝術質量從而維持讀者市場,因為在產業(yè)化之后,市場本身成為網絡小說質量的重要約束機制。然而,隨著網絡文學產業(yè)鏈逐漸形成,前幾年影視改編(尤其是《甄嬛傳》《步步驚心》等)的成功,不僅加速了網絡文學類型化的進程,也使得影視改編成為網絡文學的救命稻草。這里要說明的是,網絡小說盡管數(shù)量極多,但能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畢竟很少。而如今起點、晉江等大型網絡文學網站近期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作品在題材上的類型化和藝術上的粗糙化愈發(fā)明顯,反過來看,影視改編所選取的作品大多是讀者反響較好,受眾面與影視劇傳播預設的觀眾群相應,且經過一定時間的市場檢驗。因此,相對于一些小眾題材或精英意識濃厚的作品,能被改編的作品其實是作為“大眾文化”表征的網絡小說的代表作。
從影視市場來看,青春勵志、身世疑云、職場攻略、霸道總裁愛上“白蓮花”,“屌絲”逆襲“白富美”等情節(jié),甚至于穿越、仙俠、 奇幻等類型的小說基本上也已被改編了一遍。電視劇的大情節(jié)容量和對網絡小說內容的補充固然在一定時期內還有其生命力,尤其是還可以靠演員群體化的高“顏值”和話題性吸引粉絲,在這個時代或許可以挽救收視率,卻不能改變網絡小說的困境,如果網絡小說靠此生存則不僅淪為影視劇的“嫁衣”,還會因為自身文學價值的貶損而喪失其IP基礎。
    因此,聯(lián)姻影視是一柄雙刃劍,在短期內IP劇可以使網絡文學熱潮再起,但如果網絡小說作者不解決其內在的文學性逐漸缺失的危機,將損害網絡小說之后的發(fā)展,這也是為何大量繼起的網絡小說既產生不了影響也沒有受到影視劇關注的原因。

    從“改編”看網絡小說兩大短板

    如前文所指出的,被改編的網絡小說在同類小說中已屬佼佼者,然而作為小說,它們所存在的文本粗糙化的缺陷也在改編中被呈現(xiàn)出來,這主要體現(xiàn)在情節(jié)結構和人物塑造兩個方面。
一方面,網絡小說的寫作方式決定了有些作者在駕馭長篇小說的情節(jié)時捉襟見肘。當前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往往是篇章之間創(chuàng)作和更新的同步,不是獨立創(chuàng)作先有完整的構思而后給全書一個合理的情節(jié)安排。盡管很多網絡小說有文案,卻往往也只能照顧到情節(jié)主線。作者為了吸引讀者往往要在講故事上下功夫,并盡可能使故事能扣人心弦,但有時會造成故事反復堆砌或類型單一。只不過,因為更新的時間差而導致讀者的閱讀時間差,這些問題并沒有引起讀者的注意或反感。小說《花千骨》就 頗為明顯,盡管很多“原著黨”對于影視改編強烈不滿,但我們仔細閱讀小說會發(fā)現(xiàn),被壓縮在最后的幾次大戰(zhàn)的敘事功能是要將花千骨的命運一步步推向深淵,然而許多打斗場面的描寫和作者大量修辭性的文字并未起到推進情節(jié)的作用,而僅僅是為了用文字去滿足讀者的快感。我們承認小說原作不乏精彩之處,但也和眾多網絡小說一樣往往是有精彩的片段卻沒有有效的情節(jié)組織。相比之下影視劇對于小說中若干作者沒有辦法處理的情節(jié)副線有所展開,使高潮集中而不是片段拼湊。
    為了圓年輕讀者的“白日夢”,不少網絡小說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實際上共享了一種審美模式,高冷、圣母、學霸、暖男、腹黑男女等這些預定的人物設定會有配套的語 匯和情節(jié)加以表達。如關于完美男性的想象,顧漫可謂是“集大成”者,已經被改編的《杉杉來吃》《何以笙簫默》和正在被改編的網絡小說《微微一笑很傾城》都 出自她之手。雖然在內容和題材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主人公封騰、何以琛和肖奈都是聰明睿智、才華橫溢、事業(yè)有成、英俊帥氣、內心細膩、用情專一的男性,作 者在這個內核上為他們配上霸道總裁、學霸的身份并遇到一個帶有一些“傻白甜”氣質的女主角。網絡小說中還有不少如“白蓮花”般“瑪麗蘇”式的女主人公,這 種人物設定當然有日漫和韓劇的影響,但在中文網絡小說中被發(fā)揮到極致,連周圍的男性設定也都幾乎相類似,女主人公們單純、善良、美麗、無辜,周圍的男性紛 紛愛上她們,僅近幾個月就有花千骨、戚百草、云歌相繼亮相熒屏,明曉溪無疑是這類女主人公的大量制造者。影視劇確實能拯救這些小說的原因在于,它通過換成 批的演員滿足年輕觀眾的視覺需要,實現(xiàn)“劇不夠,顏值湊”,但這對網絡小說自身的發(fā)展而言卻并非幸事。

    理性與“改編”互動

    當然筆者不反對網絡小說改編,而是希望作者能將精力多集中于創(chuàng)作質量的提高,能提供像《后宮·甄嬛傳》這種文本,即雖然情節(jié)稍顯拖沓且部分人物形象薄 弱,但畢竟有較為嚴密的藝術邏輯貫穿小說,作者也對人物進行了深度開掘!墩鐙謧鳌返某晒,并不是影視改編為之補充和增加了多少內容,正相反,是作者的創(chuàng) 作容量大于劇情的容量,為改編時的優(yōu)化提供了較好的文本基礎;蛘哒f,作者在連載時的缺陷能在有機會出版時被認真修改。比如,此前熱播的《瑯琊榜》,其原 著就經過了多次修改,作者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但在情節(jié)結構上卻做了較大的改動,使人物出場的時間和方式更合理、情節(jié)也相對緊湊,而電 視劇其實是綜合的不同版本進行了符合播放需要的改編。
    在這個IP劇大火的時代,網絡小說作者還是要保持冷靜。在情節(jié)的收與放及原創(chuàng)性、人物的 虛與實及內在個性的刻畫上有獨立、細致的思考,而非模板套用式地趕制,那么,較好的文本基礎加上網絡媒介的開放性,會逐漸形成一套獨立的美學體系,也將有 助于網絡小說未來長期的發(fā)展。最后,對于這一方興未艾的網絡小說改編潮,批評界也應該通過批評實踐形成并拓展一種結構性的批評視野,從而看到那些在影視改 編對網絡小說本身藝術轉碼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不能總是以虛空的理論將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來闡釋。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