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tài) >> 正文

東西方文化對話實為當代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要求

http://m.134apc.cn 2016年03月04日11:34 來源:中國藝術報 樂黛云

  我和湯一介先生大概從80年代起就從事跨文化研究。我從80年代初期就開始從事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學習、研究和教學, 90年代后,逐漸轉入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早在1991年,總部設在巴黎的歐洲跨文化研究院邀請我和湯一介成為他們的重要委員,該院是希望把亞洲、非洲打通,將亞非拉和美國文化、歐洲文 化三股力量結合在一起走上新的未來。所以在歐洲跨文化研究院的主持下,我們做了很多工作。1991年歐洲跨文化研究院曾以“文化雙向認識的策略”為題,與 廣州中山大學合作,在中國召開了第一次跨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3年,更大規(guī)模的跨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以“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為題在北京大學召開。這是第一次在中國組織的“絲路文化聯(lián) 合考察計劃”的總結大會。考察計劃的發(fā)起人是前幾天剛去世的意大利著名學者艾柯。參加者為十余位歐、美、日著名學者教授,中國方面參加的有湯一介、王蒙、 郭宏安、羅芃、孟華、沈大力、陳躍紅等。學者們從廣州出發(fā),途經西安、敦煌、吐魯番,最后到達北京長城。我印象非常深的是艾柯在北大發(fā)表的總結發(fā)言,也是 他在中國的第一次演講,他提出外國學者來中國不是為了尋找西方的獨角獸,而是為了尋找東方的龍。意思就是說研究中國了解中國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用一個已 經有的框架、觀念套在中國文化上,這就是說不要從西方觀念而要從中國文化本身出發(fā)來研究中國文化。他的這一理念為二十年來中國的跨文化研究墊下了一塊很重 的基石。所以后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學者是按照這條路來了解中國文化的。比如這一思想也為我們的好朋友,今天同我一起授獎的安樂哲教授所接受。我對安 樂哲教授的了解和認識,最早就是他與郝大維兩人合寫的《通過孔子而思》 。當時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覺得對北大的漢學家們、北大中國文化研究者們也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艾柯到安樂哲他們都提出這樣的主張,按照中國文化本身 的發(fā)展、按照中國文化的框架來研究中國,而不是用西方的東西套在中國文化上。這一點在今天也還不是完全做到了,而是我們要一直奮斗的。

  接著, 1996年我們在南京大學召開了“文化的差異與共存”國際學術討論會。1997年在北大召開了以“未來十年中國和歐洲最關切的問題”為題的國際學術討論 會,當時歐共體派了很多觀察員來聽會。1997年7月,又在法國巴黎近郊的維拉蘇古堡召開了中歐合作出版會議,會議上討論很多實在的問題,比如確定了出版 《跨文化對話》叢刊(每年2 - 3期,現已出到34期) 、 《遠近叢書》 (主要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老百姓怎么看待夢、怎么看待愛、怎么看待人生等等這樣一些不同的領域里他們的看法、具體的感受,現已出中法文各14種) 、 《中西跨文化關鍵詞》等一系列寫作出版計劃。

  在多次會議中,我們形成了一些共識,大抵是不贊成在“全球意識”的掩蓋下,實現所謂世界文化的“相互同化、融合、一體化” ,認為這些說法多半是某種“中心論”的變種。只有承認并保護文化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fā)現和發(fā)展自 己。中西方學者都認為,目前,西方文化體系需要找到一個參照系,一個“他者” ,以便用一種“非我的” 、“陌生化”的眼光來重新審視自己,突破過去的“自我設限” ,尋求新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在掙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之后,也急需在新的基礎上,在與西方的平等對話中,更新自己的古老文化傳統(tǒng),完成自己的文化現 代轉型;因此,東西方文化對話實為當代文化發(fā)展的一項重大歷史要求。

  當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整體怎樣能夠出現在我們國家的學術研究里,這是很困難的。我們大多數的學生只了解美國、了解歐洲,可是他們不懂得印度、 不懂得非洲,這是很大的缺陷。我自己也一點不懂得印度,雖然我去過兩次?墒且院笪覀兊膶W生,一定要讓他們了解印度、了解非洲,因為將來的世界是多元的世 界。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給文化研究者,特別是做跨文化的研究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快馬加鞭往前趕我們的工作。

  跨文化對話的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北師大校長董奇在2015年北師大“跨文化方法論研究首期講座”上強調說:“當今世界極 為關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人才教育的走勢,呼吁文化多樣性,同時也希望從中國崛起中獲得對于外部世界的種種啟示,而這種種理解和交流工作都要通過 跨文化對話完成。 ”緊接著,教育部組織專家評審,并正式批準了“跨文化方法論研究”作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研究項目。這是比較難得的,雖然 我做比較文化研究這么多年,可是都是比較邊緣化的狀態(tài)。而現在得到國家那么大的認可,所以覺得非常興奮,也倍覺我們的事業(yè)任重道遠!

  (本文系本報記者喬燕冰根據第二屆“會林文化獎”獲得者著名比較文學家、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獲獎演講整理,標題為整理者所加,未經本人審閱)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