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七〇后”作家與批評家:從集體潛行到深層互動

http://m.134apc.cn 2016年04月20日08:3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永春

  如果說某個群體性的文學事件標志著這一代作家的集體出場,那么“70后”還需要等待一個契機或者一個強大的外在推動力。這代人積聚起來的文學力量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出來!70后”擁有諸多其他幾代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只是還沒有將其轉化為更加豐富的文學產出。

  20世紀以來,幾乎每一代人的文學實踐都以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兩種維度同時展開,近30年來尤其如此。20世紀80年代先鋒文學思潮和世紀末的“斷裂”事件、新世紀的青春寫作和網絡文學熱潮等都可以視為某種代際文學實踐,“60后”和“80后”們已經先后找到了自己出場和發(fā)聲的方式,只有“70后” 還處于集體潛行的狀態(tài)。如果說某個群體性的文學事件標志著這一代作家的集體出場,那么“70后”還需要等待一個契機或者一個強大的外在推動力。

  以出生年代為一代文學參與者命名,大概就是始自所謂“80后”。20世紀90年代以降,在市場大潮的驅使下,一批年輕作家大規(guī)模出現,他們的風格一時之間還難以被統(tǒng)一命名,于是就籠而統(tǒng)之地稱之為“80后”。他們強勢出場,很快就占據了文壇的重要位置,從而擠壓了比他們更年長的“70后”的存在空間!70后”這樣的命名從出現的那一刻就是尷尬的,他們注定是被邊緣化的一代,既沒有“50后”、“60后”深湛的文學積淀和已經穩(wěn)定的文壇地位,也 沒有“80后”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得天獨厚的生活資源。出生在“文革”后、經歷了巨大社會變化的他們仍然沒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文學觀念和書寫姿態(tài),他們自身的生活經歷還沒有完全積淀下來,無法形成具有明顯代際特征的文學表達方式。因此,無論是“70后”作家還是“70后”批評家,大都還相對沉默。這種集體姿態(tài)既是這代人的共同處境,也是他們的某種自動選擇。

  “70后”作家陸續(xù)登上文壇的過程跨越了將近20年,從上世紀末的衛(wèi)慧、棉棉、周潔茹、潘向黎到本世紀初的魏微、金仁順、李修文、朱文穎、戴來等,再到近年來日漸活躍的弋舟、葉煒、徐則臣、喬葉、張楚、曹寇、阿乙、王十月、魯敏等。他們以各不相同的方式與姿態(tài)陸續(xù)出現,他們的出生時間也逐漸由1970年代初期向后半段過渡。可以想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有“70后”作家不斷涌現。這個群體的動態(tài)發(fā)展與“50后”、“60后”和“80 后”群體的相對固定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代人積聚起來的文學力量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同時,由于時間跨度如此之大,“70后”作家們無法構成統(tǒng)一的美學形態(tài),他們往往依賴出場時的文學環(huán)境而獲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并在此后的發(fā)展中不斷變化。所以,“70后”是最松散的一個代際群體,內部的歷時性變化和共時性差異都遠遠大于其他幾代作家,要找出其中任何兩位作家在書寫姿態(tài)、詩學形態(tài)、思想姿態(tài)和理論資源等方面的相似性都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相反,“50后”的現實主義鄉(xiāng)土書寫、“60后”基于現代主義的敘事新變和“80后”出入于消費主義文化所形成的都市生活景觀,都已經確立了完整而鮮明的美學規(guī)范。沒有集中地大規(guī)模出場,而是自然而然地逐漸呈現出紛繁復雜的詩學追求,這種現象在整個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與作家的存在狀況相近,“70后”批評家們也仍未形成鮮明的群體特色。作為新時期以來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和文化環(huán)境日益開放的結果,這些批評家們大多受過完整而深入的專業(yè)文學教育,有著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精準的判斷能力。應該說,他們的專業(yè)能力是最扎實的。但是,制約他們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文學批評在當下社會中的邊緣化、批評環(huán)境的層級化、評價機制的數量化等都對他們的發(fā)展有重要的負面作用。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很少有“70后”批評家以文學批評作為主業(yè),因其無法轉化成社會、高校、傳媒認可的理論成果,許多高校甚至并不將批評作品視為科研成果。在無法靠文學批評謀生的情況下,大部分“70后”批評家們需要另外開辟屬于自己的學術陣地,文學批評只能當作副業(yè)。這種狀況對已經占有穩(wěn)固地位的“60后”和受到媒體追捧的“80后”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對“70后”的影響則更為深遠!70后”批評家的成長需要不斷克服這些外在壓力,努力探索屬于自己的批評理路和介入姿態(tài),找到恰切的發(fā)言方式,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評成果。批評個性,是他們亟需建構的立身之本。而突出的批評個性則是建立在話語體系更新基礎上的?傮w來看,目前“70后”批評家仍在沿用 “60后”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起來的話語體系和言說方式,在理論資源上也較為依賴外來的西方話語。帶有鮮明本土特色和個性特征的批評方式還遠沒有 出現。另外,“70后”批評家們也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代表著“70后”批評家們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逐步樹立自己的批評立場。

  在復雜的文學環(huán)境中,既要面對來自學術體制的束縛,也要銳意突破、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70后”作家和批評家們的互動相對來說還較為沉寂,存在著集體潛行的現象。在熱鬧一時的余秀華現象中,就鮮有“70后”批評家參與。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70后”們仍執(zhí)著于文學、文本本身,沉實而不浮躁,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還沒有適應當前已經變化了的批評環(huán)境,沒有對文學現場進行更加敏銳的直觀言說!70后”擁有諸多其他幾代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只是還沒有將其轉化為更加豐富的文學產出,只要“70后”作家和批評家們在更深層次展開對話、互相促進、互相砥礪,這一代人的文學實踐一定會成績斐然,在中國文學發(fā)展歷程中留下自己的輝煌身影。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