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以嚴謹研究面對莎翁

http://m.134apc.cn 2016年04月26日10: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姜紅

  離開這個世界整整400年了,莎士比亞似乎在另一城市居住,人們對他的作品仍津津樂道,仿佛是新面世一般。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逝世。其人其文已成為世界性文化符號,具有跨越國界、文化與時代的魅力。幾百年來,關于莎士比亞的研究日益豐富,各種文學批評流派均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解讀與詮釋。然而,也有專家指出,一些解讀或許牽強附會,有歪曲、顛覆莎士比亞之嫌。

    從“野蠻人”到“莎士比亞崇拜”

    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盡管他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劇作家,但是卻并未得到很多學者的青睞。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甚至稱莎士比亞是一個借別人的羽毛裝飾自己的“暴發(fā)戶烏鴉”。莎士比亞備受爭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戲劇作品違背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亞里士多德認為,戲劇應當聚焦于行動而非人物人格;悲劇是對一個完整行動的模彷﹐這一行動的開始、中間及結束遵循固定的順序并且有特定的規(guī)模。后人還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一步演化出教條的“三一律”,即戲劇創(chuàng)作要遵循行動、時間及地點的一致,要求劇情單一、避免支線情節(jié),時間幅度應在一天之內,地點不應變換。然而莎士比亞的絕大部分劇作都沒有遵循這些規(guī)則。因此,莎士比亞引發(fā)了學術界的爭議,人們指責他是缺乏藝術性的“野蠻人”。

    直到18世紀,莎士比亞才真正獲得眾多知名學者、作家的完全賞識甚至是崇拜!18世紀時莎士比亞被奉若神明,被視為天才的代表,這對當代的文學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庇祭锼雇写髮W英國文學教授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及英國蘇塞克斯大學英國文學教授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對本報記者表示,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及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等一些看似拘泥于原則的古典主義作家開始權衡亞里士多德的“三一律”,思考文學原創(chuàng)性的價值。而愛德華·揚格(Edward Young)1759年的名著《試論獨創(chuàng)性作品》(Conjectures on Original Composition)則標志著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性的轉折。與此同時,莎士比亞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

    牛津大學英語文學教授喬納森·巴特(Jonathan Bate)認為,促使莎士比亞成為英國國家級大師的關鍵,是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于1711年9月3日在《觀察者》上發(fā)表的對“天才”的闡述。1800年時,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全英國的文化符號,其影響力逐步跨越了國 界。歌德曾寫道,莎士比亞與人類的世界精神相關聯(lián),因為他存在于全世界。人們對莎士比亞的贊頌與尊敬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

    “莎士比亞的作品如今是世界上公演頻率最高的劇目之一,而其歷程也頗為有趣。”大英圖書館“十幕重現(xiàn)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Ten Acts)紀念展負責人佐伊·韋爾考克斯(Zoё Wilcox)對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表示,莎劇最早可能在17世紀時就已經走出英國,世界各國開始先后翻譯莎翁作品,使得莎士比亞蜚聲全球。

    莎士比亞或被歪曲

    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在當代仍然是各種文學批評流派不斷發(fā)掘的寶庫。本尼特與羅伊爾表示,從20世紀晚期開始,各種形式的歷史性文學批評占據(jù)莎評的主流,尤其是新歷史主義批評。此外,基于文本的研究、作者生平研究、莎劇演出研究等均占有一席之地。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基于解構主義、精神分析等理論的文學批評方法大致被吸收到歷史主義批評的實踐中來,盡管這些理論對于當代莎士比亞研究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但卻不能算作是莎評的主要形式。

    然而,有專家提出,一些當代學派借用莎士比亞作品來強化自己預設的觀點和立場,忽略、曲解莎士比亞文本,因而歪曲了莎士比亞。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客座教授布萊恩·維克斯(Brian Vickers)著書《盜用莎翁之名:現(xiàn)世批判論》(Appropriating Shakespeare: Contemporary Critical Quarrels)認為,解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唯物主義、精神分析等眾多派別,均利用莎士比亞作品為各自的目的服務,帶著某種偏見去分析作品,產生了碎片化的闡釋。

    維克斯提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法國文學批評界開始出現(xiàn)一種觀點, 認為語言無法可靠地反映現(xiàn)實,既然不可能對文本進行明確解讀,那么任何理解都可能是誤解。維克斯從哲學、語言學等角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試圖重新恢復對語言及文學的正常解讀。各種文學批評流派在不斷發(fā)掘莎士比亞經典作品時,應當進行適當、合理的闡釋,而不是以預設的立場去歪曲、顛覆。本尼特與羅伊爾表示,雖然讀者在閱讀時難做到完全中立,但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者,其基本責任就是,認真嚴謹?shù)亟庾x文學作品,擺脫預設的意識形態(tài)和批評觀念進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倫敦4月23日電 駐倫敦記者 姜紅)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