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作家和批評家勾肩搭背未必是好事

http://m.134apc.cn 2012年11月19日10:46 來源:羊城晚報

  作家與批評家之間缺少一種緊張關系

  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說是文學批評應該引導創(chuàng)作。這句話說得對不對?可以說非常對,絕對對,但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辨析。也就是說,我們要弄清楚文學批評究竟怎樣引導創(chuàng)作?從廣義上看,當前的整個文化生態(tài),就足以引導塑造創(chuàng)作,決定哪些東西能出來,哪些東西出不來。所以說,文學批評其實并沒有那么大的力量,作家也并不是嗷嗷待哺等待批評家去引導。

  我曾經(jīng)和很多作家開玩笑說,他們的大問題是太怕批評家。面對作家,批評家的確常常做出不屑的樣子。很多時候那是他們表現(xiàn)給作家們看的,因為這涉及他們的職業(yè)自尊。作家們未必不明白這么一回事,但以我對他們的了解,他們中很少有不怕批評家的。這怕是哪來的呢?說到底是因為批評家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quán)。這是一種社會化的話語權(quán)力,這些人參與評獎,參與作品經(jīng)典化的過程,他們在權(quán)威媒體發(fā)表言論,這些都對作家們構(gòu)成了很大的壓力。

  不過,批評家們總感覺自己很委屈,他們想,自己說話誰會聽?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把自己想得那么弱,就沒那么對了。以我的了解,作家們對批評真正不在意的其實很少見。某種程度上看,作家往往是太在意了。所以,他們要努力搞好和批評家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看到到處是一派和諧的景象。其實,這就是問題所在。以我看,要說中國文學有問題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作家與批評家之間缺少一種緊張關系,一種有真正創(chuàng)造力的緊張關系,一種很緊繃的東西。

  當然,看到作家和批評家勾肩搭背的,也未嘗不可。我們畢竟生活在人情社會里,再說,批評家又不是法官,也不是非得做出一副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才好。但這對真正的文化創(chuàng)造未必是好事。有一句話不說么,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在文化創(chuàng)造上,作家們才擁有最大的權(quán)力。相比之下,批評家在生活面前顯得蒼白,評論家并沒有掌握什么創(chuàng)作的秘密,他們那些批評的經(jīng)驗,全是從以前作家的創(chuàng)造中總結(jié)出來的。對他們這一套,作家完全可以不買賬,你完全可以挑戰(zhàn)過去的那一套,創(chuàng)造出以前根本沒有過的東西來,看批評家能拿你怎么辦?

  作家在公開場合,很多時候都一副聞過則喜的樣子。能聞過則喜當然很好,但這樣下去,被批評后作家們能真正有所得嗎?文學創(chuàng)作會越來越發(fā)展嗎?我們的整個文化生態(tài)會變得更具創(chuàng)造力嗎?我想是不會的。所以,怎樣建設一個正常的和健康的批評文化生態(tài),是需要我們深思的。

  說話的能力和說真話同等重要

  像我們經(jīng)常說到一個詞叫道德底線。我常覺得,底線其實是最難達到的,最基本也是最難做到的。全都說真話,做得到嗎?所謂批評的最低要求講真話,恰恰是很高的要求。不過,我們不一定都要說真話,但至少可以不說假話。我在中國作協(xié)工作,經(jīng)常主持研討會。我發(fā)現(xiàn)大多時候都是一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但實際上有那么好嗎?所以,當我看到大家在會上有爭論,總是鼓勵當面吵起來,當然吵歸吵,吵完之后必須握手言和。我總覺得這樣的爭論對文學批評的建設是很有好處的。

  我們強調(diào)了倫理建設。此外,我們還得說說批評的能力建設。不說這比倫理建設更重要,其實至少是同樣重要。比如,有一天我們大家都開始說真話,說了真話是不是說批評的目標就達到了呢?當然不是。因為傻話也是真話,所以除了說真話,還要說有水平有見地的話。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就是把說傻話當成了說真話。說實在,有些故作姿態(tài)的很兇猛的話,看起來振振有詞,還橫行霸道,這簡直是對我們智力的侮辱。不過,說傻話能得到更多的圍觀喝彩,媒體多多少少也喜歡,所以它很有市場。以此看,我們一方面要鼓勵說真話,一方面還要鼓勵大家像王朔說的那樣好好說話。好好說話就包含了對能力建設的促進和期待。

  當然,不是說好好說話就要大家搞批評都要費厄潑賴,要這樣也確實很乏味。有些文章寫得真尖刻,但你看得出寫得很聰明,也有自己的洞見,讓你讀了感覺特別爽。但很多文章的確很爛,有些作家看到這樣的文章很生氣,問我要不要回應。我就說,對這么蠢的話,你怎么回應?你回應了,就是把你自己拉到和他一樣的低水平。所以能力建設很重要也很難。它要求參與評論過程的人,對文學有深刻而廣闊的理解。這對真正的批評家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我們的文學一度處在持續(xù)不斷的脈絡和譜系中,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對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還有既有的評判標準,我們還有現(xiàn)成的一套東西來對付。但問題是,我們當下的文學正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化。到了這十幾年,原來一條線上的東西散開了,它不再是一個譜系上的東西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文學的理解真的很窄,我們對很多東西沒感受力,所以你會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很有一部分批評家,他們一年到頭就盯著那么幾個作家,其他的權(quán)當沒看見。這不是說,他們真就對少數(shù)幾個作家那么感興趣,原因在于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去評論其他作家的小說,那不在他們的能力之內(nèi)。從這個意義上說,倫理建設固然重要,能力建設更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危機,比說真話的危機更大。

  批評目的應該是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的

  前兩天,有主流大媒體來問我,現(xiàn)在每年出版長篇小說3000多部,為何偉大作品卻越來越少?我就說反過來問,如果一年出版的3000部作品里,有300部是偉大作品,你覺得正常嗎?要是你覺得3000部太多,那出300部,30部,是不是說偉大作品就更容易出現(xiàn)呢?真正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就如同大自然,要不許長草,也不許長小樹,那可能連大樹也生長不了。大自然要的就是雜草叢生、萬木蔥蘢的氣象。再比如,是不是你成不了郎朗,就不該讓你彈琴?其實,如果沒有2000個未必成得了郎朗的人在彈琴,那恐怕連一個郎朗也出不了。所以,就文學來講,一定的量是需要的,盡管這里面一定有大部分是垃圾。但一個不允許出垃圾的文化,你指望它能出大作品嗎?實際上,任何一個文化生態(tài)里,永遠是好的、弱的、差的占多數(shù)。所以說,一年出多少作品,真不是需要我們操心的事,一年是出這么多小說了,這當中絕大多數(shù)大概都出不了家門。還有很多作品,是人家自己掏錢出的,他出書給自己留個紀念,那也是他自己的自由。

  這樣,你還會認為我們只需要偉大的、好的作品嗎?精華永遠是少數(shù)、少量,是隨機選擇選出來的。所以,偉大的批評,對文明至關重要的批評,就是要有力地告訴大家,這3000部里,哪些你根本就不要看了?當然,你要能說服人,這畢竟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可能有七個人、八個人甚至更多的人,參與批評過程,都認為哪些是不要看的,哪些是需要看的,你就能明白我們文學里真正好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了,就能對整體的文學有一個相對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批評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不是誰出名了,你就得批評他。當然,我們不是說,大作家、好作家就不可批評。但你得明白批評的根本目的從來就該是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的。我們的首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交鋒、對話、爭鳴、討論,不斷確認我們的文學和文化中珍貴的東西。

  (李敬澤 傅小平根據(jù)演講錄音整理)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