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一個人的兒童文學小史

http://m.134apc.cn 2013年03月11日11:12 來源:新民晚報 劉緒源

  這本《中國兒童文學史略(1916-1977)》得以寫成,要感謝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張潔、梁燕、周晴、李遠濤諸位,沒有他們的鼓勵、催促并長期鞭策、監(jiān)督,它是不會有的。在確定選題和寫作的過程中,兒童文學前輩任溶溶、任大星、施雁冰、周曉等給予多方指導,釋疑解惑,對我?guī)椭鷺O大。

  張潔最初提出這個題目,還是2006年的事,轉眼過去六七年了。這中間,因為寫那本現(xiàn)代散文史論性質的《今文淵源》,停了幾年。到2010年初秋,開始正式動筆,但寫出兩篇序文后,因有與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對話,又暫時放下。到2011年初發(fā)憤寫作,先得六篇,正擬一鼓作氣,卻又因有與李澤厚先生的第二本對話,并且要編一冊《周作人論兒童文學》,又停了一個夏天。好在插進來的這兩件工作,對于本書都有助益,以前寫《今文淵源》也有助于本書——這些跨界選題之間的奇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實在是很有趣的。自2011年國慶開始,我再也不敢怠慢,有朋友笑我是“閉關”寫作,這樣到翌年早春,終于完稿。一開始,還是想寫成書話合集式的準文學史的,后來野心漸增,就按著文學史模樣寫下來了。序里仍留著當初的痕跡,行文也始終不避書話的趣味,細心的讀者應不難發(fā)現(xiàn)。但雖說是史,畢竟是“一個人的文學小史”(本書原擬書名即《一個人的兒童文學史》),寫法上強調保留審美體驗之真,也強調研究視角之獨特,或有不合規(guī)范處,還望方家包涵并指正。好在雖是學術性思考,每寫一篇卻都有靈感,有“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喜悅和沖動,沒有一章是蹙眉硬寫的。如此想來,其間或許還有真生命在,惟這一點聊覺安慰。

  嚴格說來,此稿并未寫完。原計劃要寫一百年,還要寫到新時期兒童文學,寫到當下。然而實在精力不濟。也是知難而退,因前面現(xiàn)代部分三十多年只寫了六萬字,建國后的十七年(不算“文革”這一段)一寫就是八萬字,新時期的三十多年真要寫,篇幅恐怕比現(xiàn)在兩部分的總和還要多。這使我明白,寫史,真是越近越難寫。但我將前兩部分冠以卷一卷二,而不以上下卷名之,就是留一后步。以后若有條件,或許還會奮力一試也。

  本來此書應寫到1976年,這樣在時間上正好一個甲子,湊成整數(shù),煞是好看,F(xiàn)在延伸到1977年,為的是要寫到《班主任》出現(xiàn),亦即寫到新時期文學的開端。魯迅寫《藥》,無端在末了添了一圈花環(huán),就為給人以希望。他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我以為這也是他自己為文時積極心態(tài)的表現(xiàn),這是很可感人的。本書效法前賢,寫了六十一年,寫到那充滿希望的出發(fā)。那春天的氣息很美,我愿時時記取那個年代。(本文為《中國兒童文學史略(1916-1977)》跋)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