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想一
這些年來的軍旅小說,優(yōu)長之處在于勇敢地直面當前軍旅生活,通過描繪軍營事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形成的一些特殊印痕,來表現(xiàn)當代軍營的形態(tài)和軍人的存 在現(xiàn)狀、思想方式、價值取舍。遺憾的是,許多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雖然有片面的進步,但這種進步只是與時代環(huán)境變化有關、與時代文學語境有關,而在真正的文學深 度發(fā)掘上,在小說本質的靈動多樣化上,幾乎是乏善可陳。而另一部分以解放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軍旅小說,且不說它們在小說形態(tài)上擺不脫此類小說的套路 化,就是在情節(jié)和字句里也嗅不到星點兒戰(zhàn)爭年代的氣味;如果再朝高里要求,絕大多數(shù)此類小說,整體上既不具備文學的規(guī)律,根本上也沒有小說世界必須的邏輯 性,甚至,稍微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此類小說從里到外基本上都是作者一個人對歷史對戰(zhàn)爭“想當然”的狂想;再進一步說,他下筆寫下第一個句子,就能 讓人看到他滿腦子電視劇、滿腦子金光名利啊……
斷想二
目前,軍旅小說之所以式微,當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無法回避:軍旅作家普遍淡忘了寫作不光需要天賦,不光需要激情與刻苦,更需要優(yōu)良的文學營養(yǎng)。
在當年從事小說編輯與各類作者打交道的10年間,我經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不管專業(yè)作家還是業(yè)余作者,大多數(shù)寫作者都不怎么讀書,因而他們的文 學素養(yǎng)都不是太扎實,都不太注重文學營養(yǎng)的吸收,多數(shù)還是憑借自身的一點文學天賦和一時的創(chuàng)作激情寫作,再就是摹仿當前幾家軍隊文學雜志發(fā)表的小說進行 “畫瓢”,至多再學點網絡語言充斥在作品里,仿佛因而便有了時代氣息。而對中外文學名著,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別說廣泛閱讀了,大多數(shù)寫作者所讀過的優(yōu)秀 作品都寥寥無幾。
我在做小說編輯時,曾有意識地問過不下40個軍旅作家(其中有小部分專業(yè)作家),誰把《紅樓夢》讀過兩遍,結果只有9個人看過一遍;又問《靜靜 的頓河》誰讀完了,結果只有兩個人,但當我提到小說里諸多精妙絕倫的細節(jié)和人物時,這兩個人都是用翻白眼來表示自己讀得很囫圇吞棗。后來說起《林中陽臺》 《亡軍的將領》之類,大部分人幾乎聞所未聞……
當然,在世界文學中,以軍營生活、以歷史戰(zhàn)爭為題材的經典作品舉不勝舉,并不要求每個寫作者都要讀它一遍,更不是要求軍旅作家們把一些經典作品 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有一個道理是無疑的,閱讀一些優(yōu)秀作品對你的寫作是絕沒有壞處的。你是軍旅作家,用心閱讀一下世界軍旅文學的經典作品,既可以開闊你 的眼界,也可以開拓你的思維;蛘哒f,你只有看得遠才能走得遠;如果你連高處都看不到,還談何風景,還怎么登高遠眺?還有更多的軍旅小說寫作者其文學營養(yǎng) 的源頭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他們基本上僅僅是靠雜志上的小說來吸取營養(yǎng)。
斷想三
我一直堅認,一本好書對一個好讀者來說,就像一顆釘子,不僅會釘進你的靈魂,而且會釘進你的肉體。比如,多年前我讀過玻利維亞作家塞斯佩德斯 (這不是個多么有名的作家)的一個短篇《井》,小說寫的雖然只是查科戰(zhàn)爭中一個微小的斷面,但到現(xiàn)在我仍然清晰地記得它的形態(tài),它的每一行字都歷歷在目。 今天我仍然認為它非常優(yōu)秀,每讀一遍就會感受到它不同以往的好與妙。作為一個短篇,它在文學的清潔、純粹、深度、準確、寬闊、智慧等方面,都可以準確地擊 中你的心臟。
當然,全世界軍旅題材的優(yōu)秀小說很多,就我目力所及的小小范圍內,從上個世紀到目前為止,每個國家的軍旅題材小說,都在發(fā)展和變化——這個話題 說起來太長太大了,而且優(yōu)秀作家和優(yōu)秀作品也太多了。在時間跨度上遠的不說,我僅舉離現(xiàn)在較近的兩個作家和作品來說:比如美國作家奧布萊恩反映越戰(zhàn)的系列 小說《大兵們都帶些什么》《如何講述真實的戰(zhàn)爭故事》等和俄羅斯作家巴布琴科反映車臣戰(zhàn)爭的短篇系列《山地步兵旅》。在美國文學和俄羅斯文學中,以戰(zhàn)爭和 軍旅生活為題材的優(yōu)秀小說俯拾皆是,但在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里,我看不到他們受本國傳統(tǒng)軍事文學的影響,幾乎是用他們孤獨而奇特的文學認知方式,完全開放地 詮釋他們作為個體對戰(zhàn)爭、對軍事生活的感受與探測,所思所見所描述,都是那樣逼真,那樣鋒利,那樣沉著,那樣無拘無束,甚至徹底撇開在他們本國傳統(tǒng)的軍事 文學中無法擺脫的、虛假的、道德意識和荒涼的人性追問,努力呈現(xiàn)他們眼中的戰(zhàn)爭形狀和軍旅生活的顏色,就像一個人堅定不移地指著一個地方說:意義就在這 兒。
說實話,我看完這些作品,說心里悲涼有點夸張,但真是半天醒不過神來。在閱讀《如何講述真實的戰(zhàn)爭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人情味》這兩篇像 論文題目一樣的小說時,我覺得我們也可以這樣書寫我們的軍營故事,但我們就是沒有人這樣寫過。尤其是看到巴布琴科的《山地步兵旅》時,我想起了我們軍旅文 學的式樣,想起我們的軍旅小說與生俱來的老實的表情;在看到作者巴布琴科是1977年出生的時候,我簡直感到恐懼了,因為想起了我們的軍旅作家的年齡,論 說我們這種年齡也應該是寫出好作品的時候呀,但沒有人寫出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瞬間的感受,沒有邏輯,沒有道理,甚至有些杞人憂天。
不管是誰,只要作為一個有志于軍旅文學創(chuàng)作的部隊作家,在勤奮寫作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地多讀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只要 能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提高自己創(chuàng)作能力,都可以認真閱讀一下。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小說鑒賞能力,才能擺脫仿照雜志上一些小說寫作的惡習,才能對個別評論 家和一些小說編輯的小說理論有所辨別——就我的經驗而言,針對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編輯也未必都是高明的。我覺得,作為小說編輯,除了熟練掌握專門的職業(yè)性技術 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優(yōu)秀的文學修養(yǎng)和高貴的小說鑒賞能力,如果再進一步要求,那么這個小說編輯最好還具有良好的寫作實踐經驗,國內的比如巴金、葉圣陶等 等,國外的比如伍爾夫、龐德等等。即便小說理論,我也只相信優(yōu)秀小說家的理論文章,比如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比如略薩的《中國套盒》,包括詹姆斯的 《小說的藝術》,比如一本被命名為《兩百年的孤獨》的馬爾克斯關于創(chuàng)作的言論集……當然還有莫言的一些創(chuàng)作談等等。
上述這些作家的小說理論之所以讓人信服,之所以能給寫作者有效的啟迪,是因為他們的理論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小說法則。而個別蹩腳的小說評論家操 著時髦的術語寫出來的文學理論,或者一個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小說編輯搬著幾本外國文論尋章摘句搞出來的小說評論,乍一讀,每一段都引用經典文論的句子,一 會兒是詹姆斯,一會兒是邁克爾·伍德,一會兒又是艾柯,甚至連斯蒂芬·金在《寫作這回事》里的幾句大而無當?shù)脑捯渤瓉碜糇C自己的某個觀點,猛一看,好像高 深莫測,好像頭頭是道;仔細一看,除了他引用的句子,凡是屬于他自己的句子無不粘爪子粘牙,通篇看完也找不到一丁點的道理可以服人。當然,這只是個別現(xiàn) 象。但說老實話,每當我讀這樣的文章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樣一幅情景:一個焊工手握焊槍,指點一個木匠怎么掏一個榫眼。
當然,即便是再高級的理論都不可能教會你寫小說。我一直認為,幾乎所有的優(yōu)秀作品都是作家在長期閱讀和寫作實踐中獲得了一種頓悟而產生的結果。
或者,也有個別天才作家什么書都不用看,一出手即是杰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類作家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都是短命的。就我所知道的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大師,沒有一個不是飽讀詩書、對許多經典作品爛熟于心的。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斷想四
許多作家認為,生活經歷對于寫作相當重要。這話沒錯。在我看來,閱讀對于寫作也非常重要。
作家奧康納在一篇文章里這樣說過,作家在20歲之后,就不需要再經歷更多事情,他所經歷過的那些,足夠他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使用了。當然,奧康納說 的是她個人感受,對一部分作家來說,也許有一定的道理。我個人認為,一個作家就是活120歲,他的生活經歷也是有限的,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經歷,是無限的。 比如,一位當代作家不可能經歷過戰(zhàn)爭年代,但同樣可以寫一本戰(zhàn)爭題材(甚至唐宋元明清年代的題材)的優(yōu)秀小說,這除了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外,更多的是他通 過閱讀獲得的心靈經歷十分豐富。可以說,大量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和鍛造作家的文學修養(yǎng),開闊作家的眼界,也可以激發(fā)作家的想象力,并能啟迪作家的寫作智慧。 這一直是我的觀點,我曾對很多軍旅作家說過。當然,納博科夫也說過,好書需要一個好讀者來閱讀。
許多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讀書雖然稱不上不二法寶,但絕對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這方面的例子也是 舉不勝舉的。就我個人而言,在這些年的閱讀中,很難說哪本書哪個作家對我的創(chuàng)作有著巨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從讀書中獲得了許許多多優(yōu)良的文學啟 迪。比如,格拉斯在小說里雖然經常斜著眼睛說話,但無論講述什么情節(jié)他總是歡欣鼓舞的,包括拉伯雷也是這樣;肖洛霍夫雖然有些絮叨,但絲毫不妨礙《靜靜的 頓河》具有大河奔流、泥沙俱下的磅礴氣勢;納博科夫的偏頗與極致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睥睨文學教條的傲然氣節(jié);我還從倫茨作品條分縷析、絲 絲入扣的敘述方式里,明白了小說的確鑿性與細致性是多么重要……總之,在閱讀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都不是像匠人傳授機械技術那樣教 導我們寫作,而是解放了我們的小說思維,把文學的靈感樹苗深深植入我們心里,或者說用那根點石成金的手指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也許你注意到我說的都是外國作家,那么,我在這里仿照一下那句老生常談說出我的真實想法: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只要能在寫作上給我們以啟示 的,我們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吸收。就像小說這種藝術形式,不管它具有多少式樣,只要適合表達我們的軍旅題材,我們都可以使用,都可以借鑒,都可以用來豐富 我們的軍旅小說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