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周一良先生 |
柳詒徵先生手跡 |
當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將收有40位老先生的文章結集為《學林春秋》交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時候,我不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氣,而是精神還在極度亢奮之中。隨后,我又想到不只是要搶救老先生們的治學經驗,還應該搶救整個20世紀中國學術史的重要資料。
(一)
重新披掛上陣,我繼續(xù)單槍匹馬地開始第二輪組編大戰(zhàn),即開始組織、編輯80歲以下60歲以上著名學者的治學回顧。這樣我又先后發(fā)出了一百多 封約稿函,工作量較之先前整整增加了一倍。組編《學林春秋》時曾規(guī)定,文章應包括個人的簡歷、師承和治學經驗三部分,重點是寫后一部分。當文章陸陸續(xù)續(xù)寄 來,我在一篇篇認真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被先生們那寶貴的治學經驗深深地打動外,他們在文中談到自己的老師對其治學和為人的影響及幫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這些大師的治學活動基本上始于20世紀上半葉,與他們的學生和弟子,即《學林春秋》作者的治學活動正相銜接。由此我又生發(fā)出了一個新想法:再組織一套 專門介紹已故學術大師的治學和做人的文章,旨在與《學林春秋》配套,為研究和總結20世紀中國學術發(fā)展史提供較為系統(tǒng)、完整、可信的基本史料。
主意已定,說干就干。當我把這一想法告訴金開誠先生時,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意,但對能否成功確有點將信將疑。我則馬上著手了,因為我 很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一項搶救文化的工作。和這些大師接觸過的學生和弟子已經為數不多了,且多已是耄耋之齡,再不及時搶救,怕也要悔之晚矣。為了能與《學林 春秋》的內容相配合,約稿時我提出了要求,即緊緊圍繞大師的治學和為人這兩個方面來敘述。我連書名都已經想好了,就叫《學林往事》。
此時,《學林春秋》一書的組稿和編輯工作還在進行中,又加入了《學林往事》一書的組稿工作,其忙可想而知。不過,好在前一套書的許多作者就 是后一套書的最佳作者。例如,蔡尚思寫蔡元培、王鍾翰寫孟森、程千帆寫黃侃、吳宗濟寫趙元任、季羨林寫胡適、楊明照寫郭紹虞、史念海寫顧頡剛、任繼愈寫湯 用彤、張岱年寫馮友蘭、邢公畹寫羅常培、王永興寫鄭天挺、劉又辛寫羅庸、楊志玖寫向達、馬學良寫李方桂等等,真可謂是非他們莫屬!他們和所寫的人,或是直 接的師承關系,或有親身接觸。
(二)
當然了,真正組稿時不可能一帆風順。比如,誰來寫胡適?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鄧廣銘先生,可他老人家已經駕鶴西歸。余下的人選當屬何茲全先 生,他卻告訴我之前已寫了一篇九千多字的介紹胡先生的長文發(fā)表,眼下沒有新內容可寫了。于是我又想到了季羨林先生,因為他在北大東語系當主任時,與校長胡 適應該有過不少接觸。當我把這一情況向他老人家匯報后,問道:“這書中少了胡適行嗎?”季老明確地表示:“不行!”并說:“環(huán)顧左右,只有我和胡適有過接 觸!庇谑,季老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寫介紹胡適的文章。
再有,就是有些大師一時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弟子或學生來寫,我就請他們的家人執(zhí)筆,如魏至寫魏建功、浦漢明寫浦江清、游寶諒寫游國恩等。文章交付,也是情感豐富、內容翔實、持論公允之作。
書中的文章不論篇幅長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人物性格鮮明,內容具體生動,感情豐富細膩,事跡感人至深。你會從一篇篇文章中看到一代代 真正的學人,他們?yōu)榱俗非笳胬怼⒊袀鲗W術、弘揚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而歷經坎坷,飽受磨難,一心向學,矢志不渝,奮斗終生。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特 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之風,足以昭示后人怎樣做人與為學。
(三)
林沄介紹于省吾先生常常感慨一個人越學越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無知,為此,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起床開始學習和寫作,長年不輟。他在書案上壓著 自己手書的“學到老,學不了”作為座右銘,生動地說明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王力先生是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師,他在晚年還寫出了多部重要的學術著作。除 了授課、帶研究生外,他還要參加各種會議和社會活動。他是哪來的時間從事研究和寫作的呢?作為王老的弟子,唐作藩先生介紹說,他老人家從不浪費每一分鐘, 從外面開會回來,離吃飯哪怕只有十幾分鐘,他也要坐到書桌前,抓緊學習和寫作。這也是王老治學有成的一條經驗。
胡適先生曾經做過“中華民國”政府派駐美國的大使和北京大學的校長,但他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學術研究。季羨林先生介紹了一件親歷的事情:有一 次,胡適到北京圖書館參加一個會議,季先生也出席了。剛一到會,胡便聲稱一會兒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會議要出席,只能中途退場。但當會議的話題轉到他正在研究 的《水經注》問題上時,胡適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直到散會還興致未盡,早把他要參加的那個重要會議忘得干干凈凈了。可見,他畢竟是書生。
李方桂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語言學大師,品德高潔,淡泊名利,一心向學。當年他在史語所時,老友傅斯年受中研院院長朱家驊委托,欲請他出任民族 學研究所所長。李先生先是聽而不聞,繼而才藐視地說:“我認為研究人員是一等人才,教學人員是二等人才,當所長做官的是三等人才!备迪壬牶蠊硗顺, 口中喃喃道:“謝謝先生指教,我是三等人才!瘪R學良先生在文中就是這樣描繪了李方桂的一個側面。
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和中國文學批評史兩個領域都作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和貢獻的大家朱東潤,不僅學識淵博,還是一耿介之士。在“史無前例”的 年代,就在批斗他的大會上,他不僅始終不肯低頭,甚至敢于和按他頭的人扭打起來。在批斗中,他也敢于公然宣稱他對毛澤東書法的看法“和一般人是不同的”。 這也就難怪他后來在一次會議上公開批評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評傳》,以為不合適以洋洋80萬言為一妓女立傳,使得坐在臺下的寅恪先生的門人蔣天樞當場拂袖 而去。因為,按他的意思,傳記首先應該用以表彰仁人志士,激揚民氣。
文尾,我想說明的是,該書一共收文102篇,介紹了近110位已故學術大師的治學經驗和逸聞軼事,與《學林春秋》合而觀之,共介紹了活躍于20世紀各個時期的中國重要學者近240人,庶幾為研究和總結20世紀中國學術發(fā)展史的人們提供了一份比較全面的研究資料了。
《學林往事》 張世林編 朝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