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也說“文學期刊的式微”(包光潛)

http://m.134apc.cn 2014年05月15日10:49 來源:甘肅日報 包光潛

  文學期刊的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地方的文學期刊。但靜觀細想,作為文學期刊本身的生存,并非那么悲觀。我認為,文學期刊的式微,只是一種現(xiàn)象,并不是殘酷的現(xiàn)實。因為中國各級文聯(lián)或作協(xié)主辦的文學期刊,基本上是不走市場的。也就是說,它們靠政府財政養(yǎng)活,而且許多期刊活得還比較滋潤,只是沒有產(chǎn)生比較多的精品而已。

  作為地方文學期刊,曾有兩個使命:一是培養(yǎng)地方文學人才,二是繁榮地方文學事業(yè)。過去的幾十年,這兩個使命都完成得比較好,也確實產(chǎn)生過不少的文學精品。毋庸置疑,經(jīng)濟繁榮之后的中國,地方文學期刊的兩個使命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真正的文學人才,有不少從它的搖籃邊擦身而過,似乎沃土與牛奶都與他們無關。因此,他們也就沒有必須回報地方文學事業(yè)的心理壓力,更沒有感恩的心理與行動,甚至“客大欺店”,甚至有人根本上就不承認自己是個什么作家或詩人,弄得地方作協(xié)十分尷尬。因此,地方文學期刊雖然活著,而且也不欠滋潤,但畢竟沒有了過去的那種人氣,即繁榮昌盛的景象。

  我認為文學期刊式微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人們閱讀的品位越來越寬泛,快餐式閱讀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慢閱讀與深閱讀,甚至出現(xiàn)一些人不閱讀文學期刊,連看一眼都覺得頭痛的情況。他們認為文學是沒有用的東西,既不能像1980年代那樣給人帶來盛名兼有不錯的飯局,也不能像當下的影視劇那樣給人名利雙收。到地方新華書店走一走,你就知道,養(yǎng)生、美食、育兒書籍,以及教科書和學生輔導用書等書柜前人比較多,而文學書柜幾乎無人問津,更不要說閱讀文學期刊了。

  二是網(wǎng)絡閱讀的沖擊,這也是不爭的現(xiàn)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了紙質(zhì)閱讀,而進入網(wǎng)絡屏幕閱讀,包括電腦、手機等。這種閱讀方式快捷、方便、隨意,還可以讀到一些感興趣的話題,來得快,又新鮮,對口味,就像喝熱牛奶?梢钥隙ǖ卣f,網(wǎng)絡閱讀的沖擊只會越來越大,不會減弱。文學期刊只能成為極少數(shù)人閱讀的種類。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屏幕閱讀往往帶有欺騙性很強的表象,更多的人打開屏幕,不是閱讀,而是玩游戲,聊QQ,或自拍。

  三是文學期刊的圈子化、官場化越來越明顯,或者說一直就是這樣。越來越多的文學人,放棄了對文學期刊的追求,失去了對文學期刊的那種神圣感——望著光彩照人的地方文學期刊,許多人沒了創(chuàng)作的激情或閱讀的快感。

  我認為,如果不放下架子,如果還端坐在主席臺上,當下的文學期刊雖然不會立即死掉,但必然癱瘓。這并非聳人聽聞,現(xiàn)實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這個答案越來越明朗。毫不掩飾地說,我本人曾經(jīng)是個文學期刊的狂熱閱讀者,家里收藏的書籍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文學期刊。但近些年來,我卻越來越喜歡閱讀歷史、文化、知識類書籍,而很少購買或訂閱文學期刊,也很少閱讀文學期刊了。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