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學術有規(guī)范文章無模式(陳漱渝)

http://m.134apc.cn 2014年12月17日10:10 來源:中國藝術報 陳漱渝

  在這個網絡化的新媒體時代,“西式論文”中的“關鍵詞”能幫助我們迅速檢索到所需的材料,詳盡的注釋顯示出學術的嚴謹和學者的功底。特別是對先行研究的尊重和介紹,顯示了論文的學術生長點,抑制了據(jù)他人成果為己有的學術不端行為。但把“西式論文”模式奉為“洋八股”卻又產生了一些弊端,特別是不能尊“西式論文”為唯一的學術表達方式而低估了其它學術文體。我的意見是,學術雖有規(guī)范,但文章并無模式。

  《爐邊絮語話文壇》是我的又一部學術散文結集,涉及的都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其中主要是魯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中國古典文論中的“散文”泛指韻文之外的文體,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大散文” 。時下作家創(chuàng)作的散文主要是五四時期提倡的“美文” 。西方的散文即“essay” ,日本有人譯為“隨筆” ,但也不準確,因為日本的“隨筆”相當于我們常說的學術札記,相對而言文學性比較差。

  我書寫的其實是一種資料性的文章,但為了讀起來較為輕松,我采用了盡可能吸引人的敘述方式,遣詞造句上也不敢懈怠。跟峨冠博帶、并無創(chuàng)見的理論文章相比,拙文提供了更多翔實而新穎的史料;跟枯澀繁瑣的考證文章相比,拙文又多少提供了一些看了不至于頭痛的觀點。史料、理論和文采的有機融合,是我多年的學術追求。用“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這樣的套語來評價拙作,那自然會給人以溢美之感;但如果認為文章有個性色彩或個人追求,那倒是一種知己之言。我不敢逕稱之為“學術美文” ,姑且給它們戴上一頂“學術隨筆”的帽子。

  書名中采用了“爐邊絮語”四字,是受到了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一書的啟發(fā)。該書在概括散文體裁的特色時寫道: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邊的安樂椅子上,倘在夏天,則披浴衣,啜苦茗,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閑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 - say。 ”我還記得兒時跟媽媽在爐邊絮語的情景,那時我們住在長沙郊區(qū)唐家巷一處小茅房里,居室旁邊便是豬圈,母豬小豬的呼嚕聲清晰可聞。冬天北風透過門窗的縫隙直往里灌。我跟母親哆哆嗦嗦地圍擠在一個小煤爐旁邊,這個小煤爐既用于取暖,也用于做飯,陰雨天還用于烘烤衣物。煤塊燃燒時竄騰閃動的是藍綠色的火舌,但因為茅屋四處透風,不至于擔心煤氣中毒。南方有錢人家用的是銅火盆,燒的是黑亮黑亮的木炭。有一種“歡喜炭” ,無煙,燃起來通體紅火,一看就會頓時感到渾身暖洋洋。然而有親情在,小煤爐同樣讓人感到“歡喜” 。有一年除夕,家中無肉也無魚,我跟媽媽剝了一斤蝦皮,就算是除夕大餐。媽媽有說不完的話。正是她的爐邊絮語,激發(fā)了我對文學的最初愛好。時值感恩節(jié),不知不覺寫下了這些離題的話,感恩母親——我生命中最最珍貴的人!

  在選編這本學術隨筆的時候,媒體正圍繞“西式論文”的利弊展開了一場討論。我感到“西式論文”的優(yōu)美之處顯而易見。在這個網絡化的新媒體時代,“西式論文”中的“關鍵詞”能幫助我們迅速檢索到所需的材料,詳盡的注釋顯示出學術的嚴謹和學者的功底。特別是對先行研究的尊重和介紹,顯示了論文的學術生長點,抑制了據(jù)他人成果為己有的學術不端行為。但把“西式論文”模式奉為“洋八股”卻又產生了一些弊端,特別是不能尊“西式論文”為唯一的學術表達方式而低估了其他學術文體。我的意見是,學術雖有規(guī)范,但文章并無模式。魯迅的文學思想深刻而廣泛,這是眾所公認的,但他的表述方式卻極其靈活,終生也沒有寫過一篇“西式論文” 。比如他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是研究魏晉文學之經典之作,新論紛呈,給人以凝重的歷史感,但采用的卻是娓娓道來的講演方式。 《門外文談》是《中國文字變遷史》的雛形,平實中見功夫,通俗中見深刻,有利于文字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更是中國新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創(chuàng)作的精辟總結,點評的是刊物和作家,勾勒的是一部社團史和流派史。我很擔心這樣的文章如今上不了“核心期刊” ,評不上博士、研究員或教授。這是時代的騰飛,還是學術的歧路?至于奉一切西方理論為圭臬,不辨良莠,所產生的流弊那就更無法估量了。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