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 |
莫言部分作品英文版封面,《紅高粱》。 |
![]() |
莫言部分作品英文版封面,《豐乳肥臀》。 |
![]() |
莫言部分作品英文版封面,《天堂蒜薹之歌》。 |
![]() |
莫言部分作品英文版封面,《生死疲勞》。 |
![]() |
莫言部分作品英文版封面,《師傅越來越幽默》。 |
![]() |
《三體》英文版 |
![]() |
《三體》中文版 |
近日,由中國作家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三體》,榮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度w》能夠走向世界文壇并征服外國讀者,除了緣于作品的優(yōu)秀品質(zhì),還在于有一個好的翻譯者。
無獨有偶。當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也公開表示,得諾獎離不開翻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莫言甚至認為,翻譯比原創(chuàng)還要艱苦,因為他寫《生死疲勞》初稿只用了43天,而瑞典漢學家陳安娜翻譯這本書整整用了6年。
然而,相當多的中國作家并無劉慈欣和莫言那般幸運——能夠遇到合適的翻譯者。
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短板。中國文學的翻譯難在哪?中國文學能否找到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部和中國 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2015年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在北京舉行。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余名翻譯家、出版人與中國作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之 道,以期為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國際傳播搭建一個跨國合作的新平臺。
為作家和翻譯家搭建溝通渠道
“作家走出去需要一個契機!痹谧骷倚靹t臣看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世界對于中國文學的關(guān)注度開始上升,中國文學迎來了走出去的契 機。然而,這個契機在更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翻譯者。作家文珍認為,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往往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尋找一個非常合適的譯者,應 給予文學作品更多時間,以便能夠找到合適的譯者。
作家李宏偉是詹姆斯·喬伊斯作品的譯者。他認為“適合的譯者”應該進行“等效翻譯”,并在翻譯中實現(xiàn)文學性的傳達而不僅是語言性的傳達。如 喬伊斯在作品中曾運用了各時期代表作家的文體,體現(xiàn)英語文學的變化,金迪先生在翻譯時采用了對等處理的辦法,運用詩經(jīng)、楚辭、漢賦、小品文等多種文學作品 形式,在中文語境中實現(xiàn)同樣的語言效果,讓讀者能夠鮮明地感受到語言的脈絡與變化。而《源氏物語》在中國有兩種知名的譯本——林文月版與豐子愷版!对词 物語》原文中有大量的日本傳統(tǒng)和歌,豐子愷先生在翻譯時,將其多譯為中國傳統(tǒng)的五言或七言詩,而林文月女士卻借助騷體格式,以“兮”劃分節(jié)奏點,兩種翻譯 都充分本土化,展現(xiàn)了中華語言文化的魅力,但這樣的翻譯在“原汁原味”的效果上卻損失很大。翻譯的方法多種多樣,效果不一,但殊途同歸,李宏偉認為,要為 合適的作品找到適合的翻譯,才能將作品推廣出去。
與莫言同國外的翻譯界、出版界建立了良好的聯(lián)系相比,大多數(shù)中國作家跟國外翻譯界、出版界的聯(lián)系不夠,喪失了不少找到合適翻譯者的機會。賈 平凹及其作品在國內(nèi)廣為人知,有評論家甚至認為其作品具備沖擊諾貝爾文學獎的實力,但由于缺少翻譯,外國讀者對其作品卻知之甚少。對于自己作品被翻譯輸出 的較少,賈平凹也十分無奈:我自己確實無能為力,我所做的只能是守株待兔。
“因此,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就是想為中國作家與國外的翻譯家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橋梁,形成良好的人才、資源對接機制。通過作家與翻譯家面對面的交流與接觸,為真正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水平的小說、詩歌、戲劇等,找到最適合的翻譯家!濒斞肝膶W院院長吉狄馬加說。
加強交流合作 促進有效傳播
翻譯力量專業(yè)化不足是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的一大特點。根據(jù)入藏國外圖書館前44部當代文學翻譯作品的18名譯者情況看,僅葛浩文夫婦就翻譯了 16部作品,剩下的除了白睿文翻譯了3部,其他譯者均只有一到兩部譯作。這些譯者有的是研究機構(gòu)的學者,有些是大學教師,還有的是生活在海外的華僑和留學 生,除葛浩文專業(yè)從事當代文學翻譯外,大多數(shù)譯者主要憑借對中國文學的興趣而翻譯,專業(yè)性不太強。
澳大利亞翻譯家梅約翰也認為,翻譯人員必須經(jīng)過專業(yè)化培訓。他建議加強中外翻譯界的合作,比如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外國翻譯家可以將作品翻譯得更加貼近當?shù)氐奈幕烷喿x習慣,而中方人員可以幫助外國翻譯家更好地理解一些術(shù)語,以便將作品翻譯得更準確。
在研修班上,眾多翻譯者還討論到翻譯中常遇到的問題——翻譯應以字面意義為主還是以內(nèi)涵意蘊為核心。美國翻譯家瑪克辛·多佛認為,翻譯要注 重可讀性和可理解性,要注重原文的韻味。英國翻譯家郭玫媞也表示,翻譯的重點在于讓讀者領略到原文內(nèi)在的含義。同時,不少翻譯家也認為要做到百分之百貼近 原文是很困難的,但是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也正是翻譯工作的樂趣所在,正如烏克蘭翻譯家娜佳·吉爾諾索娃所說,“這是對自己的母語進行重新審視的機會”。
但是,來自西班牙語地區(qū)的幾位翻譯家認為,語言轉(zhuǎn)換與實際操作僅是翻譯工作的一部分,而信息渠道不暢通則是阻礙文學交流與傳播很重要的一個 因素。據(jù)翻譯家拉嫡娜介紹,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根本沒有“漢學”這個概念。委內(nèi)瑞拉華僑余欣女士也表示,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地區(qū),不僅中國文學作品缺 乏,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都十分缺乏。因此,烏克蘭翻譯家安東妮娜·戈侖妮絲卡雅和墨西哥翻譯家馬安娜都提出,只有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讓國外的普通民 眾對中國文化先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才能為中國文學在當?shù)氐膫鞑サ於ɑA。
強化營銷推廣 形成市場合力
談起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韓國翻譯家金泰成坦言,“翻譯家在韓國的地位很低,翻譯的報酬也很低,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完全憑借自己的興趣”。
金泰成的話,引起不少外國翻譯家的共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匈牙利翻譯家克拉拉想把莫言的作品翻譯成匈牙利語,但是當?shù)貨]有一家出版 商愿意接受,因為擔心市場不好。很多時候,不少外國的翻譯家都是憑著興趣,自費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因此,要想讓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形成持續(xù)性動力,還需要 加強翻譯作品在國外市場的出版發(fā)行工作。
為此,瑞典出版人伊愛娃、荷蘭漢學家施露、英國翻譯家郭玫媞等多位翻譯家都指出,中國文學欲走向世界,不僅需要翻譯家的努力,更需要中國作 家主動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到海外推廣的過程中來。他們希望中國的作家能夠到他們的國家進行文學交流活動,推介自己的作品,直接面向更多的海外讀者。
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推廣營銷,除了翻譯家的努力,也離不開出版社的支持。不少翻譯家指出,雖然中國的出版社每年參加不少國際性書展,但營銷 推介工作還有待加強。比如,每次國際書展上都有大量中國圖書展示,但卻缺少圖書的外文簡介,外國書商和讀者根本無法了解這些中文圖書,所以推介效果并不理 想。外國翻譯家們建議,在今后的國際性書展上,中文圖書的內(nèi)容簡介和目錄,至少應該配上外文翻譯,這樣才能起到推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