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理論 >> 學術動態(tài) >> 正文
文風問題不僅是一個人的語言風格問題,而且與文化、民族、國家的未來密切相關。當前,不良文風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學術研究和思想理論的健康發(fā)展。本期關注集中討論了當前學術界的文風問題,對其中存在的癥候——“洋八股”、“華而不實”、“大而空”等進行了批判性的審視。
文風問題反映的是思想貧乏的問題
◎ 賀紹俊
跟風是我們社會的一個頑疾,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到跟風上。今天我們談文風,千萬不要把它搞成一個跟風的事情。
首先,不要把文風當成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來對待,以為從形式上改變就可以了。文風問題看上去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xiàn),其實背后所反映的是思想貧乏的問題,只是這種思想的貧乏用形式主義的東西掩蓋了。反過來,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又會遏制思想的創(chuàng)新。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體現(xiàn)在文風上就是黨八股、學八股。黨八股、學八股遏制了思想的創(chuàng)新,一些很有思想活力的學者,就因為陷入到這種文風的陷阱中,思想也慢慢被腐蝕。黨八股、學八股是當前日益僵化的學術體制種下的果實。生活在這樣一種學術體制下,就不得不變得學八股起來,因為不這樣做,就得不到相應的利益,例如,在大學里,如果不發(fā)表這樣的論文就不能評職稱,這是很切實的利益問題,是生存問題。但是從主觀來反省的話,我們?yōu)槭裁春茌p易地跟著這樣一種文風走、跟著這種學八股走呢?是因為我們缺乏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思想,思想貧乏,只能用形式主義的東西掩蓋。所以在討論文風問題時,要反省主觀上的原因。文風問題揭示出我們的學術缺乏生機勃勃的思想,真正有活力的思想是任何一種八股都阻止不住的。糾正文風一定不要糾纏于形式,特別不要止于形式。說到底,假如真的有思想的話,形式不過是一個載體而已;假如沒思想,就會被形式所統(tǒng)領。應該說,學術界不少人是相當喜歡學八股的,因為有了學八股,沒有思想,或者說不必去費勁地思想,仍能在現(xiàn)在的學術體制下活得相當滋潤。
還必須強調,文風問題是一個常態(tài)問題,會不斷出現(xiàn)。舊的文風問題解決了,慢慢地又會滋長出新的文風問題。因為我們是用文字寫文章,而文字是規(guī)范語言的一種工具,它將語言規(guī)范化,規(guī)范的語言才能流傳得更久遠和廣泛,才有利于交流。但文字在規(guī)范語言的過程中又會逐漸走向模式化,變成八股的東西。當健康的文風逐漸蛻變成八股式的文風,就會貽害學術,遏制思想,這時候當然要批判和否定這種文風,但不能因為反對這種文風就把過去所有文章一概否定。革命的方式往往就是這種結果。這是有教訓的。包括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是一種革命的方式,當然這種革命方式是當時社會形勢和時代背景所決定的。當時封建文化勢力太強,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不得不采用革命的方式。但即使如此,仍然留下了后遺癥,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中,完全是以決絕的態(tài)度對待文言文,這樣一來,文言文的精華轉移到白話文中的渠道就中斷了,這是很大的遺憾。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
文風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是學術體制的問題
◎ 孟繁華
文風問題由來已久。毛澤東對文風問題講得比較多,主要是在上世紀40年代前后。其背景應該和王明有關,這些從第三國際回來的知識分子對中國革命具體情況不怎么了解,回來之后亂講話。另一方面,毛澤東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知識分子的文風并不完全接受。知識分子當時的痛苦、迷茫、個人主義,講個性、婚姻自由等,在毛澤東看來,老百姓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他因此認為,知識分子的情感方式、文風、思想方式都要轉變。怎么實現(xiàn)這個轉變?就是走向民間。后來,知識分子到了民間之后,情感方式、話語方式都發(fā)生了轉變,有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這樣一些作品,把整個文學藝術的話語方式全部轉變了過來。那個時候的文學藝術,對實現(xiàn)民族的全員動員所起到的作用,今天無論怎么估價都不過分。
當前文風問題的形成,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現(xiàn)在培養(yǎng)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多,但規(guī)定要求碩士研究生必須在核心期刊發(fā)一篇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須在核心期刊發(fā)兩篇文章才有資格開題。這是惡化文風的學術體制上的誤導。現(xiàn)在的學術雜志很多,每年發(fā)表的文章不計其數(shù),但大多是學術垃圾,包括最重要的學術雜志,專業(yè)的、真正有價值的、能夠提出一些看法的、并且閱讀時讓人感到賞心悅目的文章越來越少。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
缺乏獨立的思考和思想導致浮躁的文風
◎ 王能憲
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禮義之邦考辯》,是為去年底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的“中華文化21世紀國際論壇”第七次國際會議提交的一篇論文。這個文章談什么呢?就是“禮義之邦”很多人用錯了,寫成了“禮儀之邦”。古籍中沒有一處使用“禮儀之邦”的!傲x”和“儀”天壤之別,但多年來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錯著。到百度查,輸入“禮義之邦”,莫名其妙地跳出一行字:“你要查的是不是禮儀之邦”。而且“禮義之邦”這個詞條下面大概是70萬條檢索項,其中大部分是“禮儀之邦”。而輸入“禮儀之邦”,檢索項高達600多萬項?梢哉f,全社會幾乎都把這個東西弄錯了,從學者的學術論著到報刊網(wǎng)絡,各種媒體都寫成了“禮儀之邦”。我在很多場合提出過這個問題,有一次在全國政協(xié)一個座談會上我也就這一問題做了發(fā)言。當時北大的金開誠老師也在場,我曾提出這個問題向他請教。他也認為“禮儀之邦”肯定是錯的。在墨爾本的會上,我簡單把我文章的觀點說了說,引起了強烈反響。中華文化研究會許嘉璐會長說,你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也認為我的考證是對的。為什么想到這個文章呢?我想這就是一個學風和文風的問題。導致這樣一種浮躁的文風,就是缺乏獨立的思考、獨立的思想。連想都不去想,就這么你錯我錯,大家跟著錯。這樣一個詞語的誤用,也是一個時代風氣的折射。
文風的問題,與黨風、政風、學風、會風乃至民風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一些領導干部,離開稿子就講不了話,這里面也有一個文風、學風的問題,F(xiàn)在的領導干部許多都是博士,但不愿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寫稿子。因此,黨中央重視文風問題,有很深刻、很重要的意義。
什么樣的文風是好的文風?第一點就是實事求是,講真話。假話肯定是大家所討厭的,套話、空話沒有意義。第二點就是獨立思考,有真知灼見,人云亦云的東西也是大家所討厭的。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文風的一大問題是對西方話語缺少批判意識
◎ 陳 瑜
文風問題,某種意義上也是個人話語風格和信仰的體現(xiàn)。鄧正來有一本書,其中一篇文章和文風、學術意識有關,那篇文章對現(xiàn)在法學界學術話語大批量復制西方的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這和長久以來我們所持的西方中心主義有很大關聯(lián)。我們習慣以西方的定義來把握我們的現(xiàn)實,把西方社會及其話語當成一種理想引進和信奉,其實也為別人的話語霸權扮演了共謀角色。這一切都源于我們對西方范式缺少批判意識。
對西方的模仿滲透到我們學術的各個領域,比如在音樂研究方面,我們想和西方學者對話,想通過對話獲得西方的經(jīng)驗,從而借鑒他們的方法,同時也希望把我們的一些成就介紹給他們,讓他們認識我們。只不過,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互相的輸出是不平衡的,大部分學者在積極使用西方的觀念方法,但是我們能提供給西方學界什么樣的借鑒?或者說如何讓他們來更多地認識中國、認識中國的音樂文化?這方面是有缺失的。我們應該對這個問題有所覺察和警醒。特別是當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西方學者對我們的問題并不像我們之前想象的那么了解,他們的理論不一定適合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抓住機遇,凸現(xiàn)中國自己的聲音。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社)
改進文風的前提是恢復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