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王蒙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這是茅獎設立以來,廣東出版界首次獲此殊榮。
王蒙與花城出版社的關系,與《花城》雜志緊密相關。作為“文革”后獲得解放的作家,王蒙是《花城》創(chuàng)刊初期首批中堅作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 初,剛剛擔任《花城》編輯部主任的田瑛結識王蒙,王蒙就徒步登上了沒有電梯的九樓作客田瑛家,隨后其中篇小說《蜘蛛》在《花城》雜志刊登。
從此,王蒙和花城的合作進入一個新的層面。2006年,《王蒙自傳》三部曲交予花城出版社出版。作為著名的“右派”文人、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作家,“王蒙如是說”引起了人們普遍的好奇心。
2012年,田瑛赴京拜訪王蒙,拿下了《這邊風景》的整理稿。隨后就發(fā)來了樣章。無論站在雜志還是出書的角度考量,我意識到,這是難得一遇的特
殊文本。我當時看樣章的時候,對其再現(xiàn)當年生活場景的細致、生動、逼真,給出了肯定的意見。我認為它可以看作是以文學筆法寫的一部地方史志,而這個地方恰
是頗具神秘色彩的新疆伊犁——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時間是“文革”中后期。這兩個因素的混合,或許會形成某種意外的效果。然而畢竟是塵封了30多年的舊作,而 且寫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生活環(huán)境,它的風險是與現(xiàn)今的生活隔膜。
如果它是一部正常年代創(chuàng)作的作品,還可以讓我們領略某個時代的地道民俗世相,但它卻是誕生于非常年代,洋洋幾十萬言,它會不會充滿政治口號、不
堪卒讀?但單從樣章看來,這些可能的因素并未成為障礙,也許是新疆那樣一個地方遠離政治中心,也許是維吾爾等少數(shù)民族人民自古有一套順應天時的樂天生活邏
輯,而這邏輯影響了王蒙。我們看到,政治術語并未覆蓋全部文本,它僅成為真實的背景存在,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哪怕它是政治運動下的日常。可
以說,它還原了一個原汁原味的70年代的新疆。即便王蒙的記憶力再強盛、即便他借助詳細的筆記,若是今天再來寫這同樣的題材,絕無可能還原出這樣的聲色。 而這正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我們三位責編意見基本一致。
出版社和股份公司領導對我們的審稿意見極為重視,立即進行了論證,并且很快作出了立項的決定。副總經(jīng)理何祖敏親自帶隊,率領花城社社長詹秀敏、
《花城》雜志主編田瑛等,專程赴京簽約。進入編輯階段時,我們聘請艾克拜爾·米吉提為民族宗教特邀編輯,聘請陳曉帆為特邀責編。這些都是為了對書中民族、 宗教、地理、歷史、語言、民俗等方面有更權威可靠的把握。
智慧的王蒙當然也不會就這么原封不動地將原稿付梓。為了既保持原貌,又體現(xiàn)現(xiàn)在的立場,他在每一章的結尾,加了一小段“小說人語”,用典型的王
蒙語言,站在當下、俯瞰從前,對作品中的人、事進行評點。這既造成了一種抽離的美學效果,也對舊作給予了觀念上的中和,起到了一種平衡作用。所以我們看到 的既是一個原版,也是一個新版。
編輯的過程非常緊張。作為重點圖書操作,社長親自抓,出版社在所有方面都開綠燈。要特別感謝的是陳曉帆,她在新疆長大,當時就和王蒙一家熟識,
又是極有專業(yè)精神的老編輯,不僅加班加點,幫我們解決了編輯上的諸多問題,還為我們請到了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裝幀設計師,如今我們看到的封面既有獨特的新疆元 素,又雅致大氣,具有現(xiàn)代性。王蒙老先生也極為認真,最后的幾天,為確定封底宣傳語,也是字字仔細推敲直至午夜。
首印10萬冊,我們既興奮又緊張。簽上“請付印”交付出版科后,我們如釋重負。第二天,詹社長率領編輯、技編等一班人馬,驅車前往新華印刷廠,進車間實地觀摩印刷。宛如完成一個儀式。
2013年4月19日,第23屆海南圖書交易博覽會在海南召開,《這邊風景》舉行新書首發(fā)式。王蒙攜新書出現(xiàn),現(xiàn)場讀者涌動、熱力高漲,同時,
莫言在海南書博會“讀者大會”現(xiàn)場向讀者們隆重推薦了王蒙的這部新作,他說:“我覺得王蒙在書中非常真實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生活,他寫的時候應該是滿懷真 誠的!
回顧做本書的整個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從一開始,這就是一本超常規(guī)操作的圖書,老實說這實在需要一些膽識與魄力。它被寄予了厚望。所幸,它最終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