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繁花四月,書香濃郁的日子里,第25個“世界圖書和版權日”在4月23日如約而至。從2003年延續(xù)至今,每年的這一天,北京出版集團都會開展主題紀念活動,希望人們回歸閱讀這一健康、高尚、純粹的生活方式。2020年“世界圖書和版權日”,北京出版集團推出“閱讀,溫潤心靈——北京出版集團第18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以閱讀的方式,廣邀名家學者相約線上閱讀分享,共品書香,共話人生。希望書香里的安靜篤定能傳遞給人們溫暖與力量,驅散陰霾、燭照人心。
讀一本經典,與圣賢說話,涵養(yǎng)身心;讀一首好詩,品讀其精煉的語言,純真的意境頓然而生;讀一句名言,撫平心中的傷痛,感受人生的苦澀,也憧憬人生的幸福。書與人相伴,人與書共鳴,悟書之哲理,感書中教誨,亦如品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詳細]
“希望散居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春色見好,疫情仍未過去。在這個全世界共同經歷的特殊時期,閱讀無聲溫潤著每一個捧卷品讀的愛書人。這段不平凡的閱讀生活帶給我們太多啟示:閱讀與出版共生發(fā)展,好書和讀者相伴攜行,時代變遷,媒介更迭,精神滋養(yǎng)始終是閱讀的最終指向……[詳細]
“文學需要包含我們強烈的精神傾向和更深的情感?!痹诟鞣N新聞迅速產生又迅速消亡的當下,文學存在的價值就是在事件真實性的背后,更真摯地體現我們所守持的價值觀念,使我們能保持一種更真誠的精神,把人類不屈不撓的、堅韌的,對明天永遠充滿期待,對生命總是充滿美好寄托的主體性的精神彰顯出來…… [詳細]
“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會為孩子的一生提供營養(yǎng)?!? 閱讀,讓我們擁有更為優(yōu)雅的生活詩性和生命趣味。當人生的列車在時間的旅途中行進,如果能夠安靜地閱讀,便有了哲學意義上的生命幸福和漂亮;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賜予童年和一生最基礎、最高貴的人性情感。良好閱讀習慣與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是我們所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詳細]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人生須臾之間。即使我們每天都沖在生活的第一線,個人所能獲取的知識也僅僅是紛紛世事里的滄海一粟。而閱讀則能讓我們相對單一的生活變得豐富,讓我們的內心足夠寬闊、包容。通過書籍,我們可以學會在自己的人生中慎思、明辨,同時走近更多人或偉大或平凡的故事,擁抱一個更加廣博而澄澈的世界……[詳細]
“你讀過的這些書都已經成為了今天的你?!? 讀書,不僅可以收獲知識,撫慰心靈,還會讓人讀懂人生的很多道理。那些曾經讀過的書轉化成精神養(yǎng)分,逐漸構筑屬于我們自己的價值觀。正所謂,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那些你曾經讀過的書,幫助你成為了今天的你……[詳細]
“我是誰,從哪兒來,又將往何處?” 社會飛速發(fā)展的當下,終日忙于應付時代浪潮與信息喧囂的你,是否也曾在獨處之時,思索過這個困擾全人類的終極拷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認識自我”都將是伴隨一生的修行。而閱讀,使我們得以從中獲得諸多關于“我”的位置、狀態(tài)、來路及去處的投射和參照……[詳細]
我們也都曾經在閱讀經典中感受到那份厚重,驚嘆于經典作家對文明、文化、人性、民族、命運、愛情等題材從宏觀到微觀的嫻熟掌握、精妙描述。閱讀者面對經典,大多止于欣賞,而寫作者手捧經典時,欣賞之余便要學習、評說、借鑒。你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學到了什么?奧爾汗·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又讓你看到了什么?或者說,大師們在寫作之初時,發(fā)現了什么……[詳細]
我覺得,在近年以來的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演變中,出現了不少新的現象與觀念,總體上講,比過去多樣多元的;但同時也出現了主次難分、大小難論,遠近難舍的問題,甚至對當下文壇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與理念的沖擊與影響之下,那些本該確定不疑的屬于規(guī)律性與基本性的觀點與觀念,現在反倒不那么明朗,不那么響亮,甚至讓人們不無疑惑了。比如,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作者要不要葆有“責任感”……[詳細]
數字閱讀時代,給我們這些搞原創(chuàng)的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紙書尚留有人類文化的“壟斷性”和精神貴族遺風,那么,數字化閱讀,就使文化更加平民化了,在便利、快捷的旗號下,是文化的平等和共享。因此,如何凸顯寫作者的藝術個性,真正以“十年磨一書”的精神沉下心來寫精品、寫好書,去繼承、弘揚人類的文化傳統(tǒng),以文字引領人們向美的境界飛升……[詳細]
我們現在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已經和古代人不太一樣了。記得有個出版社曾跟我說,讓我沿著孔子走的路走一圈然后寫本書,我說這根本不用走,只要找個吉普車,一天就轉完了,孔子一輩子走的路就山東西邊,河南東邊,安徽北邊,就這么大地方。古代人出門相當的困難,現在來說容易多了。像剛才蔡景暉先生說的,到南極他也不是背一個包走到海邊,劃一船就到南極了,也得先到智利,再坐船。曾哲先生、馬麗華老師去西藏也不是出門就到,也要通過飛機、火車,把沒意思的事情帶過,然后再到有意思的地兒……[詳細]
我為古人遺憾,南朝名士陸凱,曾經從江南托驛使給長安的朋友捎去一首詩和一支梅,說“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漫長的道路演繹了驛道傳梅佳話,那支梅花輾轉傳到西安不知變成了何等模樣。倘若有今日順風快遞和微博的方便,陸凱此舉便變得稀松平常,絕沒有進入“佳話”的資格。今天的我們,什么話都可以在網上說,帶視頻的,什么東西都可以快遞,距離的阻隔在今天已經破解……[詳細]
閱讀本質上就是個人最為私密的行為之一,如同飲食男女,他人無人可替代。當你打開一本本不同的書籍,就如同進入了一座座不同的城堡,遠離塵世間的喧嘩與躁動,安靜下來你就是這些城堡中的君主,外人無法進入,惟有書中的人物供你調遣、書中的聲音供你傾聽、書中的思想任你評判,一頁一世界、一書一宇宙。有了這樣的安靜……[詳細]
但是,欲望擴張逐漸成為全球化的趨勢,它帶給文學的影響,便是文學的理想色彩逐漸淡化。多年前,美國的文學批評家希利斯·米勒的一本著作《文學死了嗎?》在中國翻譯出版,這個聳人聽聞的書名曾引起人們的熱議,有感于當時缺乏理想燭照的中國文學現狀,一些人為文學唱起了挽歌。所幸的是,文學并沒有死去,這至少是因為眾多的作家并沒有放棄理想,并且為了捍衛(wèi)理想而努力與平庸、墮落的行為抗爭……[詳細]
其次要帶著頭腦去讀書。啟先生很贊同“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很多人讀書往往對書的作者過于相信,覺得他們講得頭頭是道,于是不知不覺地盲從了作者所有的觀點,這是被動的讀書法。讀書時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要有一定的自信力,要多問一些為什么,要敢于質問作者你講得都對嗎?這才是主動的讀書法。當然主動的讀書法是要建立在自己知識不斷積累上……[詳細]
閱讀讓我們不狹隘,使我們寬廣,增長見識。在這個世界,所有人,都是盲人摸象??偠灾?,閱讀不僅培養(yǎng)氣質,還培養(yǎng)我們的觀察力和耐心,可以鞏固記憶,增加見識,豐富情感。我的體會是,沉浸在閱讀看似的孤獨和寧靜里,我們自身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東西,會變成一個陌生而更為美妙的自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