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2015年“閱讀:向大家致敬——北京出版集團第十三屆世界圖書和版權(quán)日紀念講壇”發(fā)言摘編 趙仁珪:啟功先生的讀書法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趙仁珪  2020年04月20日14:32

首先要泛讀與精讀相結(jié)合,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博觀約取。啟功先生讀書面之廣是驚人的,大到經(jīng)史子集,小到稗言小品,無不進入他的閱讀范圍,以至不論談到什么話題,他都能發(fā)表精辟的見解,他也很愿意以“大雜家”自詡。但啟功先生畢竟有自己的專業(yè),他的研究領(lǐng)域主要集中在書畫碑帖的鑒定與考證、漢字字體的流變、古代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詩文聲律以及詩文創(chuàng)作研究。他寫每篇論文或?qū)V鴷r,一定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占有所有的資料,用他的話說就是要“竭澤而漁”,這就需要精讀。比如說他的《詩文聲律論稿》最后一版就對最初的版本做了重要的修改,而之所以修改,是因為他在最初出版后仍然不斷地研究相關(guān)的問題,又不斷深入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從而使自己的觀點不斷地修正與提升。再比如,啟功先生曾寫過一篇《說八股》的論文,為了寫這篇兩萬多字的論文,啟功先生收集并閱讀了大量有關(guān)八股的書籍。據(jù)他自己說,他收集的這些八股書可能是全國最全的。難怪他的這篇論文寫得那么深入淺出,那么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其次要帶著頭腦去讀書。啟功先生很贊同“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很多人讀書往往對書的作者過于相信,覺得他們講得頭頭是道,于是不知不覺地盲從了作者所有的觀點,這是被動的讀書法。讀書時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要有一定的自信力,要多問一些為什么,要敢于質(zhì)問作者你講得都對嗎?這才是主動的讀書法。當然主動的讀書法是要建立在自己知識不斷積累上,這是一個互補的過程,自己有積累有見解,才能更好地吸收別人的見解。舉兩個啟功先生的小例子。詩歌史上有這樣的一樁公案:有人曾稱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為千古名句,后人為了阿從這一結(jié)論,便千方百計地從修辭學的角度去解釋,說這兩句如何的生動形象,如何的簡潔鮮明等。其實,從寫作技巧上說,這兩句實在很一般,與千古名句很難相符。啟功先生結(jié)合音韻學的知識做出了全新的解釋:原來“春”在古代有上聲的讀法,于是這兩句從格律上看便成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標準律句。在謝靈運的時代,能寫出這樣可為后世法式的律句是很難得的,所以它才能與同時代的其他一些標準律句成為后人稱道的千古名句。又如成語有“倒行逆施”一詞,原來是說伍子胥帶著行李倉皇出逃,到了晚上疲勞之極,只好“倒行逆施”。疲勞之極為什么就得“倒行逆施”呢,聰明的啟功先生認為“施”原應做“拖”,正著拿行李,實在走不動了,只好變換一下姿勢,“倒行逆拖”?!巴稀焙汀笆弊煮w相近,于是后人“以訛傳訛”就變成了“倒行逆施”。這也講得通,把陳述具體動作的“行”和“拖”變成了描寫抽象行為的“行”和“施”,不過它和伍子胥的出處就沒什么關(guān)系了。這就是聰明的讀書法,有頭腦的讀書法,有獨立眼光和見解的讀書法。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信矣。

最后要理智地、有選擇地去讀書。雖說要博覽群書,但在書海面前,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所以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選擇適于自己的書。啟功先生到晚年自感精力逐漸不足,于是寫下這樣兩句詩:“飲余有興徐添酒,讀日無多慎買書?!保ā额l年》)“慎買書”原作“快買書”,后又覺得快買書來讀實在力不從心了,便索性改為“不買書”,但又覺得未免太頹廢,最終選定“慎買書”。這對我們很有啟發(fā)?,F(xiàn)在好書多得令人眼花繚亂,讀者千萬別挑花了眼,更不能漫無目的或只圖熱鬧地去讀書。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來讀,一定要選擇有一定知識和學術(shù)含金量的書去讀,讀一本就有一本的收獲。

現(xiàn)在正是讀書的好年代,國家正大力提倡“全民閱讀”,“全民閱讀”就會滌蕩社會上散發(fā)的烏煙瘴氣,讓世界飄滿書香;“全民閱讀”就會使人人脫離低級趣味,變得高尚,讓心靈也充滿書香。

 

趙仁珪: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