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瑯琊榜》中梁帝的歷史原型
《胡阿祥解說瑯琊榜》 胡阿祥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該書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在書中,他以自己的知識與專長將熱播電視劇《瑯琊榜》中觀眾所關(guān)心的問題娓娓道來,包括劇中的故事對應(yīng)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大梁、南楚、北燕、大渝、滑族等政權(quán)與金陵、瑯琊、云南等地名,是虛構(gòu)的還是真實的?梁帝、祁王、獻王、譽王、靖王、霓凰郡主,以及一體三面的林殊、梅長蘇、蘇哲,能否尋出人物原型?赤焰軍號、瑯琊榜單、麒麟才子、《翔地記》,蘊藏著何等玄機等。
歷史上的蘭陵蕭氏
在《瑯琊榜》電視劇中,“蕭”乃大梁國姓,登場的蕭姓角色有梁帝蕭選、祁王蕭景禹、太子蕭景宣、譽王蕭景桓、靖王蕭景琰、蒞陽長公主、晉陽公主、蕭景睿、紀王等等。在說梁帝、談諸蕭、尋原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古時代蘭陵蕭氏的家族源流與歷史背景。
在歷史上,蘭陵蕭氏創(chuàng)立的王朝有兩個,分別為定都建康(今南京)的齊朝(479-502年)和梁朝(502-557年)。齊朝開國者蕭道成與梁朝開國者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同為號稱蕭何之后蕭整的四世孫,蕭順之為蕭道成族弟,蕭衍為蕭道成族侄。
蘭陵蕭氏本居北方,劇中的蕭氏卻顯為南方皇族。這是怎么回事呢?《南齊書·高帝紀》說得很清楚:
太祖高皇帝諱道成……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也……蕭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東海蘭陵縣中都鄉(xiāng)中都里。晉元康元年,分東海為蘭陵郡。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為南蘭陵人也。
蕭何之孫云云,估計是攀附的,家族遷徙云云,則是歷史的真實。本來隸屬北方蘭陵(今山東蘭陵縣)蕭氏的淮陰令(即淮陰縣令,治今江蘇淮安市西南)蕭整,西晉末年避亂遷到了武進縣(有今江蘇鎮(zhèn)江丹陽市東、常州武進區(qū)西北二說,其實可以視為一地),并且成了南方蘭陵蕭氏家族的“始遷祖”。當東晉時,南方蘭陵蕭氏還屬于崇尚武力的寒門,進入南朝時代,憑借著與劉宋皇族聯(lián)姻的機緣,逐漸躋身社會上層,乃至成為齊、梁兩朝的皇族,同時文化修養(yǎng)也有了實質(zhì)性的提高。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就專立了“齊梁之君多才學”條,細數(shù)相關(guān)人物,而具體到梁朝,如儒釋道兼通的梁武帝蕭衍、編纂《文選》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擅長宮體詩的簡文帝蕭綱、撰寫《金樓子》的梁元帝蕭繹,即被合稱為文學史上的“四蕭”,與建安時期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并駕齊驅(qū)。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南方蘭陵蕭氏,盡管在梁末侯景之亂的動蕩、江陵陷落以后的遷徙以及陳朝代梁的改朝換代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直到唐代,仍然保持著很高的社會地位。《新唐書·蕭瑀傳》史臣“贊曰”:“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以寖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p>
的確,正如《新唐書》列傳主修史臣宋祁的評價,延及唐代,梁朝蕭氏“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至于江左梁朝的“寖微而亡”,則聯(lián)系著作為劇中“梁帝”原型的梁武帝蕭衍(464-549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
真實的梁武帝蕭衍與劇中的梁帝蕭選
南齊末年,小皇帝蕭寶卷(483-501年)在位,委任群奸,肆奪民財,誅殺大臣,蕭衍長兄、功勛卓著的蕭懿即為他忌殺。于是雍州刺史(治襄陽,今湖北襄陽)蕭衍依靠手中掌控的精兵強將,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廢蕭寶卷,立蕭寶融,然后禪齊建梁,自立為帝。
蕭衍在位達四十八年(502-549年),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固然與他享有高壽有關(guān),也與他的統(tǒng)治有方密不可分。如與南朝的宋、齊比較,蕭衍對待前朝宗室,相對寬大為懷而且極力拉攏,對待佐命功臣,也無多少的猜忌殺戮,而在選拔人才進行統(tǒng)治方面,既尊重高門世族,也重視個人才能,從而啟用了一些寒門士族乃至庶族寒人,擴大了官僚隊伍的來源。至于蕭衍廣開學校、崇尚教化、重新修訂《五禮》等等,也被推為文化盛事。唐朝史家姚思廉評價梁武帝及其時代:
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xiāng),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瓌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
梁武帝蕭衍能夠獲得史臣這么高的評價,真是難得!然而另一方面,蕭衍也在“治定功成”中,逐漸迷失了本性,當其晚年,所謂“忘情干戚,溺于釋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而蕭衍的“卒至亂亡”,也就標志著梁朝的“卒至亂亡”,因為蕭衍之后,簡文帝蕭綱受制于侯景,元帝蕭繹僻處江陵一隅,歷年都極短促;后梁宣帝蕭詧作為西魏、北周的附庸傀儡,更不足論。
我們不妨展開說說梁武帝蕭衍的“卒至亂亡”。這樣的“卒至亂亡”,禍根有三,即縱容宗室、寵幸佞臣、狂熱崇佛,導(dǎo)火索則是接納東魏叛將侯景。
以言縱容宗室,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他對六弟蕭宏的姑息放縱。蕭宏為北伐主將,卻棄三軍脫逃,因而致死者達五萬余人,仍遷司徒、太尉;蕭宏貪財好色,聚錢三億余萬,梁武帝卻贊嘆“阿六,汝生活大可”。如此這般,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皇族子弟不遵朝綱,不講禮法。曾有一位京郊老人攔路向梁武帝進言:“陛下為法,急于黎庶,緩于權(quán)貴,非長久之術(shù)。誠能反是,天下幸甚?!钡何涞畚茨苡兴淖?,對待皇族宗親、士族官僚都是極盡籠絡(luò)、優(yōu)養(yǎng)之意,遂至整個國家政刑紊亂,天下官員皆尚貪殘,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以言寵幸佞臣,比如梁武帝晚年專寵朱異。朱異錢唐(今浙江杭州)人,編治五經(jīng),兼通雜藝,具有處理政務(wù)的才干,但同時又是一個善于窺探帝意、阿諛奉承之人,梁武帝對其可謂言聽計從。梁武帝在處理東魏叛將侯景問題上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幾乎都與朱異有關(guān),而侯景也以討朱異、清君側(cè)為名,起兵叛亂。晚年的梁武帝,已經(jīng)基本喪失了判斷是非的能力,稱其昏庸當不為過。
以言狂熱崇佛,作為非常著名的“菩薩皇帝”,梁武帝“崇尚浮屠,舍身施佛,今日造一寺,明日建一塔,將帥之略,不暇顧問,軍旅之事,豈復(fù)究懷”,這既推動了佛教的傳播、提升了佛教的影響,也造成了錢財?shù)拿屹M、朝政的貽誤乃至國運的衰弱。
歷史上的梁武帝蕭衍,一生的經(jīng)歷可謂頗具戲劇性?;仡^來說《瑯琊榜》中的梁帝蕭選,也是一位前后變化明顯、性格復(fù)雜多端的君主。
登基之前的蕭選,有理想有抱負,否則如何能與賢臣言闕、良將林燮結(jié)為好友,使其甘心效力?梁帝在位的前二十多年,也一定是位不錯的皇帝。在他的信任下,林燮打造出了大梁最精銳的軍隊赤焰軍;在他的支持下,皇長子祁王蕭景禹整肅朝綱、激濁揚清。但是隨著祁王威名日盛,林燮又是祁王的衷心擁護者,梁帝感覺受到了威脅,于是借助奸臣構(gòu)陷之機,滅掉了林氏,葬送了赤焰軍,毒殺了祁王,親手毀了國家的股肱之臣,扼殺了一個政治清明的理想。
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劇中的梁帝蕭選與歷史上的梁武帝蕭衍,可見他們都是經(jīng)歷豐富、性格極為復(fù)雜多變的君王。他們都是依靠軍事力量走上帝位的,在位時間都頗長,即位之初都是勵精圖治、選賢用能,使國家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劇中屢屢言及大梁以禮治國,年終尾祭的人選問題引發(fā)了名儒論禮,這凸顯出大梁對“禮”的重視;歷史上的梁武帝齊集各方禮學大儒,親自主持修訂《五禮》,完備了禮樂文化建設(shè)。劇中靖王與臣僚商討選官問題,談到應(yīng)該多選一些寒門學子,打破門第限制,唯才是舉;梁武帝用人同樣重視才能,大量選用寒門庶族治國。但是他們都沒有能做到始終如一,及至暮年,倦怠政事,心中已無天下黎民。梁帝后期遠離賢臣,重用謝玉、夏江,這有如梁武帝晚年專寵佞臣朱異,致使政風衰頹。慶國公在濱州大肆侵占土地,則明顯帶有梁朝中后期世族豪強兼并土地之風的影子。劇中梁帝的統(tǒng)治和歷史上梁武帝的統(tǒng)治多有吻合之處,兩人都將前明后暗、性格多面的君主形象演繹到了極致。
在“急于黎庶,緩于權(quán)貴”方面,梁帝蕭選和梁武帝蕭衍更加如出一轍。私炮坊一案,譽王為了斗倒太子,拿幾十條百姓的性命鋪成其上位的臺階,可謂無法無天之極。這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梁武帝末年,王侯子弟在街市白日殺人行兇,卻也若無其事。梁帝對于王公貴族的這些違法大惡行徑,表面發(fā)出雷霆之怒,實則息事寧人,盡力維護皇族子弟,他早已忘記了民為社稷之本的道理。而梁武帝晚年,大臣賀琛針對當時官場腐敗和流民日增的危機,上書希望整頓朝綱、輕徭薄賦、息費養(yǎng)民,其言辭甚為懇切,梁武帝閱后竟勃然大怒,逐條予以駁斥,絲毫不加采納,平民百姓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經(jīng)遠遠不及皇族宗親和貴族官僚對他的擁護來得重要。
要說劇中梁帝與歷史上梁武帝性格方面的不同之處,則尤其表現(xiàn)在祁王案的處置上??梢钥闯觯旱凼掃x多賴殺伐和陰謀以操權(quán)柄,梁武帝蕭衍則能以一顆寬容忍讓之心以求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這也許是他多年事佛的效用吧?
不妨再“八卦”一點蕭選與蕭衍的不同。劇中的梁帝蕭選,由山東籍演員丁勇岱扮演,筆者感覺扮相蠻好;而歷史上梁武帝的相貌,據(jù)北宋米芾《畫史》所記張僧繇畫梁武帝像說:“武帝作居士服,反唇露齒”,米芾又有詠梁武帝像詩,其中有句:“神清眸子知寡欲,齒露唇反法定饑。”我們知道,以“畫龍點睛”典故而著名的張僧繇,是梁武帝同時人,在朝為官,蕭衍思念在外諸王,就派他畫貌,有對畫如對面之嘆,所以張僧繇所畫的梁武帝像,一定真實傳神,于是我們知道了,蕭衍其實是撅起嘴唇、露著牙齒、其貌不揚的面相,至于我們今天見到的蕭衍像,絲毫不見反唇露齒的痕跡,那大概是后代畫家在圖畫中美化了梁武帝,正如傳統(tǒng)史家在記載上美化了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