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入口]
用戶登錄
按內(nèi)容
按標題
按作者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機構
服務
會員
文學獎項
新聞
訪談
投稿
專題
藝術
理論評論
文史
科幻
書匯
新作品
世界文壇
民族文藝
網(wǎng)絡文學
兒童文學
文藝報
魯迅文學院
訪談
次仁羅布:熱情描繪各民族建設美麗幸福西藏的生動畫卷
“西藏文學的另一個亮點是作家們關注現(xiàn)實生活,關心人民,熱情描繪了時代變遷中各民族在高原上建設美麗幸福西藏的生動畫卷?!?/span>
韓少功:地域空間只是一個調(diào)色板,它并不意味著更多
“現(xiàn)在在一個地方寫作,成長環(huán)境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圈子,一定是朝著外界開放的?!?/span>
《大海風》:為時代激活記憶,為歷史保存細節(jié)
“寫小說,也等于做“時間膠囊”,在小說里面保留時代細節(jié)?!?/span>
謝有順:批評也是一種獨立的寫作
在謝有順的筆下,文學不但事關現(xiàn)實、語言、想象力、技巧,更事關主體、心靈、人格和邊界,因而他的文學評論是可讀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溫度有態(tài)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詩評家傅元峰訪談:語言貧困時代的漢語詩人
“如果我們對任何表面語義的喧嘩都能夠有所質(zhì)疑的話,我們就最起碼來到了一個沉默的區(qū)域,在這個沉默區(qū)域里,有時候最強大的自我的聲音并不是在我們身上發(fā)出的,它可以是任何事物。這種混同感,或者稱之為‘通感’,是詩的要義?!?/span>
孫郁:魯迅與孔子最大的相似之處是積極入世的精神
在孫郁看來,“魯迅的不凡,在于從舊學里走出,又沒有迂腐之氣”,正如墨子所說的“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陳丹青 × 金宇澄 × 令狐磊:誰在改變上海
從文字到聲音,從城市的小區(qū)域和單元結構來找回屬于每個個體的鮮活記憶。
葉兆言:我珍惜自己還能寫的狀態(tài)
“我很幸運我喜歡寫作,還能寫出來,因為寫作還能獲得榮譽。熱愛寫作的很多,不是所有作家因為熱愛就能寫出來。我覺得作為作家已經(jīng)很幸運。我珍惜自己還能寫的狀態(tài)?!?/span>
葛亮:寫作是一種沉淀和釋放
“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知識的汲取,和作者有大量精神上的共識,甚至是神交的狀態(tài)。兩者兼具的閱讀是非常愉悅的?!?/span>
張檸:寫作是我的救贖,閱讀是我的翅膀
“我人生中的所有重大變化,都跟閱讀和寫作相關。寫作是我的救贖,閱讀是我的翅膀?!?/span>
專訪喬葉:“我最滿意的,是我從不恐懼去寫什么”
“對這些難度,除了保持耐心去細細處理,我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我真就是一個笨人,所謂的經(jīng)驗都是笨的經(jīng)驗?!?/span>
唐詩人:作家不能跟著批評家走
“作家不能跟著批評家走,而是要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給批評家提供新的理論啟示,最起碼是與批評家一起、用不同的言說方式去‘求新’‘求變’?!?/span>
專訪陳沖:我一輩子都是個局外人
驚人坦誠的細節(jié)都被記錄在陳沖的自傳《貓魚》里。一些演員可以在演戲時“說話”,在需要開口的時候木訥;但對于陳沖而言,使用語言和使用形體,似乎同樣得心應手。
對話“礦工詩人”陳年喜:未來沒有規(guī)劃,走著、活著、寫著
“人生和生活在轉場,寫作也得轉型,過去的生活已經(jīng)寫過,新的生活也在打開我。故鄉(xiāng)是永恒的主題,所有的作家其實都在寫故鄉(xiāng)。人生走到天邊,也是在回家,我想說出人的來路和去處,人的微小和掙扎,生死悲欣?!?/span>
女性友誼,是一種“新生事物”
“這些年外部世界發(fā)生了很多對女性的關注、對女性議題的討論,這些都變成了我重新去思考這個小說到底可能會發(fā)生什么的新契機?!?/span>
馬華作家賀淑芳:所有生而為人的感覺,都值得寫
“就像羅蘭·巴特講的,文學之所以是人性最好的救贖,就在于它能夠超越我們?nèi)穗H關系里給自己設定的那個界限。”
張怡微:《西游記》的價值,還沒全部釋放
“《西游記》帶給我最大的意義,在于給了我一個真正的專業(yè),我隨時都可以進入它?!段饔斡洝返呢S富性在我看來是研究不完的,例如我只要解鎖一門語言,就有很多新的視野。”
曾鎮(zhèn)南:我記憶里的那幾屆茅獎評選
從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表第一篇評論起,曾鎮(zhèn)南在文藝評論的路上走過了44年,從讀者到評委,親歷了茅盾文學獎第一屆至第六屆的評選。
潘軍:先鋒是一種文學精神
“鮮活、生動的東西是富有靈性的,富有靈性的東西往往是不固定的,但詩意盎然。詩意會使小說飛翔?!?/span>
馬原:我有一顆漂泊的靈魂
小說家、詩人韓東評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作家:“在當年那些人之中,有一個人,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是一種共識,這個人就是馬原。他是作家中的作家?!?/span>
故事的突圍:碎片化敘事與現(xiàn)代性表達
隨著時代進步,技術更迭,每一代人的價值觀和喜好會不可避免地變化,而故事總會找到它的突破口……
周婉京×張玲玲:女性書寫的蓬勃是因為我們需要一種共情力
“女性書寫和女性閱讀背后最大的力量就是,通過讀女性的作品,你能獲得一種普遍的共情。這幾年女性作品、女性書寫的蓬勃,恰好證明了我們的社會需要這個共情力?!?/span>
樹才:詩是一項無條件的言語勞作
“我們動用這么多語言符號,寫成一首詩,就是從‘空無’中誕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活潑潑的語言身體。在一首詩中,一切都是‘活的’?!?/span>
羅偉章:“寫作者的能力就是深潛的能力”
“創(chuàng)新難,變化是可以的,它代表了一個作家不滿足于一種模式,希望自己有更多可能性,而且也是不斷地調(diào)試,看哪一種表達與自己更加契合,更能抵達完美?!?/span>
黃守曇:“我有五個姐姐,她們建立了我書寫女性的信心”
“在當代中國,女性作為群體,仍然長久地受制于我們父權的歷史傳統(tǒng),難以避免,家庭也仍然作為很多女性的‘事業(yè)’。”
孫一圣:不要相信小說家寫的非虛構和散文
“我有一種盲目的自信,我只要寫我就行了,我自己就是人類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不需要過一種復雜的生活,簡單的生活也是生活。”
林白、陳智富:植物的文學意味往往就是自然
通過與作家林白深度對話,本文回顧其與武漢結緣的特別經(jīng)歷、閱讀經(jīng)驗和《北流》的創(chuàng)作初衷,同時呈現(xiàn)其關于方言寫作、敘事結構、先鋒文學回歸等文學話題的現(xiàn)實思考,探討其創(chuàng)作理念。
青年寫作三人談:在新的時代經(jīng)驗中與自我搏斗
"先做好自己,再去想如何表現(xiàn)時代,如果自己作為一個主體都沒有任何主體性、獨異性和革命性,那他或她表現(xiàn)的時代也只能是時代的‘皮毛’,或者把時代‘贅述’為一個平庸的時代?!?/span>
陳平原:好的教育就是“從游”
皇皇24卷本的《陳平原文集》擺在桌面,墨綠色的封面素雅沉穩(wěn),一千多萬字匯聚了陳平原四十余年的學思歷程,既是他個人的學術總結,更是一份特殊的時代記錄。
陳潤庭:希望成年人也有不做主線任務的任性時間
“小孩怎么從輕盈變得沉重,這一過程其實也是人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之后的人,往往希望事事利益最大化,但我希望成年人也有不做主線任務的任性時間?!?/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