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逸格”的藝術 ——楊立強山水小品的境界漫議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705/29/5547257226857149049.jpg)
在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山水畫無疑占有特殊的地位,可謂名家輩出。他們或注重“形神兼?zhèn)洹?,或屬意“遺貌取神”,或清新俊逸,或淡雅恬靜,其遠山層巒疊嶂,近樹則嶙峋繁茂,其水面留白得宜,其巉巖則皴擦有度??傮w而言,這些名家們的山水作品給人的印象大多為險奇瑰麗,靈動璀璨,幽美蘊藉。他們的存在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統(tǒng),甚至培養(yǎng)了一種經典性的審美趣味和評判標準。這無疑也對后世畫家構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引發(fā)強烈的危機意識。正如“詩的歷史無法和詩的影響截然區(qū)分”一樣,繪畫的歷史也與畫家的影響纏結在一起。倘若有人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欲取前人之所用為己用,就極有可能造成“負債之焦慮”。
無疑,楊立強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為了擺脫前輩畫家的“影響之焦慮”,必須另辟蹊徑,對已確立的藝術慣性和熟悉的審美趣味有所“修正”,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因此,經過一個階段的摸索和領悟,他的眼光就從對名山大川的關注轉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隴南。隴南特有的風貌,它的質樸、厚重、壯闊,伴隨南北交界特具的水性和泥土味,一股腦兒地涌入了楊立強的腦海,心與物獲得了某種契合,讓他重新找到了靈魂和精神的故鄉(xiāng)。于是,他把慣常的背景推到了前臺,在卑微的物體中找到了高貴的品質。對此,人鄰的理解頗具深度。在《秋水欲滿君山青》一書中,他如是品賞:楊立強的“山水從傳統(tǒng)的風流蘊藉、枯淡寂靜中走出來,從禪意和文人的孤芳自賞的氣息里走出來,親近田野和日常的田園生活,而呈現了一種鮮活的有著強烈人間氣息的山水”。這段話堪稱知音之論,指出了楊立強作為一個“強者型”畫家的品質和創(chuàng)作的奧秘所在,他頗具慧心地繞開了“個性的轉讓”,走出了前人的庇蔭,從而確立了自己的風格。
英國視覺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由此,他揭示了形式之美與人的情感隱秘地對應的那一種內在的聯系:“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在他的心目中,所謂“有意味的形式”,實際上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
楊立強最近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山水小品恰好印證了貝爾的上述觀點。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是對山川風物的簡單臨摹和寫實,它是一種蘊含了特定的意味的特定藝術形式,是人對自己所處的時間與空間的一種特殊認識,其中還包含了人的自我認知??梢哉f,它實際是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蛟S,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領悟到,中國山水畫的著力點為何放在寫意上,而非寫實上。在我看來,寫意是一種具象中的抽象,寥寥數筆,勾畫的是整個大千世界,其中的留白則是對想象力的一種挑戰(zhàn),于虛渺和空無中探測到繁華與豐富。據此,畫家在抽象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再以藝術的方式予以呈現,在肉與骨的親密中完成了意與象的結合。
對此,楊立強無疑有著相似的看法。在討論美的風景為什么沒能有美的創(chuàng)作問題時,他的理解極為中肯:“除了個人的藝術技能外,其中有一部分是環(huán)境和人所建立的感情問題。畫家愛這塊地方,就能從生活中感覺出美在哪里。……對一個生活閱歷不深的人來說,在平淡的生活中要找到感覺是困難的。一個畫家要在生活中捕捉美,首先要有對生活的感情和愛的投入?!?/p>
相傳,宋代高僧青原惟信從禪的角度提出了三重境界的劃分,其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及至其三,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所謂的第三重境界,指的是一種極高的感悟,超越了普通的視域,進入真正的禪境:一切隨緣,萬法歸于自然。與此相似的是,美術評論界對作品的評判也有一個基本的定位,那就是“能格”、“妙格”、“神格”和“逸格”的劃分?!澳芨瘛笔且粋€畫家達到的初級階段,它指的是繪畫的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可以較為準確、生動地描摹出對象的形態(tài);“妙格”則指畫家在運筆上已得心應手,其技藝已到了“庖丁解?!钡膵故斐潭?,能夠在細微處凸顯精妙;“神格”則意謂進入了較高的境界,其神思合一,象形應物,超越了普通的形似,而進入“神似”的境界;至于“逸格”,則被中國美術界普遍認為是一種極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畫論家黃休復將其歸納為“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這就是說,“逸”是一種脫離、逃遁、隱逸,它擺脫了常人追求的“形相”之定見,而在不拘常法中進入了自由的創(chuàng)造。讓人回到自然,回到天性的自然狀態(tài),人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我曾有幸親歷楊立強作畫的現場,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他落筆果斷,點捺輕盈,筆下的線條時而剛勁,時而柔和,其“勾”、“皴”、“染”、“點”均一氣呵成,幾乎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所完成的畫面看似不講究章法,但如果仔細端詳,卻絕不散亂、逾距,內里巧妙地依循著藝術的規(guī)律。一幅小品,通常在幾分鐘之內便完成,畫幅雖然不大,其中卻蘊藏了豐富的內蘊。它們的每一根線條和每一抹色彩都觸動了觀者的心弦,讓和諧的旋律在尺幅之間汩汩地流動。顯然,楊立強的小品畫已在“神格”上向前邁出了一步,可謂開始進入“逸格”的自由境界。
惟有創(chuàng)造,才是對傳統(tǒng)的真正繼承,只有在創(chuàng)作中給出新意,啟迪人心,在前人止步的地方敢于向前邁進,在無人處踩出足跡,才能讓“美是自由的象征”落到實處。倘若墨守成規(guī),拘泥于前人的經驗與規(guī)矩,不敢越雷池一步,顯然不是真正的藝術家所應執(zhí)守的,其結果就只能被藝術家庭的“羅曼史”所淹沒。而楊立強的藝術追求給我的啟示就是,創(chuàng)造是通向傳統(tǒng)的一條真正的捷徑。